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的魅力》導學學案
學習目標
1.通過文本的學習,讓我們走進繪畫藝術的殿堂,用敏感的心靈去感受藝術的魅力
2.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味作者字里行間對達•芬奇高超的繪畫技藝的贊頌之辭。3.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
學習過程
一.作者簡介
傅雷(1908-1966)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一生譯著宏富,譯文以傳神為特色,更兼行文流暢,用字豐富,工于色彩變化。翻譯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羅曼•羅蘭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長篇巨著《約翰•克里斯朵夫》,傳記《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琪傳》《托爾斯泰傳》; 丹納的《藝術哲學》;巴爾扎克的《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幻滅》等名著十五部;譯作約五百萬言,全部收錄于《傅雷譯文集》。
傅雷先生為人坦蕩,稟性剛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與夫人朱梅馥雙雙憤而棄世,悲壯的走完了一生。
本文選自《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全書評述委曲精微、娓娓動聽,實為藝術史著作中的佳作。
二.達•芬奇介紹
列奧納多生于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小鎮,因此取名叫芬奇,5歲時能憑記憶在沙灘上畫出母親的肖像,同時還能即席作詞譜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場的人贊嘆不已。父親安東尼奧律師認識到兒子的繪畫才能,決定送他進佛羅倫薩藝術家委羅基奧工作室學習。在那里,他不僅接受繪畫、雕刻、建筑藝術的教育,還受到其他科學的影響。
他在31歲那年寫信給米蘭大公魯多維柯•斯弗查,在信中列舉了自己的各種才能,最后他還表示可為大公的父親塑造一座騎馬像,成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大師41歲時完成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沒有足夠的銅鑄造而使巨作終未完成。
大公對他的天才和辛勤勞動酬謝不是金幣,而是金言玉語,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為了安慰他,請他為米蘭格雷契寺院食堂畫幅畫,這就是《最后的晚餐》。如果說《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那么芬奇在51歲時自米蘭重返佛羅倫薩而作的《蒙娜麗莎》則無愧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 15XX年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占領米蘭時,邀請大師赴法國定居,應聘為宮廷畫家。大師1519年客死異國,終年67歲。
達•芬奇是人類智慧的象征,他懷有神靈般的無限理想,試圖重新創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廣大無垠,解釋世界的奧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負是發現一切、研究一切、創造一切。芬奇的一生始終在探索藝術的高貴氣質,只有在美的創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滿意足。15世紀意大利的科學與理智、美的追求與創造,由于達•芬奇而登峰造極。可是大師的才能到了晚年并沒有受到重視和賞識,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傷心。他的生命是一條沒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滿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臨終前心酸地說過:“我一生從未完成一項工作。”
三.達•芬奇的《蒙娜麗莎》
15XX年 達•芬奇開始創作《蒙娜麗莎》,15XX年 《蒙娜麗莎》創作完成。
《蒙娜麗莎》是世界上最珍貴的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