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節選)
[美]海倫•凱勒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本文豐富的情感。
2、思想教育目標:理解文章的內在情感
3、能力培養目標:闡釋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進一步體會作者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難點:
作者獨特的表達;提高賞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風格特點。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節選部分閱讀說明
1、《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原文七千多字,篇幅較長,課文節選,是不得已而為之。原文起始部分刪節較多,其中有些精彩描寫,作者以自已特殊方式感覺世界,常人難以想象,其他文學作品也難以見到。如果我們預先閱讀《讀本》上的那一部分節選,再結合課文節選,會更好更全面地理解體會文章。
2、課文雖長,但寫得生動流暢,寓意明顯,沒有費琢磨的字詞句和費解的意象、意境,自學時要以通讀默讀為主,重在體會作者的感情。
3、朗讀時要重點朗讀、品味精彩警句,領會作者與殘疾作斗爭中表現出來的堅強不屈和積極樂觀的精神。
(二)關于作者
海倫•凱勒,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
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后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并不存在。后來凱勒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二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崇敬。1964年被授于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杰出婦女之一。
清楚地認識海倫•凱勒以盲聾之驅,創造了那么多輝煌的業績,足以為世人矚目,為世人景仰,從而更深地體會作者那偉大崇高的精神,而這些堅韌不拔、自我超脫、追求美和崇高的精神,恰恰是我們走向未來需要的精神。
(三)理清作者想象中三天的活動內容,并體會思想感情:
第一天
白天:看望麥西夫人,約朋友來家,樹林散步,看落日。
夜晚:回憶這一天。
第二天
白天:參觀自然歷史博物館,參觀藝術博物館。
夜晚:看戲
第三天
白天:游覽紐約城,看日常人的生活和世界。
夜晚:看喜劇。
三天的活動,雖是想象的,卻真實地表現了作者的內心世界。第一天的活動表現作者對親情的重視;第二天的活動是對“世界的物質方面”和人類精神的千姿百態的關注;第三天活動表現出對世人生活的關心。三天的活動,其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對人類生活的全面考察。既表現內心對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達對人類生活的高度贊美,并以自己痛苦經歷和美好渴望,勸誡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陰。
(四)豐富的想象,樸素的語言。
全文都是想象出來的,活動是虛構的。全憑觸覺感知世界的作者,對活生生的感性世界了解很少,但作者偏是虛構她不能看到或聽到的那些場景和事情。沒有豐富的想象是做不到的,沒有內心世界的美好善良,沒有對生活的熱愛,和那些崇高偉大的精神,更是難以做到的。從想象中,我們更真切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