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同步練習(精選12篇)
《荷塘月色》同步練習 篇1
(一)基礎知識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脈脈(mò) 顫動(zhàn) 乘涼(chéng) 獨處(chǔ)的妙處(chù)b.酣睡(hān) 參差(cī) 裊娜(nuó) 蓊蓊郁郁(wěng)c.點綴(zhuì) 倩影(qiàn) 皺纈(xié) 梵婀玲(fán) d.惦著(diàn) 羞澀(sè) 宛然(wǎn) 踱著步(dù)2.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 )a.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大致的輪廓)b.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態)c.樹色一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遠遠看去)d.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情態、樣子)3.下列各句中與其他三句修辭方法不同的一項是( )a.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b.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c.突然是綠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d.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4.對“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段話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寧靜的月夜,這時的“我”與白天的“我”判若兩人。b.在寧靜的月夜中,作者可擺脫白天人世的羈絆,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時的自由。c.在寧靜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性格,想說就說,想做就做。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寫月夜的美麗,自己也進入了一個美妙的、神秘的世界。5.對“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段話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白天的應酬太多,交際太多,夜晚終于可以安閑了,所以就放下心來欣賞荷塘月色。b.在黑暗籠罩下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勾心斗角,白天必須說些違心的話,做些違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時候,才覺得輕松了些。c.白天在壓抑的心情與環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終于暫得寬余,獨自欣賞荷塘月色,從那些令人厭倦的人與事中解脫出來,感到淡淡的喜悅。d.白天從事地下工作,必須加倍小心地同周圍的敵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悅。6.對文中有關聯想江南采蓮風俗的文字,理解最貼切、最準確的一項是( )a.作者在夜晚閑居無事,沿著荷塘漫步而浮想聯翩,這一段文字沒有太大的意義,可以刪去。b.作者觸景生情,表達了他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無限熱愛,由眼前的荷塘聯想到故鄉的荷塘,流露出熱愛家鄉的情感。c.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對故鄉的惦念,是想把自己從“頗不寧靜”的心情中解脫出來。d.為了充實作品內容而附加的,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ǘ┱n內文段閱讀(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1.與“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中“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彌留之際 b.欲蓋彌彰 c.彌天大謊 d.彌補過失2.把荷葉比作舞女的裙,荷葉給人的感受是 ( )a.翠綠欲滴 b.輕盈飄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聳立3.這一段描寫荷塘,精彩的一筆是作者敏銳地捕捉并生動地描繪了“微風過處”的景色。下面對微風在這段景物描寫中所起的作用進行分析,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開頭寫葉和花的靜態,微風過后才寫出它們的動態,使景色多樣化。b.因微風吹開密密地挨著的葉子,才見到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c.因微風吹動葉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d.因微風送來縷縷清香,才引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個精彩的比喻。4.這一節依次寫了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二)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1.文中加粗的詞語極富表現力。下列關于這方面說明不當的一項是[ ]
a.“瀉”扣緊了“月光如流水”這個比喻,加強了月光的流動感。b.“浮”這個動詞把水氣和月色交織在一起,霧的輕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漸擴散的特點準確地表達出來了。c.“斑駁”是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表明黑影中還有綠色與銀白色。d.“畫”能突出“倩影”之美,表達了作者此時的喜愛之情。2.對文中畫波浪線的三句話的含義說明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欣賞美妙的月色,內心無限喜悅。b.月光一會兒像流水般清明,一會兒青霧籠罩,變幻不定。c.月光一會兒明亮一會兒陰暗,作者亦喜悅亦傷感。d.月光素淡朦朧,作者面對美景內心蕩起淡淡的喜悅和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3.說明“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比喻句本體與喻體相似點正確的一項是[ ]
a.“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能給人以藝術享受。b.“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能給人和諧自然的感受。c.“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d.“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不均勻,不呆板,富于變化。
。ㄈ┱n外拓展(一)蓮花自古以來,一向為我國人民所稱頌。歷代文人墨客愛蓮,稱它為“君子花”,推它為知己,頌揚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其實,只是以蓮花來標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罷了。然而,說到蓮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詩人、散文作家、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貧困交加、饑寒交迫的時刻,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斷然拒絕領取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救濟糧”,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實寫照嗎?我愛蓮花,愛它那樸實無華的風姿,愛它那不染污泥的風骨,也愛它那順乎自然的獨特美姿。在烈日當空的時候,是嫵媚燦爛;在皎潔的月光下,則清影嬌綺;風吹,是綠波翻騰,紅裳飛衣;雨打,則碧碗傾搖,銀珠戲跳。不論是什么時候,不論大自然如何變幻,它總能展示出一幅優美動人的圖畫,使人心曠神怡。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出自周敦頤所寫的《 》。2.下列詞或句子打上引號,它們的作用分別是 ( )①“君子花”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救濟糧”a.①引用、趶娬{ ③具有特殊含義 b.①強調、趶娬{、垡胏.①強調、谝 ③具有特殊含義 d.①表示專用名詞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義3.由“蓮花”聯想到朱自清先生,這屬于 ( )a.因果聯想 b.相關聯想 c.相似聯想 d.對比聯想4.朱自清拒領救濟糧的原因在于 。