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虛詞
在XX年全國18套高考試卷中,有10個省考查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綜合近年來考查的情況看,考查頻率最高的虛詞依次是:以、而、之、其、乃、為、因。復習中可以把它們列為重點虛詞。
準確推斷文言虛詞的秘笈
1.詞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詞語兼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根據上下文只要是能從詞性的角度作出正確的判斷,一般就能對詞語進行正確的判斷。如果一組句子中同一個文言虛詞的詞性不一樣,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例如XX年廣東卷第二大題第6小題中“發兵捕之,久不得”和“周懷政之誅,帝怒甚”的兩句,前一個“之”是代詞,他;后一個“之”是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
2.語境辨析法
即根據上下文語境(包括外部語境)來推斷,在整體把握文句意義的基礎上來確定某個詞語的用法和意義。如前面第1題中“齊人伐燕,勝之”中的“之”,前句的意思是“齊國人討伐燕國”,“勝之”的意思是“戰勝了它”,表結果。因此“之”是代指“燕國”。
3.代入驗證法
一是直接代入法。即將每個虛詞的各種用法分別代入句子里去理解,從而判斷正誤。如前面第1題c項中的“而”,“而”字的常見義項有:①表并列,②表順承,③表遞進,④表轉折,⑤表修飾,將其分別代入,結合語境推斷出其用法即可。二是換位代入法。即將同組一個句子中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代入另一個句子理解,看是否講得通,依此來推斷正誤。如第1題中的d項“月出于東山之上”很容易推斷出“于”的義項是介詞“從”,把這種意義和用法代入“人力不至于此”中理解講不通,依此推斷出兩組的“而”字意義用法不相同。
4.結構推斷法
一是對稱法。文言句子里講究整齊對稱,根據這個特點,可以由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來推斷另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中的“以”和“而”用法和意義是相同的,都是表修飾的連詞。二是成分法。就是依據虛詞在句子中充當的成分進行推斷。不同的句子成分決定詞語的不同詞性和用法。如第2題中的c項“其母上書言于王曰”一句的主語是“母”,“其”作“母”的定語,定語一般由代詞充當,因此“其”的義項為“代詞,他(趙括)的”。
5.標志確定法
有些虛詞是構成文言虛詞句式的標志詞,抓住標志即可事半功倍。如判斷句的標志詞“者”“也”“乃”等,被動句的標志詞“見”“于”“為所”等,賓語前置的標志詞“是”“之”等;定語前置的標志詞語“者”“之”等。如第1題a項中“句讀之不知”中的“之”就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再如,判斷句:“廉頗者,趙之良將也”“當立者乃公子扶蘇”。被動句:“見笑于大方之家”“若屬皆且為所虜”。賓語前置標志:“何罪之有”“唯利是圖”“唯馬首是瞻”。定語后置句:“求人可使報秦者”“處江湖之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