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復習專題講座(精選2篇)
高三語文復習專題講座 篇1
“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是XX年提出來的一個閱讀能力點和測試點。這個能力點的提出,表明現代文閱讀測試增加了創造性閱讀的要求,體現了素質教育創新意識的要求。
一、什么是閱讀中的推斷和想象
閱讀中的推斷和想象,屬于閱讀心理學上稱為的“預測”,是一種根據已知探求未知的過程。我們平時讀小說,看電視連續劇,推測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就是這種方法自覺不自覺的運用。只要有閱讀,就會有推測;完全沒有的推測的閱讀是不存在的。
根據文章內容作推斷和想象,通常放在第ⅰ卷現代文選讀(一)中,用單項選擇題考,第ⅱ卷中的現代文閱讀,偶然也會出現這樣的推斷題。
二、推斷和想象的類型
主要有下列三種類型:
1.根據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結論
這實際上是運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想象進行再創造,推出原文沒有直接表述的觀點,得出原文所沒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結論,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譬如,我們在《篩選和整合信息》一講中全文引用了《轉基因作物》(1998年高考試卷選文)。文中說“早在1983年,生物學家就已經知道怎樣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將外來基因移植到某種作物的脫氧核糖酸中去,以便使它產生……”據此,可以推出這樣的看法:“生物學家知道怎樣通過轉基因技術使作物產生抗除莠劑等特性不過十多年時間。”文中又說:“同時也有些專家擔心轉基因作物可能對環境有危險……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劑的作物,它們一旦同野生狀態下的‘表姐妹’雜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會因此而成為除莠劑無法除掉的變種了。”據此,可以推出這樣的看法:“轉基因作物可能給環境帶來危險是轉基因技術研究中不容忽視的問題。”這兩例的推斷,都屬于根據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結論。
2.根據文中的觀點推出作者對相關問題的看法
這一類推斷比上一類推斷要困難一些。這困難主要表現在對作者在文中觀點的準確把握;也表現為對“相關問題”的了解程度,還表現為一個聯想和推理過程。1997年高考就出過這樣的試題。當年所給的材料是郁達夫的《〈中國新文學大·散文二集〉導言》的節選文字。節選的部分專門論述中國古代散文創作的弊端,絲毫未涉及中國新文學散文的創作,卻出了這樣一道題:
關于中國新文學散文的“心”,下列說法中符合作者觀點的兩項是 ( )
a.散文應該表現作者個性
b.散文應該內容形式統一
c.散文應該反對封建教條
d.散文應該反映民族文化
e.散文應該突破兩重械梏
要解答這道題,首先要從原文對《古文辭類纂》的評述中,把握作者對中國古代散文的“心”的看法,知道這“心”就是指主題,中國古代散文的“心”是宣揚尊君、衛道、孝親這“三種教條”的;知道文中所說的“體”是指文章的表現形式,知道中國古代散文的“體”是刻板的、僵化的。還要知道作者把中國古代散文創作中的這兩個弊端概括為“兩重械梏”,并且說,在這兩重械梏之下是寫不出好的散文來的。因此中國新文學散文的創作要突破這兩重械梏。只有到了這一步,才能進入答題狀態。而答題時又要扣住散文的“心”即主題來判斷。據此可知,本題符合作者觀點的兩項是a、c。因為中國古代散文創作是宣揚封建教條、嚴守封建教條的,所以新文學散文的創作應該“反對封建教條”、“表現作者個性”。b、d兩項原文未嘗論及,自然不符合作者觀點。當年錯判最多的是e項,主要是考生不明白“兩重械梏”包括“心”和“體”兩個方面,而試題只要求對中國新文學的散文的“心”作推斷。如果考生對中國新文學散文的創作具備一定的知識和閱讀經驗,解答本題會得到一定的方便。
3.根據語境推斷和想象作品和相關要素
這里所說的“相關要素”,可以是內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更多的則是兩者結合的。譬如過去考過根據文意補寫一個領起句,補寫一個總結句,或者根據一首詩的具體描寫和抒情,推斷詩中所寫是哪一類人,等等。這類推斷的基本之點是對所給文章有準確的把握,還要分析具體的上下文。
例:閱讀下面一篇微型小說,完成后面的題。
“書 法 家”
司玉笙
書法比賽會,人們圍住前來觀看的高局長,請他留字。
“寫什么呢?”高局長笑瞇瞇地提起筆,歪著頭問。
“寫什么都行。寫局長最得心應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獻丑了。”高局長沉吟片刻,輕抖手腕落下筆去。立刻,兩個勁秀的大字從筆端跳到宣紙上:“同意。”
高局長循聲望去,面露難色地說:
“不寫了吧——能寫好的就數這兩個字……”