(二)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暉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蓋田田,倍添麗色。不過黃昏夕陽中,卻也別有風情。近來,炎天溽暑,始終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風徐來,綠云自動”的荷池。趁著晚晴時分,全家到了植物園。一路上盡念著姜白石(南宋詞人)的句子“古城野水,喬木參天”、“水佩風裳無數”、“冷香飛上詩句”、“高柳垂蔭,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似乎涼意頓生,溽暑已消?墒,真正面對滿塘翠葉紅花,卻很想嘆氣!首先,荷葉太擠,擠得每片葉子都不易伸展,很難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謝,就是未開,加上剛下過一場雨,一點荷香也聞不到,自悔尋芳到已遲,“冷香嫣然”只是憑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間居然一大塊空白,片葉俱無,真像人頭上患上了癬癩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據說是水污染的后遺癥,真是大煞風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無味,正預備敗興而返!粴q半的小女兒面對平生初見的“奇景”,正感動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說“花花開啦”、“蜻蜓來啦!”兩條小腿,繞池急奔,興奮得恨不能縱浪池水中,伴花葉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們也只有繞池一周。這才發覺到池邊樹下,游人如織,觀賞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靜坐,有人閑聊,有人讀書,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驟雨方晴,夕陽燦燦如金,荷風陣陣,拂面生涼,老樹濃蔭,細草柔碧。再細看池中未開的花苞宛如木筆,亭亭擎立,嫣紅如染,荷葉上圓珠的閃爍,晶瑩如玉。此情此景,確也可樂。忽覺心中陰霾頓消,也想著和女兒唱起歌來:“夕陽斜,晚風飄,大家齊唱采蓮謠……”原來喜樂悲愁,全在一念之間。一年好景,一歲繁華,本無須遠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細無遺的眼,真正去領略,就是福氣。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2.“黃昏夕陽中,卻也別有風情”的“風情”是指 (可用文中詞語稍加組織概括作答)3.第二節引姜白石詞句,意在表達 。4.作者“預備敗興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對本文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話來說,就是“喜樂悲愁,全在一念之間。”b.作者對荷池感情的變化可以這樣概括:向往荷池——嘆氣敗興——觀賞得樂。c.作者寫如織游人怡然自得襯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樂。d.作者用華美的詞藻和大致整齊的文句描寫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悅之情。e.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寫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現出對水污染的不滿。
參考答案
。ㄒ唬┗A知識1.b(a顫chàn c梵婀玲fàn d踱duó) 2.c (乍看:剛一看去,初看) 3.d(前三句都是通感) 4.b 5.c 6.c
(二)課內閱讀(一)1.c(a彌留:病重快要死了; b更加 c滿 d填滿) 2.c 3.b (并沒有見到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 4.葉—花—香—波 (二)1.c(顏色深淺不一)2.d(a項,內心有淡淡的喜悅;b項c項明顯不當)3.b
。ㄈ┱n外閱讀(一)1.《愛蓮說》 2.c 3.c 4.表現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 (二)1.池中大塊空白,片葉俱無。 2.荷塘夕照,確也可樂。 3.去荷池路上的喜悅之情(或對荷池的向往之情)。 4.①荷葉太擠,難有“田田”之感; ②聞不到荷香; 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塊空白,大煞風景。 5.a、e(本文主旨倘用文中語句說,應是“一年好景,一歲繁華”以下文句。文中未用對比手法寫荷塘的不同景色,只是轉換觀賞、描寫的角度。
《荷塘月色》同步練習 篇2
《荷塘月色》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在這篇散文里,作者給我們描繪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麗景象。語言優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在閱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位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本文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篇課文,這是學生進入高中后學習的第一篇課文,所以要引導學生學會賞析文學作品,為今后的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一、教學目標
1、 德育目標:本文寫于1927年,蔣x石叛變革命,中國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讀課文理解作者內心“頗不寧靜”的原因。
2、 知識目標:本文構思巧妙,寫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語言優美,恰當地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學習本文體會本文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
3、 能力目標:學會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夠判斷什么是通感,本文比喻的妙處何在。
二、教學重點:課文四五六三段的賞析。本文語言充滿詩情畫意,體味語言運用的妙處,是本課的重點。通感的修辭手法學生第一次接觸,也要作為一個重點來講。這兩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
本文準備采用講解式、啟發式、朗讀式結合的教學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讀課文,重點訓練學生精讀的方法,所以采用講解式的教學方法。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是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采用啟發式教學。本文語言優美,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以朗讀式的教學方法。
四、學法:
指導學生如何鑒賞寫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語言。
五、課時:擬定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設想:釋題,簡介作者,范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構思的巧妙。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找出感情線索,簡單介紹時代背景,。
第二課時
教學設想:品析作品的語言,比喻、通感、疊字的運用,感受語言的典雅和充滿詩意。
第一課
教學內容及步驟:
1、 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在夏季的一個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輪圓月,我們的主人公心情郁悶,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靜謐、安詳、優美的圖畫。作者將這幅畫給我們描摹了下來,成為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們讀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畫一樣。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
二、釋題,簡介作者,并范讀課文。
要求:
1、標出自己讀得不準字音。如曲,讀第一聲;似,與似的在一起時讀卷舌音。
2、 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三、 學生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思考:
1、 課文主要在哪幾段寫荷塘和月色的。
2、 其余段落起什么作用?
3、 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三、再讀課文,理清寫作思路。
1、課文集中寫荷塘與月色的是四、五、六三個自然段。說說每一段都寫了什么?
