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的教學設計
ⅰ 長久的戍邊生活
ⅱ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惜之情
ⅲ今日返家路途的艱難和內心的悲苦
四、脈絡梳理
五、末章品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晉人謝玄把這四句論為三百篇中最好的詩句。在文學史上影響極大。常為后世文人反復吟唱、仿效。由于《詩經》素以渾厚、質樸著稱,這類如此凄婉動人的作品確屬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詩經》抒情作品的一個典范而為歷代文學家所稱頌。那么這四句詩是怎樣的抒發主人翁的感情的呢?1本詩借景抒情。詩含著兩個畫面,一是春天里微風吹拂柳枝依依惜別的畫面,一是寒冬季節雨雪紛飛的畫面。在這里,詩人沒有直接傾訴內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隨風飄拂的柳絲來渲染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紛飛來表現今日返家路途的艱難和內心的悲苦,以景寫情,情景交融,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
2本詩借助“楊柳”意象來抒情的。自《詩經》始,楊柳成為中國古典文學歌詠的對象,開了借楊柳懷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詩詞之中,青青楊柳枝成為牽絆游子、離愁別緒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以后,柳和離別已似乎有了某種必然的聯系。每當古人送別離人時,楊柳便出現在渡口、驛站、城外,楊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當古人懷人思親時,楊柳出現在亭臺樓榭,楊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間具有一種“同構”的關系,柔弱的柳枝那搖擺不定的形體,能夠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舍”之情。其次,還因為“柳”與“留”諧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來抒懷。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樂府《橫吹曲詞·折楊柳歌辭》: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柳永《雨霖鈴》:“楊柳岸,曉風殘月。”周邦彥《蘭陵王·柳》:“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柳條過千尺。”六.問題探討: (1)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2)與初中所學的過《關雎》和《蒹葭》相對照,重章疊唱的手法在本詩中是如何表現出來的?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來引起下文。這三章雖然采用重復的形式來表達同一種情緒,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變化,從而表現出感情的進展。從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時光無情地流逝了;戍卒思歸,從春到秋,一年將盡,何時才能歸家呢?──這些意蘊都是通過薇菜的變化表達出來的。在每章的后六句具體描寫思歸之情時,表達形式也有所變化。顯然,隨著戍邊時間的延長,鄉情也日益深重。作者就是采用這種反復吟誦,漸次深入的方式,讓讀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靈深處,體會著他們與日俱增的思鄉之苦。七、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