根據語境作推斷和想象,在文中的橫線內補寫承先啟后的兩句話。這兩句話應是:
要完成這道題,要注意這樣幾點:①“書法家”上加引號,是諷刺的,否定的;②“書法家”高局長因為經常批文件只會寫“同意”二字,其他字不會寫,自然隱含著沒有實際本領的意思;③這高局長為人并不壞,“笑瞇瞇”、“歪著頭”、“我就獻丑了”、“不寫了吧”的神情、對話都可以看出這一點,至少態度不惡劣;④“高局長循聲望去”,這表明有人在較遠處大聲說話;“不寫了吧”表明大聲說的是請他再寫幾個字。而“輕抖手腕”、“勁秀”等表明“同意”二字寫得不錯。根據這樣的分析,補寫的“承先啟后的兩句話”應該是:“人群里發出嘖嘖的贊嘆聲。有人大聲嚷道:‘請再寫幾個!’”當然,不一定就這樣補寫,只要補寫出的兩句意思正確,能“承先啟后”就可以。
不過,這種類型的推斷和想象,近若干年高考未曾考過。考的主要是前兩類。
三、推斷和想象應注意的問題
主要應注意兩點:
1.推斷的和想象的根據要充分
這“根據”就是原文的內容。原文的內容是推斷和想象的前提。前提條件必須充分。如果不充分,推出的結論便不可信。(這稱為推斷有“據”。)
2.推斷要合乎邏輯
這里所說的合乎邏輯就是符合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也指符合推理的規則。如果用因果推理法,就要看事物之間是否有因果聯系;如果用類比推理,就要看事物之間是否有可比性,如此等等。這稱為推斷要有“理”。請參見典型題分析。
四、典型題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人類正臨著全球變暖的挑戰。聯合國的一份報告向我們描述了氣候變化產生的災難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擴大,將使非洲成為受影響最廣的地區;熱帶流行的虐疾和寄生蟲病將向北蔓延,使歐洲出現流行病;地中海地區由于嚴重缺水會半沙漠化,滑雪運動在歐洲將蕩然無存;在英國,肆虐的冬季風暴將變得司空見慣,東部的某些地方可能變得過于干旱而無法種植各類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將大大減少甚至干涸,飲用水源遭到破壞;昔日繞道而行的臺風將頻頻襲擊日本,致使短時間內大量降水,洪水泛濫,城市淹沒,山體滑坡,交通中斷。而最為嚴重的影響,將是地球上數以百萬計的人由于海岸線受侵蝕、海岸被淹沒和農業生產遭破壞而被迫離開家園。
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到本世紀末,地球平均氣溫將比現在升高3℃。這一預測是以近年來地球氣溫升高的現象和溫室效應為依據的。溫室效應,在物理學上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于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而產生的保溫效應。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它可以減少地表熱量向空間散失,使大氣層保持一定的熱能。二氧化碳在大氣層中的含量直接影響著地表氣溫,當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時,地表氣溫就相應升高。科學家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環境的演化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大氣層的保溫作用,全球氣溫將為-40℃,而現在全球平均氣溫為16℃。科學家們預言,人類如不采取果斷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將比1850年工業革命時增加一倍。
導致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工業革命開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燃燒量越來越大,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斷增加。同時,雷擊、蟲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災、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壞也使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綠色植物遭到破壞。所以,要控制全球變暖,必須改變能源結構,大力植樹造林。有科學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的加劇。
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自身活動所造成的災難。我們必須樹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氣環境觀念,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愛護頭頂的這片藍天。