第四段:主要寫荷塘。作者哪幾方面來寫的:從荷葉、荷花、塘上的微風、塘下的流水。
第五段:主要寫月光。有沒有寫荷塘?月光是無形的東西,但作者通過寫荷葉、荷花、寫樹影等,將月光寫得可知可感。月光與荷塘融合在一起。
第六段:主要寫荷塘周圍的樹。好象沒有寫荷塘和月色?樹是月光照耀下的樹,寫荷塘里的蛙聲,寫樹上的蟬鳴。此段即是寫荷塘又是寫月色。
2、 其余各自然段的內容:
第一段:交待時間及寫荷塘的緣由。是夏季,月圓的夜晚,作者心情欠佳,想去荷塘看看。
第二段:寫去荷塘的小路。荷塘的四圍是樹為下文第六段做鋪墊。同時點出月光是淡淡的月光,為后文做鋪墊。
第三段:寫作者去荷塘的目的是散心,享受荷塘月色。
第七、八段:作者想起采蓮的事情來,并想起江南來。與段與主體有何聯系?荷塘月色具有詩意,使作者想起與荷塘相關的詩來。聯想自然。結尾照應前文。
四、 本文是寫景抒情的散文。那抒了什么情?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那些景色體現了這種情?
線索即是這樣一種情緒。也是全文的基調。
五、簡介寫作背景。
六、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體會本文運用了什么方法把荷塘月色寫得那樣美?找出你認為寫得最好的句子,談一談好在哪里。
《荷塘月色》同步練習 篇3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教學目標 ]
1.把握作者情感的發展變化,了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3.熟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段。
。劢虒W重點、難點]
重點:
1.領悟文中作者想暫時忘記現實中的一切,結果又無法忘記,一種難以言傳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緒 。
2.語言運用的技巧
難點:
1.為什么要聯想到江南的采蓮,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
2.通感的運用
。劢虒W設想]
1.預習提綱:
、倏磫卧崾竞驼n文前的“學習重點”,明確學習任務
②自讀課文,參照注釋,查工具書,準確認讀,積累詞語。
③回憶初中學過的朱自清的文章,總結有關的文學常識。
2.課上巧妙設計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質疑,討論發言。
3.加強朗讀
。壅n時安排]
兩課時
。劢虒W過程 ]
第 一 課 時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揣摩直接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分析作者感情的發展變化。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新課:
1. 復習有關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作品等知識。
在現代散文的長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獨樹一幟,引人注目。他以優美動人的篇章擴大了新文學的影響。想必那至誠至深的親情、那生機勃發的自然景象已永駐你美好的記憶中了吧!那就請同學們談談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學生發言,教師補充(展示投影):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是毛澤東稱頌的“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作家、學者。生于江蘇東?h,祖籍浙江紹興,自祖父以來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20年畢業于北大哲學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學任教,參加文學研究會。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初中我們學過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與詩的合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等。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朱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板書文題、作者)
2.簡介《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現代散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為讀者所喜愛,尤其是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后,更為人所矚目。郁達夫在論及現代散文時說:“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樣的人,他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這篇文章的呢?下面我們來欣賞這篇課文。
二、學生看投影上的畫面,聽配樂朗讀,入境,欣賞美感,體味感情。
三、整體把握課文,揣摩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
1. 請學生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感情基調的語句,體會其含義和在文中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边@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瀾,此句稱“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五四”以后,革命斗爭深入 ,原來曾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階層也發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墮落、有的前進。朱自清不滿黑暗的現實,又沒有勇氣投入斗爭!八•一二”政變后,他處于極度的不安之中。關于朱自清當時的思想情況,他的夫人陳竹隱女士有過具體的描述,“大革命失敗后,蔣介石統治了全國。佩弦當時沒有找到正確的出路,四顧茫然!庇X得心上的陰影越來越大。他又在苦悶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在當時他兩條路都沒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辦法。他先前曾說過:“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他還沒能擺脫這種思想,又顧慮著“ 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生活!彼胗贸粔m世的中和主義來排遣解脫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是朱自清付諸行動的藝術表現。
2. 從文中哪些語句中還可以了解到縈繞于作者內心的思緒?
學生討論交流:
①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
②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鄣珶狒[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④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⑤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
學生討論交流對句子的理解,教師補充:
、倬涓锌约浩饺丈聿挥杉海F在暫得寬余,流露出對黑暗環境的不滿但又感到孤獨寂寞的心情。
②句“且”字表明了雖只是暫得解脫可又不能不立即逃離現實的心態,透露出一絲的喜悅。
③句“但”字筆鋒陡轉,蟬蛙如此“熱鬧”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難以擺脫綿綿的愁緒,照應了文眼“頗不寧靜”。
、芰涸鄣摹恫缮徺x》描繪了一個熱鬧歡快的境界,讓讀者置身于江南的盛況之中,作者也想乘著想象的翅膀,飛離痛苦的現實世界,去感受有趣的事!翱上А币辉~告訴我們作者又從熱鬧的采蓮盛況中返回了灰色的現實,無奈之情溢于言表。
、萁鲜亲髡叩墓枢l,畢業后作者又曾經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寫下過不少贊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華之后,常表達出思想之情,“今晚”尋求佳境,意在擺脫“不寧靜”的心情,但難以擺脫,身處煩憂,憶往懷舊,想借此超然于現實的重壓之外,但這同樣是不可能的。
3、教師總結:
由此,我們不難把握作者感情的脈博;在現實中(心里頗不寧靜)的作者無法排遣心中的苦悶,因而要尋找感情的寄托。作者才夜游荷塘,去尋找寧靜。作者找到了沒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在自然環境的美麗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寧靜,但這是暫時的寧靜,當作者回到家門,又回到了現實,心中的煩惱依舊。所以,作者極力描繪了自然的美麗和古代社會的自由快樂,是借以抒發對現實的不滿,漫步荷塘是為了排遣在理想與現實的對撞中矛盾的苦悶之情。(講解過程中,板書如下)
四、布置作業 :
1.加強朗讀,品味文章的4-6小節
2.思考課后練習
第 一 課 時
教學重點:
1、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寫。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朗讀課文2-6小節
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寫。
1、 課文第2小節寫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
樹 (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幽僻”、“寂寞”極言環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強了濃重的夜晚氣氛;“陰森森”虛寫,渲染恐怖的氛圍。這些景是憂悶郁結的作者眼中之景。寫月光雖然是“淡淡的”,但卻與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卻很好”,可見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 課文第4小節寫了什么?作者怎樣寫的?
