議論文寫作實用技法之提出問題選好角度回答問題
截至這個層面,我們還看不到這兩篇語言能力相當的文章在論證說理上的差異。
接下來的潛在問題進入到了第三個層級—段落層面。我們從甲乙兩文中各選一個段落來分析。
甲文第三段的潛在問題是“為什么思想的傳遞有利于豐富人類文明?”它是以牛頓和居里夫人為例來闡述自己的理由的,這兩個事例,尤其是牛頓與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兒之間傳承關系的例子,能夠很好地佐證本段的觀點,回答本段的問題。當然,第二第四段落也是如此。
乙文第八自然段的潛在問題是“為什么思想的傳遞,有利于我們古為今用,批判吸收?”它的理由是前面以“君難道沒有聽過”的句式所引領的三個事例,但這三個事例只是說古圣先賢有著怎樣的思想,但并沒有說明它們是怎樣傳遞的,更沒有說我們是如何批判吸收古為今用的,也就是說,這些事例沒有回答“為什么”的問題,文章對其它兩個潛在問題的回答也犯了同樣的問題。
至此,我們就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作為需要環環相扣逐層說理的議論文,在進入段落層面的時候,我們的有些考生露出了自己的軟肋:缺乏在段落內嚴密說理的意識和能力。
由此可見,寫好作文的關鍵是打開思路。為充分打開思路,學會“以問領寫”很重要。以問領寫,大的方面說只需回答三個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選擇回答一個問題,也就是角度選擇的問題。對于三個問題我們一般只需選擇一個自己最有把握的問題來回答就可以了,也就是每篇文章一般只需要一個切入的角度就可以了。選定一個問題之后在展開的時候還要不斷的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從而達到說理深入的目的。
譬如話題“距離”,運思時可先提問:“距離”是什么,是遠與近的物理長度,還是親與疏的心靈距離。“距離”包括哪幾種類型,面對“距離”人們表現出什么態度,為什么人與人之間會有距離,怎樣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又如認為距離是一種美,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距離為什么產生美呢……接下去試著回答這些問題,盡可能想得廣一些、遠一些、全一些、深一些,然后予以展開,進行寫作,就容易達到廣開思路、準確切入的目的。有一篇《距離》的文章堪稱“以問領寫”的成功之篇。全文分為三個小的章節,每一章節詮釋了一種內涵:出門求學,無論是遠在天涯還是近在咫尺,家都同樣在視野之外,同樣覺得離家很遠。的確如此,有時是不能用距離的多少來衡量遠近的,如果希望是不可企及的,是遠是近沒有多大差別;姐姐的朋友是位軍人,駐守廣州時,感覺很近,調到海島后,姐卻覺得他像一只斷了線的風箏,讓她抓不著。其實廣州要比海島遠,但在姐的意念中,小島就是漂浮在海上的一只小船。原來距離是心的一種感覺,用牽掛的尺子來丈量。學校的不遠處有方池塘,透過窗戶,覺得那塘四周的景色好美。待真正走到旁邊,卻只有被騙的感覺,因為從近處看,那地方根本沒有可入目的風景——水不潔凈、樹也干干巴巴。原來保持一定距離能產生美感,它巧妙地遮蔽了一些丑陋。
上文出色的關鍵就是運用了“以問領寫”的方式展開思路,但“問”還需要有一定選擇性,我們借下一則話題說明:
風有自然風、社會風、民風鄉風,具體點還有吃喝風、賭風、追星風……風的話題可謂包羅萬象。然而面面俱到“蜻蜓點水式”的一一道來,勢必如散沙一盤,抓不住重點。我們可選其一種,進行“以問領寫”。如“追星風”,關鍵性詞語是誰——“星”。有哪些種科技大王是星,勞動能手是星,學習尖子是星,還有教壇新星、企業之星、文學新星、星級文明班級、影視歌三棲明星等等。對“星”的理解,也即對生活的認識。我們要選擇做顆什么“星”。這是觀念的碰撞,我們不同的“追星風”,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反映。是與非,善與惡,在“追星風”中一目了然。思路就此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