1.下列對“溫室效應”這一概念的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 )
a.指由于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能夠接受陽光的一定的密閉空間中所產生的一種
保溫效應。
b.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劇增以后,又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從而使地表氣溫相
應升高的效應。
c.指在接受陽光的密閉空間中能夠影響地表氣溫的二氧化碳含增加,使地表氣溫相應
升高的效應。
d.指大氣層中主要的溫室氣體,通過減少地表熱量向空間散失,在特定密閉空間中產
生的保溫效應。
2.根據原文,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最嚴重的一項是 ( )
a.河流水量減少甚至干涸,飲用水源遭到破壞,導致不少地區沙漠擴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風暴將變得司空見慣,一些地區會因為過于干旱而無法種植各類作物。
c.數以百萬計的人因海岸線受侵蝕、海岸被淹沒和農業生產遭破壞而被迫離開家園。
d.臺風頻頻襲擊,致使短時間內大量降水,洪水泛濫,城市淹沒,山體滑坡,交通中斷。
3.下列對“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自身活動所造成的災難”這句話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世界各國遲遲不采取果斷和必要的措施,不改變能源結構和大力植樹造林,以致大
氣層的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
b.1850年工業革命以來,大量開采和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結果,大
大增加了大氣層中溫室氣體的含量。
c.由于人類無限制的破壞,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劇消失,沙漠進一步擴大,使得
地表氣溫也隨之不斷升高。
d.因雷擊和蟲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災、草地衰退,導致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減
少,而人類對此卻束手無策。
4.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非洲是受全球變暖影響最廣的地區,人類如果能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的加劇,那
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積也將最廣。
b.一旦人類能夠控制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加劇,那么滑
雪運動在歐洲將能繼續,臺風將遠離日本。
c.為避免增加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學家主張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
見使用核燃料不會產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降低,全球氣溫就有可能持續降低,人類也許將
面臨另一場全球變冷的挑戰。
這是XX年全國卷的7—10題。
第1題考查對文中基本概念的理解,答案是a。關于“溫室效應”這個概念,第二段有明確界定:“溫室效應,在物理學上是指……保溫效應。”這句話有四個要點:①保溫效應;②陽光透射;③密閉空間;④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對照四個選項,a項具備這四個要點,所以“最準確”。
第2題考查對文意的分析能力,答案是c。原文首段說明“全球變暖”的“災難性后果”。文中說,“最為嚴重的影響,將是……”,據此,c項符合題目要求。
第3題考查對重要文句的理解能力,答案是d。解答本題要扣住“人類自身活動”所造成的災難這一要求。d項“雷擊和蟲害”不是“人類自身活動”造成的;“人類對此束手無策”也不是“人類自身活動”的結果。故d項不正確。
第4題考查推斷能力,不正確的一項是b。b項有兩處錯誤:一是“滑雪運動在歐洲將能繼續”,因為滑雪運動能否繼續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加劇”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要條件;二是“臺風將遠離日本”,因為原文說,在全球變暖的條件下“昔日繞道而行的臺風將頻頻襲擊日本”,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后,充其量臺風只是“繞道而行”,不可能“遠離日本”。這兩項錯誤,既有推斷根椐不足之誤,又有推斷過程之錯。