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寫了月下荷塘
靜態: 葉:田田、亭亭
花:零星點綴
微 開著的--裊娜(輕盈多姿)
風 打著朵的--羞澀(嬌怯不語) 形象
過 如明珠--潔白
處 如星星--綠葉白花 色彩
如美人--纖塵不染
動態: 花:花香,如歌聲
葉:凝碧的波痕:整齊而有節奏的波動
3、課文第5小節寫了什么景色?
學生回答:寫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作者是從幾個方面寫了月色?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1)正面:以流水作比
(2)通過霧:薄薄的青霧
。3)通過荷花與荷葉寫月色的朦朧:像在牛乳中洗過,像籠著輕紗的夢。
。4)以樹影寫月色:畫,濃淡適宜
(5)通過光與影的和諧寫月色:和諧的旋律
4、討論第6節
學生自己分析,教師作適當點撥:
這一節寫荷塘的四周。在這里,作者運用了繪畫技巧來寫荷塘的環境。作者筆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濃淡相宜,明暗結合,喧寂相間。
。1)四面的樹(照應第2 節)
有遠有近:楊柳最多--遠
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近
。2)寫樹不忘寫月色:陰陰的
。3)路燈光把作者從幻想中召回,最后兩句雖似寫景,實則點明心境。寫樹上的蟬聲與水里有蛙聲,由寂靜到熱鬧,充滿了生機,將荷塘和月色襯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雖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寧靜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悶還是籠罩在心頭。
5、小結
無邊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獲得了喜悅,但處于喜悅之中卻時而受到憂愁的牽制,即使遙想“熱鬧”、“風流”的采蓮盛況,也只得片刻歡欣,最終擺脫不了那滿懷的愁緒。作者所寫的景物淡雅、朦朧,通過寫景所表達的感情也是如此。從文章風格看,委婉掩抑,沒有悲喜的大起大落;從作者的個性看,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所以無論喜悅與憂愁,都是淡淡的。在寫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與景的交融。
板書:
景物的特點:淡雅、朦朧
作者的感情: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
三、學生再讀課文2-6小節
四、品味文章的語言
由學生找,談談體會,教師點撥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充滿詩意。
1、 比喻和擬人(結合課后練習三)
例如:
⑴.第4小節寫靜態荷花的三個比喻
效果:這一比喻與作者的心境、期盼、追求相吻合,營造出一種純美的非現實的境界。
⑵.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效果:用流水喻月光,一個“瀉”字寫出月輝照耀一瀉無余之景,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寫荷葉荷花“像籠著輕紗的夢”,表現了月下荷葉荷花輕飄柔美的姿容,通過寫葉和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
⑶.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效果:擬人的寫法賦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寫出荷花的神韻。
小結:比喻句加強了描寫對象的具體性、形象性,使我們在遐思中獲得了無盡的美感享受。
擬人句更添景物靈秀動人的氣質。
2、 通感的運用(結合課后練習二)
教師向學生介紹通感修辭:
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轉化、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也叫“移覺”。
如:“愉快的笑聲……像平靜的海面上不斷從這兒那兒涌起的波浪!保ň唷逗I仲夏夜》)
又如:“那笛聲里有故鄉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
這個句子笛聲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明亮的陽光,三種感覺相融會,那笛聲該多么撩人情思。
請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兩個通感句,體會其表達效果(見課后練習)
小結:通感的運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無限韻致,迷離精妙,另人情動神搖。
3、動詞和疊詞的使用(結合課后練習四)
小結:動詞使用精當生動,富于表現力
疊詞運用的效果:
(1)傳神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態美,色彩美;
。2)增加了語言的音韻美:文氣舒展,音節和諧;
。3)深入細致地表現了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業 :
1.歸納字詞
2.背誦4-6小節
《荷塘月色》同步練習 篇4
作為一名高中的語文老師,一定要學會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反思自己的教學技能,反思學生的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范文,供大家參考。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散文,是必修二中專題四“慢慢走,欣賞啊”這一專題中的一篇散文。這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這篇文章,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脫俗的月下荷塘圖。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賞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時,使注意從意境這方面進行切入來學習欣賞這篇文章。“意境”顧名思義,即“意”與“境”的組合,意為作者的情感,而 “境”則為外在事物,所謂“意境”即為作者內在情感與外在景物的有機結合,情景交融。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注意讓學生體會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寫荷塘月色時所用的語言之美,并探究語言刻畫的手法,其次是讓學生領悟一切景語皆情語,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蘊藏的情感,緊扣開頭的第一句(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平靜”對全文進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鑒賞文章的語言,欣賞美麗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課時從景入情,對其情感和所表達的思想進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質相稱,形神俱美的藝術品),古人說“文因質立,質資文宣”。散文的美表現咱內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結合!逗商猎律肪褪沁@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
上完這節課后,我感覺最為得意的地方就是評點這一環節。讓學生在評點課文時,學生對于文章的點評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學生的點評替代教師的講析,例如:有一位學生說: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寫出了荷塘形狀的不規則也寫出了荷塘回環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則寫出了荷葉之多,亭亭寫出了荷葉之高,荷葉的動感,荷葉的美,疊加了裊娜,節奏羞澀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荷葉嬌羞之態,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寫流水則脈脈一詞來描述,把水寫活了,寫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疊詞的句子讓學生改寫,對比改寫之后與之前對照,有什么不同,領會疊詞在文中使用的作用,并讓學生舉出使用疊詞較多的詩詞,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學會從語音,語言節奏的角度來鑒賞詩詞、散文,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好處,此處教師的預設在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自發生成,避免了出現老師預想不到的事情并且學生在對比中也學習到了方法。
而談起本節課的不足,則有很多,試舉一兩個作為典型代表:
首先第一處便在引導學生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的時候教師只注重了自己的預設,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導,以至于教師一味的把學生往自己設定好的路子上引,卻引不過來,學生不明白教師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此,讓我感覺到在預設與生成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略。
另一個是上課時的語速太快,提問時沒有注意語言輕重緩急,讓學生不能抓住問題的要點,使得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較慢,無法達到預設的理想狀態,讓學生無法從老師的語言中體味到文章舒緩朦朧的意境美。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拓展閱讀:高中語文《荷塘月色》說課稿
