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高考語文古詩文復習1
b.嘉佑三年,王安石為朝廷度支判官,寫了萬言書,深入分析了北宋王朝內外交困的形勢,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主張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權,推行富國強兵政策。
c.王安石認為,堯、舜之道,極其簡明而不煩雜,扼要而不迂闊,容易而不繁難,這是后世變風俗,立法度應效法的主要精神。
d.在他任參知政事期間,取得神宗皇帝的支持,積極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方田均稅、免役、市易、保甲、保馬等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
【解析】 “歐陽修推薦他考試館職”錯,是朝廷召他考試館職,且當時王安石早已不在鄞縣任上。
【答案】 a
13.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今大臣之弱者不敢為陛下守法;而強者則挾上旨以造令,諫官、御史無敢逆其意者。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于世務爾。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注意“挾”“則”“逆”的意義,“大臣之弱者”為定語后置。
(2)注意“所以”“經”“但”“施”的意義。
【答案】 (1)現在大臣中軟弱的人不敢為陛下執法,而強悍的人卻假借陛下的旨意來制造命令,諫官、御史都不敢違背他的旨意。
(2)經學正可以用來治理世上的事務,只是后世所謂讀書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認為經學不可以施行世上的事務了。
【參考譯文】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選拔進士,(王安石)名列上等,任簽書淮南判官。再調任鄞縣知縣,(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陸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貸給百姓,生產出糧食后加些利息償還,使(官倉中的)陳谷能夠換新糧,縣里的百姓也感到方便。再任舒州通判。文彥博做宰相,認為王安石淡于名利、勇于退讓而向皇帝推薦他,請求越級提拔,想以此來遏止只為名利而奔走競爭的風氣。不久朝廷召他考試館職,他不肯參加。歐陽修推薦他任諫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辭謝。調任提點江東刑獄,入京任度支判官,當時是仁宗嘉佑三年。
王安石的議論高深新奇,善于用辯論駁難和旁征博引來維護自己的學說,敢于按照自己的意見辦事,滿懷激情地立下矯正世事、改變傳統風俗的志向。于是他向仁宗皇帝上萬言書,認為:“如今天下財力一天天地困頓窮乏,風俗一天天地衰落敗壞,癥結在于不知道規律,不效法先王政令的緣故。效法先王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那么我們所實行的更改變革,不至于驚擾天下人的視聽,引起天下人的喧嘩,也就必然合乎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來生產天下的財富,征收天下的財富來供給天下人所需的費用,自古代以來的太平治世,不曾因為財富不足而造成國家的憂患,憂患在于治理財政沒有符合它的規律。居官任職的人才既然不足,城鄉又缺少可供使用的人才,國家的重托,疆域的保持,陛下怎么能夠長久依靠上天的寵愛作為常法,而沒有一旦發生憂患的考慮嗎?(我)希望(陛下)能明察朝中(那些)得過且過、因循守舊的弊病,明文詔令大臣,逐漸革除這些弊病,以期與當前世事的變化相符合。我所說的是流于頹廢風俗的人不講的,而議論國家大事的人又認為這是不近事理的陳詞濫調。”后來王安石執政時,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大多是根據這份萬言書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