對照原文,其他三項推測根據充分,推斷過程合理,因而都是正確的。
五、練習及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中國的兩河文明
近幾十年來,在長江流域發現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銅器時代的考古遺址。于是,有人借用一個老詞兒,稱中國的上古歷史是又一個“兩河文明”。
中國的“兩河”,比原來常說的“兩河”,比原來常說“兩河”,即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度格里斯河,要長大得多,兩岸也遼闊得多。中國的“兩河文明”需另有個說法。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歷史上有蘇美爾等古老文明發祥,兩河合力澆灌,養育出燦爛成就。兩條河流在人文發展上有明顯的“一體化”特點。
中國的黃河、長江,在養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難說一體化。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兩大類各自成長的原始文化,互不統屬。即使到了銅器時代,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人文關系也不是那么清楚。最早何時共尊一個王權,還是個尚待研究的問題,不過顯而易見的一點是,黃河、長江的統一西亞那兩河的統一要難得多,也偉大得多。
在中國早期國家階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權,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黃河流域。黃河流域的夏王權勢力是否曾到達長江流域,歷史學家對此多抱懷疑態度。商朝的勢力到沒到長江,本來也是否定的人多,贊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幾十年來的考古發現提供了一些有利于贊成派的觀點,問題開始變得有趣。
首先是1974年湖北黃陂盤龍城高代遺址的發現,各種銅器、陶器的風格與鄭州商朝都城遺址的相同。根據這些實物證據推測,很可能是黃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貴族率人來到這里筑城定居。如果這位貴族不是偶然來到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項部署,那么我們可以說黃河流域商朝的王權到了長江。
不過,盤龍城商朝據點的政治意義,必須有更實際的經濟、軍事或信仰的說明,才站得住。無端的鄰地擴張在商代是不應存在的。在長江流域,不斷有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發現,猶如驚人重筆勾勒出長江流域的銅器文明,最有名的當屬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在考慮盤龍城商朝據點的戰略意義時,一批商周時代的銅礦遺址在長江中游的發現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著北方早期王權凱覦長江的一個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征而論,沒有銅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對于銅礦資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價。所以一些考古學家推測,盤龍城商朝據點與控制長江中游的銅礦可能有關系。經濟的需求(銅礦)導致政治行為(諸侯據點),在理論上沒有問題,在史實上也很有可能,也許黃河與長江的政治結合就是這樣開始的。
1.聯系全文,下列對“另有個說法”含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與西亞兩河文明比較,中國的兩河文明在人文發展史早期“一體化”的特點不明顯。
b.中國的兩河流域不像西亞的兩河流域那樣,文化上互相統屬,政治上共尊一個王權。
c.與西亞兩河文明比較,中國的兩河文明“一體化”過程是一個艱難的歷史過程。
d.中國的兩河流域不像西亞的兩河流域那樣,合力澆灌,共同養育出燦爛的文化成就。
2.下列是對“黃河、長江的統一比西亞那兩河的統一要難得多,也偉大得多”的原因的分
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中國兩河流域遼闊寬廣。
b.中國兩河之間相距遙遠。
c.黃河流域的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文化各自成長,各成體系。
d.統一不僅要有政治上的需求,而且還要有經濟上的需求。
3.下列可作為兩河“共尊一個王權”的最重要證據的一項是 ( )
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盤龍城筑城建立據點。
b.在湖北黃陂發現的盤龍城據點有重要戰略意義。
c.長江流域不斷有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發現。