一、說教材(一)教材分析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本文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繪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動、語言優美、典雅,藝術技巧純熟、自然,是一篇經典的美文。鑒于以上分析,根據課程改革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了解作者尋求寧靜、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審美情趣。
2、知識目標:學習巧妙的語言修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3、能力目標:訓練朗讀、分析、表達能力。
(三)教學重點:鑒賞語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藝術手法
(四)教學難點:通感的學以致用
二、說教法:根據以上的分析以及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和年齡、心理特征(感性思維為主),擬采用誦讀法、直觀演示法、設疑討論法。聲情并茂的配樂誦讀法:此法可使聽眾漸入佳境,引起共鳴。圖文并茂的直觀演示法:利用多媒體打出荷塘月色圖幻燈片,配合語言描繪,視聽結合,調動人的多種感覺器官和想象,使學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動的設疑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集中探討。
三、說學法:教學相長,學生又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結合學生特點,以提升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為目標,有針對性的引導他們自學自我提升。
1、 課前預習,明確課堂任務,提高效率;課后拓展,多渠道閱讀相關文章,廣開眼界,鍛煉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閱讀能力。
2、 多模仿示范朗讀,是提高朗讀水平的有效途徑
3、 深入研讀課文,課堂上積極參與,提高思辨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 導入(2分鐘)1、擬用舊知識導入法,讓學生列舉關于“荷”“月”的古詩詞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頭”“月兒彎彎照九州”,等等。2、明確本堂課教學目標為賞析語言美,感受畫面美。
(二)4、5、6段課文分析(33分鐘)
先介紹作者是為了排遣不寧靜的心情,選擇了獨游荷塘,然后自然過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學習。(一兩句簡單的過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點,又保證課堂結構的完整性和嚴謹性。)
1、朗讀訓練(8分)
課前預習已整體感知文章,課堂設計配樂朗誦,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選學生代表與老師一起聲情并茂的朗讀,并進行點評。
2、賞析語言美,品味畫面美(25分)
提問:這幾段寫了什么?都說它美,它美在何處?
理論依據:美感是一種心理現象,美感產生的生理基礎有視、聽、味、嗅覺等多種感覺器官,品味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調動多種感官的想象,這種美的想象屬于心理學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據別人的描述或圖樣進行的想象。一句話,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進行想象,給予學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間,才能深刻品味到這種美。
⑴語言美
本文語言突出特點,運用大量修辭手法,神采飛揚,其中的博喻、疊詞、通感為重點,對此學生卻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又叫連比,運用博喻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潔、瑩潤、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幾眼嗎?
學以致用:發揮想象,仿寫或擴寫,寫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寫、擴寫是高考考察的語文能力之一)
②疊詞
切入角度:用音樂的擊鼓打節奏方式領略疊詞獨有的韻律感,如“曲曲/折折”“陰/森森”“脈脈”節奏分別是……(學生會用手指叩響桌子去感受疊詞帶來的音樂美感,荷塘月色的靈動飄逸。)
課外拓展:《詩經》中的大量疊詞,如“關關雎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弁ǜ校
明確定義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典型例句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讓讀者通過聯想、想象得到了嗅覺、聽覺上的雙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隱若現、撲朔迷離。
課外拓展:中國古典詩詞中有大量的通感現象,注意積累。如杜牧《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 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
學以致用:當堂造句,鞏固消化,鍛煉文筆。
⑵畫面美
語言的美即表現出了畫面的美,詳見板書。
根據學生對美的體驗以及老師的總結,列出本堂課的主板書,
《荷塘月色》同步練習 篇5
教學目標 :  
1.品味語言,學習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 
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鑒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方法:  
通過聽錄音、默讀,讓學生讀文入境。 
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品味作品語言。 
通過提問思考討論,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計劃采用六個步驟“自讀感知,思考提問,查閱信息,討論交流,熟讀成誦,存疑留問”,兩個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存疑留問”放在課外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讀感知,學生思考提問,學生查閱信息,學生討論交流,學生熟讀成誦。教師在這過程中主要起引導點撥的作用。 
一、自讀感知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整篇課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內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結構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詞典,弄清以下詞語的讀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彌望、裊娜、宛然、凝碧、斑駁、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詞典讀懂《采蓮賦》。 
其次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明確: 
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阌X是一個自由的人!仪沂苡眠@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再次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復述下來,注意段落之間的聯系。 
明確: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著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卻很好,我可以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確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朧和諧,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靜,只有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最熱鬧,而我什么也沒有。忽然又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巳無福消受了。采蓮令我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問  
首先學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 
學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一鋪”,其好處是什么?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寫采蓮的事情?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其次教師和學生一起梳理上述問題,重新整合。 
第一類問題是關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第二類問題是文章局部的細節問題。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羅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寫采蓮的事情? 
