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教學設計
課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結合讀過的詩,了解李商隱的有關生平和藝術創作。 (2)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2)通過寫“我所知道的李商隱”等訓練,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1)體味詩人獨特的人生際遇。 (2)深刻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的本質,激發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
重點 分析《馬嵬(其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特別是其詩歌的對比襯托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
難點 正確把握詩人對唐玄宗的評價,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一、導入新課
二、作者簡介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這樣描述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又這樣敘說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楊貴妃被殺的情形,詩歌這樣講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楊貴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今天我們學習李商隱的《馬嵬》,看看李商隱如何評價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 李商隱(約813~858年),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李商隱生活在唐帝國日趨衰敗的晚唐時代,他對皇帝昏庸,宦官當權,藩鎮跋扈,深為不滿。因此,他熱衷政治,企望革新。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絢的推薦,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始終被排擠,于祿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過一生。他的友人崔玨在《哭李商隱》詩中說:“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袍未嘗開。”李商隱于四十六歲抑郁而終。
李商隱現存詩歌600多首,內容涉及比較廣泛。有的抒發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諷今的詠史之作,還有一類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后代讀者所喜愛。他的詩“比興”取法《詩經》,“美人香草”效仿《離騷》,深厚沉郁得于杜甫詩歌的精髓,絢麗的想象、用語,則直接受益于李賀。詩中善用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通過想象、聯想和象征構成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李商隱的詩歌有獨特的藝術成就,構思新巧,詞藻華美,想象豐富,風格婉轉纏綿。但有的作品傷感情調比較濃重,用典過多,隱晦難解。有《李義山詩集》。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四、初讀課文 五、分析課文
1.教師范讀(提示:)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