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教案
討論:“中流擊水”這一情景蘊含著詞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壯志,以天下為己任,以及在新時代的大潮里,乘風破浪,鼓槳前進,立志振興中華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誰主沉浮”的問題。
2、對比手法:詞中有多種對比,使描繪的形象鮮明。
①色彩:“萬山紅遍” 與“漫江碧透”
②動作:“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
③明比:“同學少年”與“萬戶侯”
④暗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當時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暗含)
3、語言品味:本詞用語精當、形象,極富有表現力。
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寫出了江水溢滿之狀,“爭”字活現出千帆競發的熱鬧場面。用“擊”而不用“飛”,準確的表現了鷹的矯健身姿,有氣勢;用“翔”而不用“游”,精當的描繪出游魚在水中像鳥一樣盤旋的狀態,很自在。
4、景、情、志:注意意象
本首詞上片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霜天”圖,通過寒秋、霜天(氣候)、萬山(層林盡染)、湘江(碧透、百舸爭流)、飛鷹、游魚(萬類競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對當時革命形勢的深刻認識,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由誰來主宰的問題。下片回憶了往夕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與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給出了“誰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于改造舊中國的革命青年。
六、齊誦全詞。
齊讀下面這首詩《詩人·領袖》(印發)
你用平平仄仄的槍聲寫詩,
二萬五千里是最長一行。
常于馬背上構思,
便具有了戰略家的目光。
戰地黃花,
如血殘陽,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時瀟灑地抽煙,
抬頭望斷南飛雁,
寬闊的腦際卻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暢想,
神思飛揚起來,
飄成梅花漫天的北國風光。
相信你是最嚴肅的詩人,
屈指數算,
一首氣勢磅礴的詩,
調動了半個世紀的醞釀。
輕易不朗誦,
天安門城樓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詩眼,
嘹亮了東方!
七、拓展
1、比較分析《沁園春·長沙》中“同學少年”和《沁園春·雪》中“風流人物”的形象。
2、閱讀下列詩句,比較本詞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為氣,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楚辭》
②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黃葉地,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西廂記》
④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紅樓夢》
3、課外摘抄五首以上毛澤東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