·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類是關于對本文的評價的問題。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三、查閱信息  
針對上述問題請學生上網查閱資料,或上圖書館查閱資料。 
   
四、討論交流  
首先討論第一類問題,即關于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教師提示,要搞清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的問題,首先要搞清為什么作者會頗不寧靜,這必須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必須聯系作者自身來看。學生交流上網查閱的有關資料。明確: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串佩弦,號秋實,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于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后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創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時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郁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明確:《荷塘月色》表現了作者為國家民族命運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也表現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裝革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心態的反映。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明確:因為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為當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非常強烈。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明確:作者主觀上想通過游覽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寧靜的心態,客觀上確實在觀賞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時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歸不寧靜,又重新憂郁起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就是他不寧靜的表現。 
其次討論局部細節問題。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教師要求學生閱讀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寫了什么?又是怎么寫的? 
明確:先寫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以及陣陣傳來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脈脈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駐足觀察的順序,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來寫的。本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靜物,葉子像“舞女的裙”,靜中寫動,寫出了動態美;ā把U娜”羞澀”,像人一樣嬌美,寫出了靜態美;像“明珠”“星星”,則寫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華;ㄏ阆瘛斑h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激活了讀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層寫動態。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給讀者以不同的感覺。 
之所以葉子寫得多,是當時當地景物的實際情況。作者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寫的特征,本文的特點是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沒有直接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銀白色的,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點。寫荷花的香味,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處飄來的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 
·閱讀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明確:作者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不然,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文章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么? 
解答這個問題,不妨請學生把“照”和“鋪”字代人句中讀一遍,學生就知道了。 
明確:“瀉”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來的,“瀉”字有向下傾的勢態!罢铡焙汀颁仭弊志蜎]有這個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明確:“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層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層含義應該聯系作者的心態來看,他不希望過于激烈的行為,他喜歡一種平和的心態,正如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他做不到投筆從戎,他要尋找安寧平和的生活。對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態。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明確:這是使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光與影是視覺形象,作者卻用聽覺形象來比喻,這就是通感的一種,其相似點就是和諧。第四段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這也是通感,把嗅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它們之間的相似點就是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態而不得,當然傷感。 
·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會想起采蓮的事情? 
明確:以采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了解。 
·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里的極不寧靜。心里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著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蕩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蕩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里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于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 
再次討論本文的評價問題。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處。 
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這個問題不必回答。 
   
五、熟讀成誦  
要求學生背誦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師要求學生誦讀時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為主,“內在”情感要豐富,表現出優美的“韻味”,語速宜緩,節奏分明。 
   
六、存疑留問  
給學生一個探究的題目讓他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與自我心靈升華的超越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是朱自清的一個“夢”。說說你對這個“夢”的理解。
[1]
《荷塘月色》同步練習 篇6
我教《荷塘月色》
李鎮西
時間:2000年9月 地點:成都石室中學
第一節課
這是我給新生講的第一篇課文。
上課開始,我叫學生把書都關上:“我得考你們兩個問題!
看著學生緊張的表情,我說:“第一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教材第一單元有哪幾篇課文?”
但這么簡單的問題還是把好多學生給難住了。舉手發言的幾個學生都只知道頭兩篇課文《荷塘月色》和《拿來主義》。最后才有一個學生補充道:“還有《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杜鵑枝上杜鵑啼》!
我說:“老師提這問題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學課文要有單元觀念,因為課文是按單元編排的,而每一個單元都有相應的學習重點!
說到這里,我順勢提出第二個問題:“請問第一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是什么啊?”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來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正要回答這個問題,突然,后排的賈志杰同學舉手了:“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
“非常正確!”我忍不住表揚道,隨即又問他:“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在教材第5頁上,編輯是有單元學習重點說明的!
“好!”我對全班學生說,“都用的是同一本語文書,可賈志杰就比大家會讀。他知道不但要讀單篇的課文,而且還要讀單元前面的學習重點。
――好,請同學們打開書第5頁。”
學生翻開書后,看到單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寫著:“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揣摩語言,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如聯系中心意思,聯系上下文,對語言的深層次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辨析、品味!
我又問:“大家對這幾句話有沒有什么疑問,或者說從中看出什么問題沒有?” 仍然是沉默。我只好說:“我就有問題,現在問大家――既然‘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那么,接下來就應該先解釋什么叫‘整體感知’再解釋‘揣摩語言’,但為什么書上卻根本不講什么叫‘整體感知’,而直接就解釋什么叫‘揣摩語言’呢?”
學生們不約而同一下抬起了頭,用驚訝的眼睛看著我,那一雙雙眼睛仿佛在說:咦?我為什么沒發現這個問題呢?
“注意:從無疑處發現問題,這是最重要的讀書方法之一!蔽覐娬{道,“好,大家現在就來思考這個問題吧?同桌之間可以討論一下這是為什么?”
我在教室里來回巡視。兩分鐘過后,我請幾個學生站起來交流他們的看法。有的說:“‘整體感知’誰都懂是什么意思,所以不用解釋;而‘揣摩語言’則不太好懂,所以要解釋!庇械恼f“‘整體感知’是要達到的目的,而‘語言揣摩’則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庇械恼f:“其實,看起來沒解釋‘整體感知’,但實際上解釋‘揣摩語言’中就解釋了‘整體感知’,比如書上不是寫了嗎?‘聯系中心意思’,‘聯系上下文’,這就是‘整體感知’了!