d.長江中游地區發現了一批商周時代的銅礦遺址。
4.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
a.中國的“兩河”要比西亞的“兩河”長大、廣闊得多,因此,中國的“兩河文明”
要比西亞的“兩河文明”燦爛得多,偉大得多。
b.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文化,自成體系,互不統屬,可見,
中國的古代文化沒有出現過“一體化”。
c.到目前為止,在長江流域只發現了商朝據點遺址和一批商周時期的銅礦遺址,這說
明北方王朝對長江流域的控制不會早于商代。
d.以文明特征而論,沒有銅器就不成商朝。四川廣漢三星堆銅器文明遺址的發現,說
明商朝的政治勢力已經控制了四川廣漢。
附:答案及簡析
1.b(本文并沒有否定中國的兩河文明“共尊一個王權”的史實,只是認為中國兩河文明共
尊一個王權的時間要比西亞晚,且艱難得多)
2.d(任何地區的統一必須具備這兩需求。這不能成為中國兩河統一難于西亞的原因)
3.d(“政治意義,必須有更實效的經濟說明”,“銅礦遺址”就是一種經濟文明;而且這些
“銅礦遺址”是“商周時代”的。a項只是一種推測,不是證據;b項具有戰略意義不是
證據;c項雖“有銅器朝代的重要遺址”,但如果不能確證這些遺址的風格與北方王朝的
相同,都不足以證明北方勢力已到達黃河流域)
4.c(一個政權對某區域的控制,離不開政治、經濟兩大因素。因為在長江流域沒有發現早于商代的有關政治、經濟方面的依據,因此可以推出北方王權對長江流域的控制不會早于商代。a項比較只是一個條件,不是惟一條件;b項“自成體系,互不統屬”,只能說明在中國上古時代沒有“一體化”;d項不僅商代有銅器,周朝也有銅器,即使這些銅器出現在商朝時期,如果不能斷定是商朝的銅器,也不能僅據此就斷定商朝的政治勢力曾經到達)
高三語文復習專題講座 篇2
詞語包括成語的運用,一般考生往往只盯著第i卷的詞語題、成語題,而忽視作文“有文采”、“詞語生動”的要求。即便是詞語題、成語題,尤其是成語題的得分率也是比較低的。再說作文,閱卷表演都認為,詞語貧乏,是通病,能達“生動”水平的少之又少。再則,辨別語病也會牽涉到詞語運用的問題。因此在高三復習時,要重視詞語方面的問題。
本講專門談詞語積累、詞語選用、詞語搭配、詞語順序等問題。
一、詞語的積累
有同學也許會認為,我都高三了,哪有時間積累詞語,其實,即便是高三任務繁忙,你每天都在聽、讀、寫、說,只要做有心人,便可積累許多詞語。
1.善聽。
善聽,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聽別人談話、聽錄音文播、聽影視中的語言,從中吸取生動活潑、富于表現力的詞語,用來充實自己語匯的倉庫。即使是聽唱歌也可以吸納。這里特別要強調向民眾學習各種鮮活的語言,包括中種熟語、俗語。高考已經將熟語、俗語引入試題。如“可望而不可即”、“一年之計在于春”等。
2.善讀。
善讀,就是在閱讀中盡可能多地學習、積累語匯。做文學作品閱讀題,也可以吸取到有用的語言。讀報,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
3.善擴
善于擴展,是聽、讀以外的功夫,就是由此及彼,從一個詞語擴展到許多相關的詞語。一是同類聯想,譬如從一個表色彩的詞語,聯想到許多表示色彩的詞語;二是詞義聯想,即從某個詞語的相同或相反的意義上進行聯想,譬如從“看”可聯想到瞧、望、睹、觀、瞅;可以聯想到盯、察、注視、凝視、端詳、審視、目不轉睛;可以聯想到窺、窺見、窺探、偷視;可以聯想到四顧、環顧、環視、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側目而視、怒目而視等。
還有其他的辦法。
二、詞語的選用
詞語的選用,以詞語的積累為前提,沒有積累,就無從選擇。就選擇而言,要注意下列問題:
1.確切地了解詞義
這是主要指了解近義詞語之間的微細差別。“蒞臨”、“親臨”都是“臨”的意思,但“親臨”強調親自到。“親密、親切、親熱”都是表示相互之間的關系的,但“親密”重在關系,感情密切,無閡核;“親切”重在感情真摯、懇切;“親熱”重在親切而熱情。“無動于衷”是指內心“不動”,“不動聲色”是指外表“不動”諸如此類,應有明確的辨析。
2.注意詞語的色彩
這里的“色彩”包括感情色采和語體色彩。造用詞語要注意其表達的褒、貶或好、惡之情。“殫精積慮”、“處心積慮”,詞義相近,但前者是褒義,后者是貶義;“深思熟慮”是褒義,蓄謀已之“是貶義。但運用語言是一件較復雜的事,在特定的語境下,褒義詞貶用,貶義詞語褒用,會產生意相不到的效果。魯迅《藤野先生》中國”標致“形容清國留學生的丑態,就是一例。又如“嘴臉”,用以指人的“嘴”和“臉”時是中性的,但是置于“你看那副嘴臉”中就會有貶義了。
還要注意語體色彩,這是指適用于不同語體的風格色彩。口頭語體用詞通俗易懂,生動活潑,書面語體莊重典雅,講究分寸。“商量”,用于口頭語體,“商榷”則用于書面語體中的政論語體。“平分秋色”,用于書面語體,“半斤八兩”用于口頭語體;“殺一儆百”用于書面語體,“殺雞嚇猴”用于口頭語體。不過,就像褒、貶可以活用一樣,詞語的詞體色彩有時在特定的語境下也是可以活用,莊詞諧用,諧詞莊用,就屬于此類。
3.注意詞語的音節配合
