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復習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專題學案
古代詩歌鑒賞復習學案(13)
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把脈高考】
詩歌,無論是寫景還是敘事,無論是詠物還是懷古,都會寄寓著詩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對詩歌內容情感的感悟是詩歌鑒賞的重點。
評價詩歌思想內容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 應聯系詩人的生平事跡、創作風格。如辛棄疾曾經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出生入死,南歸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擠打擊,所以其詞多為回憶過去如火如荼的戰斗生活,或表達報國無門的憤懣情緒,風格豪放悲慨。
② 應聯系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比如,唐代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反映在邊塞詩的創作中,雖有對塞外惡劣環境的描寫,也有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豪情,保家衛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蕩。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的宋朝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③ 避免先入為主,具體詩歌具體分析。許多大詩人往往是多面手,其詩歌的風格也是豐富多彩的,比如杜甫的詩歌固然沉郁為多,常常抒寫憂國憂民的慨嘆,但也有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樣輕快明麗的詩句;李清照的詞風固然多為婉約凄切之作,但也有“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這樣豪邁的詩句。因此在賞析的時候應具體作品具體分析,切忌生搬硬套。
④ 細讀序言和注釋。許多古代詩詞的前面都有一個不長的“序”,或在詩后附有注釋,有的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
此考點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內容主題的評價;二是對思想感情的評價;三是對作者觀點態度的評價。
2、 主觀表述題常見的提問方式:
(1)、評價詩眼:①你認為這句詩或這首詩的詩眼是哪一個字或哪句?②你認為這句詩哪個字或哪句最能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③你認為哪個字或哪句寫得最妙?
(2)、評價關鍵句:①這句詩有何特殊含義或深刻含義?②這句詩最有表現力的是哪句話,試作簡要分析。③你最喜歡詩哪個句子,并說明理由。
(3)、評價情感與主旨:①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②有人評價這首詩……,也有人評價這首詩……,你同意哪種看法?③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怎樣的,請你結合此詩的內容,談談你自己的理解。
【備考策略】
古詩詞中所抒寫的思想感情非常寬廣,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幾方面:
① 憂國憂民
戰亂離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反映社會黑暗,揭露統治者腐朽: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表達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林升《題臨安邸》“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表達對山河淪落國破家亡的痛楚: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揭露統治者的橫征暴斂窮兵黷武:杜甫《兵車行》
② 建功報國
保家衛國的決心,建功立業的豪情: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陸游《書憤》
貶官謫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悶: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