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中人與自然溝通的常用手法教學設計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了。” 這是魯迅小說《藥》的第一句話,渲染出黎明前最黑暗時刻的突出特征:陰暗、凄清,還有幾分恐怖。這句雖然字數不很多,卻奠定了文章壓抑的感情基調,周圍事物皆死氣沉沉,也可烘托出華老拴心情沉重。
之后還有一句“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的分明。燈光照著他的兩腳,一前一后的走。有時也遇到幾只狗,可是一只也沒叫。”其中“黑沉沉”、“灰白”的路和“一只也沒叫”,這也使氣氛陰森幽暗,基調冷峭深沉,讓讀者不禁感到壓抑。這畫龍點睛似的環境描寫,很自然的穿插在文章中,確實引人入勝。寥寥幾句便烘托出了人物心情,定下了文章感情基調,同時暗示了人物之后要做的事一定有些恐怖,令人緊張。
練一練:認真欣賞下圖,如果你在如此環境中將有什么樣的心情,然后通過約60字的景物描寫,渲染氛圍,以突現這種情緒。
(2)象征手法——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征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恰當地運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賦予文章以深意,從而給讀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下面請讀茅盾《白楊禮贊》片斷:
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過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加過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作者在這里描寫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楊,其筆力集中在白楊的神采、姿態、精神、品格之上,其情感的基調是激情的謳歌,這讓我們極為鮮明地感覺到作者是用白楊在象征著一種人,象征著一種精神。果然,作者又以不可壓抑的激情告訴我們,他的目的決不是只寫樹:
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只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練一練:仔細觀察下圖,展開聯想,賦予它象征意義,并從這種象征義出發,對它進行描寫。不少于7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