高爾基說:“語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辭的準確、明朗和響亮動聽而產生出來的。”因此選用詞語還要注意詞語的音節配合,發揮漢語的聲韻之美,使人聽起來悅耳,讀起來瑯瑯上口,這樣才能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
在一個句子的內部,要注意詞語音節的勻稱。在雙音節的詞里,一般是單音節與單音節配合;在四音節的詞里,一般是雙音節與雙音節配合。這樣可以使音節整齊對稱,增強語言的節奏感。例如:“互助”和“停用”都是兩個單音節的配合;也可說成“互相幫助”和“停止使用”,這是兩個雙音節配合。如果說成“互相幫”、“停止用”,就不和諧。為什么對偶句,排比句讀起來順口?就是因為其音節配合得好。“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嗶眾取寵之心。華而不實,脆而不堅是也。這一點在講“語言表達”時還會談到。
4.慎用文言詞語
在書面表達中,恰當地使用文言詞語,可使語言整齊勻稱,表達生動有力,如“巾幗不讓須眉”、“ 孑立,形影相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又如“誕辰”、“教晦”、“瞻仰”、“拜謁”等還可以增加嚴肅、莊重的感情色彩。即便是“之乎者也”等,用得好,還可以表達幽默或諷刺的意義。
但是,使用文言詞語必須慎重。一般說來可以用白話詞語表達的,就盡量不使用文言詞語。不要把文章寫成半文半白,更不要為炫耀而濫用。在特定情況下雷要用時,必須了解其確切含義和感情色彩,否則會出笑話。如“先生不容賜教,足下不勝感激”中,“足下使用錯,因為它是對別人的敬稱,這里卻用作對自己謙稱了。又如“家父”、“家母”是對人稱自己的父母,如果說成“你的家父”、“你的家母”,顯然是用錯了。
5.要正確對待網絡語言
所謂網絡語言是在網絡嚴正環境中網友們的詞語,這是一種特定情境下使用的語言。如果不管人懂不懂,不管恰當不恰當,照搬照套,至少起不到需要的表達作用。
三、詞語的搭配
詞與詞組合成短語或句子,這些詞就成為短語或句子的構成成分,彼此之間就形成一定的關系,如動賓、偏正、并列、主謂等關系。這些關系,實質就是詞語之間的意義搭配關系。從結構關系來說,詞語的搭配應注意下列問題:
1.并詞關系詞語的搭配
并列關系的詞語之間是平等的,無主次之分。要注意,表示大小不同概念的詞語不能并列,如“報紙”和“雜志”可以并列,“報刊”和“雜志”就不能關弄,因為它在意義上有部分重合。“共青團員”與“高三學生”不能并列,因為它們是交叉關系。“音樂”、“舞蹈”不能與“武術”、“體操”并列,因為它們不是同一大概念的包含的幾個小概念。
2.偏正關系的詞語搭配
從語義上看,偏正關系就是修飾與被修飾關系。修飾語在意義上必須和中心語搭配,如“灼人的仲夏”就是搭配不當,應說成“灼人的夏日”。又如“我從小出生在教師家庭”,“出生”是指胎兒從母體中分離出來的過程,不能用“從小”來修飾,應刪去。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修飾一個中心語時,要特別注意意義上的搭配,如“隨著時間與太陽的西斜,海面的色彩變化更大”,“太陽”和“西斜”可以搭配,“時間”與“西斜”顯然不能搭配,應分開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西斜……”。
3.動賓關系的詞語搭配
從語義上說,動賓關系是一種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運用動賓關系的詞語,要注意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能否支配后一個詞語所表示的事物,避免出現語病。如“每一個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權利”可以與“享有”搭配,而“義務”則不能,應該是“履行義務”。
4.主謂關系的詞語搭配
從語義上看,主謂關系是陳述和被陳述的關系。主語是陳述對象,謂語表示陳述的內容。兩者之間必須相符,否則搭配不當。如“凡屬地方性的問題,由地方政府自己安排和處理”,句中陳述的內容有“安排”、“處理”兩項,其中“處理”可以與“問題”搭配、而“安排”則不能與“問題”搭配,應刪去“安排”。
四、詞語的順序
詞語的順序,是指各級語言單位在排列組合聽順序,任何一種語言,其單位的組合都有一定的順序,而漢語的語序就顯得特別重要。如“語文學習”和“學習語文”意義就不同,前者指有關語文的學習,后者指學習的對象是語文。語序的排列,主要應注意下列三點:
(1)多項并列成分的順序
并列使用的詞語往往屬于同一類別,如“桃樹、杏樹、梨樹”都是一種果樹,都是名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都是就問題而言,都是動賓關系的詞語。關列關系的詞語,有的語序是可以顛倒的,如前者,有的則不能,如后者。要注意,按時間先后排列的,按范圍大小排 列的,按輕重次序排列的,等等,語序不能錯亂,否則會出現病句。
(2)多項定語的排列順序
一般說來,多項定語的排列順序,由遠及近,大致是:領屬、數量、特點、性質、性別等。如“當駱駝隊中領隊駝所掌的那一桿長方形猩紅大旗輝入你眼簾……”(芳盾《風景談》)這一句中,中心語“大旗”前有六個定語,按所屬、指代、數量、特點、性質的順序排列,這樣的語序是恰當的,如果把“猩紅”提前或把“一桿”移后,將如何?