我說:“都有道理。重要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善于提出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
我說道:“不過,我這兒要對‘揣摩語言’作些補充性解釋。揣摩語言一定要聯系語境。所謂’語境’,包括外部語境與內部語境。外部語境指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人際關系等等。比如,外國人看宋丹丹和黃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國人為什么要笑;又如,我們今天讀魯迅的文章,對有些語言也覺得不理解。就是對外部語境不熟悉。而內部語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應等等。這是同學們很容易理解的。同學們注意,所謂閱讀,主要就是通過揣摩語言去整體感知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
本來按教學計劃,我在簡單介紹了單元重點并提醒學生要重視揣摩語言后,就應正式進入《荷塘月色》的學習。而學習的第一步應該是介紹朱自清的生平。但此刻,我的話題已經說到通過揣摩語言而進入作者心靈,于是,我臨時決定先不介紹朱自清,而從這里切入課文:“比如,今天我們要學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們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讀,那種’把自己放進去’的朗讀。好,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朗讀一遍課文。注意,在朗讀《荷塘月色》的時候,你就朱自清!”
學生開始各自朗讀了。我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因為朗讀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學生讀了一遍后,我開始抽學生起來單獨讀。我先抽一位男生:“請你從第一段讀起。希望你能通過你的朗讀,讓我和同學們能看到你對課文的初步理解。”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边@位男生開始讀,“今天晚上,哦不,是今晚上,在院子里坐著,乘涼,突然想起……”他讀得結結巴巴,掉字換字不少,而且讀得很快。 “同學們,他讀得怎么樣?”我問。
大家搖頭。我問胡迪:“你具體說說!
胡迪說:“他讀得太快了。而且還讀錯了一些地方。”
“嗯,對。是讀得太快了!蔽艺f,“給人的感覺,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
學生們轟然大笑。我對胡迪說:“你覺得該怎么讀,就給同學們示范一下,好嗎?”
胡迪同學的朗讀,吐字清晰,很有感情!安贿^,還是有點兒小跑的味道!蔽乙痪渫嫘υ,指出了她的不足。
我決定不急著讓學生往下朗讀,因為既然問題暴露出來了,就應該即使有針對性地解決。我對大家說:“這篇文章的話語方式是自言自語。因此,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要把這種語氣讀出來。怎么才能讀出這種語氣呢?關鍵是把自己當作朱自清,進入他的內心,把文章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下面我給大家示范一下!
我開始讀了。一邊讀一邊停下來講解:“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像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應該讀得緩慢些,讀出一種向往的味道。又如,妻在屋里拍著潤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是多么靜謐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讀得低沉、緩慢,讀得‘迷迷糊糊’。”
示范完了第一段,我給學生們說:“下面,同學們再自己讀一遍。按剛才李老師說的,把自己當作朱自清,讀出韻味。”
同學們又開始各自朗讀了。我在巡視中發現,這一次,大多數學生已經沒有了那種大聲“讀”,而是在體味中竊竊私語般地流出文章的句子。看他們的神態,就知道他們已經開始走進朱自清了。
學生自讀完了,我又抽學生起來讀。這一次學生讀的效果大有進步。特別是易維佳同學,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段從她口中流出來時,我們大家都感到了正置身于清華園的荷塘月色之中。
當然,也有個別學生讀得仍不太滿意。謝肇文讀“月光如流水一般”一段,不但語調缺乏變化,而且太小聲。所以他剛坐下,我就開了他一個玩笑:“謝肇文同學讀這一段,仿佛是‘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痹谕瑢W們善意的笑聲中,謝肇文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接下來,一個同學讀最后三段。讀到《采蓮賦》時,對好幾個字不認識。而且,“鷁首徐回”的“鷁”能夠讀對,“纖腰束素”的“纖”卻讀成了“qīan”。于是,我把這個字寫在黑板上,
一一抽學生起來讀,結果竟然有相當多的學生讀錯。
“究竟這個字的正確讀音是什么?”我問。這時,一位同學舉手說:“這是個多音字,在這兒應該讀’xīan’!
“完全正確!”我對全班同學說,“可是,有同學像‘鷁’這么生僻的字都能讀對,可連纖這樣的常見字卻讀錯了!看來,同學們一定要警惕那些似是而非的字,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呀!”
我又問:“請凡是在自讀時查過生難字的同學舉個手。”
好多同學都舉起了手。有的說查了“煤屑”的“屑”,有的說查了“鬼楞楞”的“楞”,有的說查了“斂裾”二字……
“非常好!李老師提醒大家:以后讀書,都要養成自己查字詞典的習慣,千萬不要依賴老師給你們列出生難字詞。好,同學們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查的生難字!
同學們交流結束后,我開始進入對朱自清的介紹:“同學們,今天我們讀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學們對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有同學開始舉手了:“朱自清,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我問:“還有嗎?”沒人再舉手。我說:“剛才的同學說的很對,但我感到他是在背初中教材中朱自清課文中對朱自清的注釋。除此之外,同學們對朱自清還有哪些了解呢?” 無人回答。
于是,我說:“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揚州人》,但其實他不是揚州人,只是從5歲起便定居揚州。,他出生在江蘇東?h。而他的祖籍,則是誕生過魯迅的――”
學生忍不住一齊說:“浙江紹興!”
“對,他的祖籍是誕生過魯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紹興。”我又談到“朱自清”這個名字的由來,“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國華曾有過這樣的回憶:’父親失業四十年,為了培養我們兄弟四人上學,借了三千元高利貸,利上滾利,無力償還。大哥這時考上了北大預科,須讀兩年才能考本科。為了早日結束學業,為家中分擔債務,他沒有讀預科,想了個辦法,把名字“自華”改為“自清”,直接報考本科。這就是“自清”這個名字的由來!