(3)多項狀語的排列
多項狀語的順序大致是:原因、目的或條件,時間或處所,語氣、范圍或否定,對象或性質等。如“這樣,早晨五點鐘由打雜的或者老板把他們送進工廠,晚上六點接領回來……”
本句“送進”前有三個狀語,按時間、方式、對象的順序排列。顛倒就成了病句。
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或追求特定的表達效果,語序上也可以有所變動。
五、練習及答案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
①對文學作品中的計多知識內容,同學們不必從概念上去 ,而應重在感受和體會。
②這件事已經過去多年了,但是,于今想起來,內心深處還感到 。
③XX年12月27日,邪教組織雷爾派宣稱“世界上第一個克隆嬰兒‘夏娃’誕生”,對此,有人譴責,有人贊同, 不休。
④她覺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為了這些,她一向就想望著得人歡心,被人 ,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
a.推求 歉疚 爭論 艷羨
b.推敲 歉疚 爭執 仰慕
c.推敲 內疚 爭執 艷羨
d.推求 內疚 爭論 仰慕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
①我相信張老師的談話在徐上華身上會產生 。
②你呀,還不 播種,能指望秋季有好收成嗎?
③美國微軟集團敗訴,國際金融機構迅速作用 。
④這里路面過窄,來往的車輛 有些擁擠。
a.效力 即時 反映 不免
b.效應 及時 反映 不免
c.效應 即時 反應 難免
d.效力 及時 反應 難免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
①從趙本山出名的那天起,怎樣定義和評判趙本山及其小品,在文藝理論界就存在著兩種完全相反的聲音,而縣至今也沒有達成 。
②雷鋒當年以一雙打滿補西的襪子和做好事不求回報的 影響了整個中國。
③從地緣角度看,歐洲與中東的距離比美國要近得多,歐洲國家中東的戰火 到自家門口。
a.共識 事例 涉及 b.共鳴 事例 波及
c.共識 事跡 波及 d.共鳴 事跡 涉及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 )
①由于書寫潦草、文面混亂,老師要求他 謄寫。
②這雙鞋她穿著正 。
③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最后該如何解決,都需要調查研究。
a.重新 合適 及 b.從新 合適 以及
c.重新 適合 以及 d.從新 適合 及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
①崇尚美,追求美,就是重視生活情趣,講究生活質量,體現了一種現代的生活
和消費時尚。
②由于對小說主人公張大民這一類人的生活十分 ,他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張大民這個人物形象。
③問題雖 不能解決,但他堅信“有志者事竟成”。
④ 學校里的空氣多么紛擾,我的心境終是平靜的。
a.理念 熟識 一度 盡管
b.理想 熟識 一直 不管
c.理想 熟悉 一度 盡管
d.理念 熟悉 一直 不管
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
a.經醫生治療,他以頑強的毅力戰勝了傷病,終于會走了。
b.要知道,他在當時發布“胡服騎射”的命令,實質上就是與最頑固的傳統習慣和保守思想宣戰。
c.廣闊的麥田鋪上了鮮艷的地毯,而天際低矮的太陽在上面投下了綠寶石般的光輝。
d.近兩年,學校投入很大財力購置了圖書、儀器、標本及其他一些教學設備,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7.依次填放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
①事情很復雜,你不了解一下情況就大發議論, 顯得太主觀了。
②明年,從春種到秋收,縣農業技術推廣丫的專家們要 在咱們村幫助咱們科學種田。
③他那種痛苦的樣子,真讓人看了 。
a.不免 始終 心酸 b.未免 一直 辛酸
c.未免 一直 心酸 d.不免 始終 辛酸
8.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的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
a.記者昨日從高市環保局了解到,在—XX年冬季采暖期內,鄭州訕區空氣質量達到三級的天數僅占到58%,比去年同期整整低了10個百分點,窮原竟委,都是燃煤鍋爐造成的。
b.個別足球隊員的道德素質實在差,踢進一個球,就高傲得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了,對球迷們更是側目而視,頗有老子天下第一的味道兒。
c.貪官污吏們在受賄之初,往往還心有余悸,老怕被人揭發受處分。等趟慣了渾水,很快就心無顧忌、厚顏無恥、貪得無厭了。
d.評論一篇作品總是頭目眼于思想性、政治性和社會效果等方面,本來無懈可擊,但如果認為文章的藝術特色、語言運用技巧全然無足輕重,不值一提,這就不對了。
9.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
a.這位年輕的副教授韋編三絕,僅僅是近五年撰定的專著,就達一非六十萬字。
b.這場春雨之后,地里的竹筍齊刷刷地冒出來一大片,栩栩如生,鮮嫩無比。
c.面對狡猾的犯罪分子,公安干警采取先開門揖盜再關門打狗的戰術,終于將其緝拿歸案。
d.“知足常樂”的古語,有人認為不足為訓。因為它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10.下列各句加點成語的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
a.秋雨濕透了衣衫,畫出了他瘦削凸起的肩胛骨,他雙手交叉護在胸前,想留住一點溫暖,可沒有用,仍然顫抖著,噤若寒蟬,不知何處是歸宿。
b.上級兩袖清風,下級就會廉潔自律;領導帶頭苦干,群眾自會不甘人后。如此上行下效,社會風氣就會逐步好轉起來。
c.兒子考試作弊愛處分,父親得知后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只要你今后不再犯,仍然是我的好兒子。”
d.有人說,隨著電腦的普及,屬于紙筆的時代即將成為過去,如果還欣賞自己的墨寶,無疑是抱殘守缺。我不同意這種看法。
11.下列各句中成語的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
a.老教師陳華步履艱難地翻過一個山頭,狂風吹得他有些搖晃,使他越發顯得老氣橫秋。
b.不言而喻,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c.她收到一封法國來信,可上面的郵票卻不脛而走,不知被誰撕去了。
d.伊拉克長期遭受美國制裁,人民生活異常困難,最近又遭軍事打擊,真是禍起蕭墻。
1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的使用,不恰當的一句是 ( )
a.打擊假冒偽劣,開展維權反欺詐活動,將是工商管理部門新一年的重要工作;同時推進誠信建設,也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b.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警告說,地球現在已被 工業技術帶來的污染破壞了,春天變得死一般的寂靜。數十年后的今天,卡遜的警告言猶在耳。
c.那些曾指點江山、叱咤風云的國際政壇人物是不會被歷史所遺忘的,他們的一舉一動依然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d.人的志向、情趣千頭萬緒,幻想用一個模式克隆出“神童”,既不現實,也無必要;既違背教育規律,又扼殺了孩子的天性。
1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
a.你們幾位的加入使我們的技術力量大為加強,我們正可以因人成事,干一番大事業。
b.人事處通知,對那些久假不歸的同志要查明情況,對其中的無故曠工者要嚴肅處理。
c.隨著經濟環境改善,貸款消費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寅吃卯糧也成為一種時尚。
d.當年他獨闖上海,身無長物,是憑借著過人的毅力與吃苦精神創下的這份家業。
附:答案及簡析
1.a(①“推求”是根據已知因素探索道理、意圖,更合語境;②句中有“內心深處”,故用“歉疚”;③“爭論”是爭辯,“爭執”是各執己見,不相讓;④“艷羨”是十分羨慕,“仰慕”有敬仰之意)
2.d(“效應”指的是一種現象,對發生的某種情況的反應,“即時”指這一時刻,馬上;“反映”是動詞,不能做“作出”的賓語)
3.c
4.b(“重新”表重頭另行開始,“從新”有從頭做起之意。“適合”是動詞,可以帶賓語,“合適”是形容詞。“以及”前可停頓:“及”則不能)
5.d
6.d(a“會”就為“能”,b“與”應為“向”, c項“而”應刪去)
7.c(“不免”免不了,“未免”有意是“實在不能不說是……。”“始終”,從開始到最后,“一直”側重于不間斷或狀態始終不變。“辛酸”側重“辛”)
8.a
9.c(“韋編三絕”形容讀書勤奮)
10.d(“噤若寒蟬”,形容不作聲,“上行下效”是貶義,c項詞義過重)
11.b
12.d(應是“千差萬別”)
1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