我又動情地說道:“朱自清的確才華橫溢。作為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和學者,他更以其燦爛的才華、絢麗的詩文以及輝煌的學術成就飲譽中外。他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創作新詩, 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1922年發表長詩《毀滅》,引起文壇關注。1924年,出版了詩和散文集《蹤跡》。”
我突然提到了當天出版的《中國青年報》:“今天的《中國青年報》頭版頭條的新聞是《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開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我讀了這則新聞,感到好笑,因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華大學教授并任該校中文系主任時,年僅27歲!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為杰出散文家的基礎。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學英國,回國后仍執教于清華大學。作為學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領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和建樹,其中尤以古典文學和語文教育最為突出。” 我又說:“作為一位中學語文教師,我感到特別親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1920年他于北京大學畢業后,在江浙一帶做了5年的中學語文教師,他的教學和為人極受中學生歡迎和敬重!
這時,下課鈴響了。我心里一驚:遭了,看來對朱自清的介紹只能“半途而廢”了。但我靈機一動,繼續從容說道:“當然,李老師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有意停頓了一下,學生正焦急地望著,期盼著我回答這個問題。
我笑了:“請同學們下一節語文課再聽李老師的答案。好,下課!”
“唉!――”在學生們的遺憾的嘆惜中,我結束了這堂課。
第二節課
我走進教室,上課鈴還沒響?梢呀浻型瑢W走到講臺對我說:“李老師,別忘了你昨天給我們留下的懸念。
所以,剛上課,我就說:“昨天李老師說道,我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澤東的著作里!蔽覍W生們說,“本來朱自清既沒加入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人,而是一位有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進入毛澤東的視野的。但是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寫入了他的政論名篇《別了,司徒雷登》中。毛澤東這樣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熳郧逡簧碇夭。瑢幙绅I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覀儜攲懧勔欢囗,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最終,朱自清先生貧病交加,倒在了蔣家王朝最后一個冬天,也倒在新中國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時候年僅48歲。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載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冊!他也因此贏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學生們的心顯然被震撼了。我繼續緩緩說道:“當然,寫《荷塘月色》時的朱自清還是一名清華園的教授,但如果我們了解了朱自清后來的命運,我們今天讀《荷塘月色》時,也許會另有一番感受吧!
我看到已經有同學在情不自禁地點頭,我趁勢把話題一轉:“好,我說了那么多,現在該同學們說一說了。同學們能不能交流一下,這篇文章最打動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說理由,只要把有關的語言讀一遍就可以了!
熊昕同學說:“我最喜歡這幾句:路上只有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這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易維佳同學說:“我最喜歡這幾句: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沐的美人。”
吳桐同學說:“我最喜歡寫《采蓮賦》的那一段。”
“哦?是嗎?”我感到引導學生領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機會快來了,“請問,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呢?”
“因為我覺得這一段寫得特別快樂!眳峭┩瑢W答道。
“嗯,原來是這樣!蔽页烈鞯,然后又追問道,“你從哪兒看出了快樂的?” “‘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眳峭┳x著課文上的句子,然后又說,“還有《采蓮賦》對采蓮人的描寫,都是很快樂的!
我說:“這一段的確描寫了一種很自由歡樂的生活。但是,同學們知道嗎?這一段在過去的高中課本里卻是被刪去了的。
“!”同學們全都表現出很驚訝的樣子,并問我:“為什么會刪去呢?”
我說:“我先不說為什么會刪。我先要問問大家,你們覺得該不該刪?” “不應該刪!”幾乎全班同學都異口同聲地說。
“為什么不該刪呢?”我問。
教室里卻一下沉默了,沒人回答這個問題。
我說:“是不是你們覺得,既然現在課文將這一段補上了,說明編輯自有他的道理,這就證明原來刪去是不應該的?如果真是這樣認為的話,那證明大家并沒有動腦筋獨立思考,而仍然還是對教材的一種迷信。”
接著,我“斬釘截鐵”地說:“我卻認為,原來的教材刪得對!”
“為什么?”有幾個學生在下面小聲地問我。
“為什么?道理很簡單,因為這一節與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蔽摇袄碇睔鈮选。 學生大腦里的思考火花顯然被我點燃了,因為馬上就有好幾個同學舉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觀點。同時,也有學生點頭表示同意我的說法。
我說:“看來我和一些同學有分歧。那么我們首先來討論一下,這篇文章究竟表現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易維佳說:“我認為這一段與全文的中心是吻合的。因為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表現的正是一種喜悅的、詳和的感情!
“何以見得?”我問。
“比如,”易維佳翻開書說道,“他對荷花的描寫,對月光的描寫,等等,都表現的都是一種恬靜愉快的心境。”
熊昕說:“不對。這篇文章主要表現的,還是一種惆悵的心情。因為第一句就說得很清楚,’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我故作不解:“這就怪了!易維佳說的和熊昕說的好像都是對的,因為她們都在文中找到了依據。那么,朱自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有些矛盾或者說混亂呢?”
唐懋陽說:“不矛盾。因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變化的。他開始是不寧靜的,為了尋找寧靜來到荷塘,在這里,他的心情獲得了一種暫時的愉悅。但最終他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吳秦科說:“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時而煩惱時而愉悅,最后仍然擺脫不了先前的煩惱。”
雖然吳秦科的發言基本上是轉述課文后面的分析文字,但我仍然肯定了他讀書的認真。
我繼續問:“從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終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學生們來不及舉手七嘴八舌地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薄有學生說:“他引用《采蓮賦》,描寫采蓮時熱烈活潑的生活,本身就說明他因內心的苦悶而產生的對自由快樂的向往。因為作者說’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好極了!”我忍不住贊嘆道,“可見作者的這一段關于采蓮場面的描寫是不能刪去的,因為它恰好反襯出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失望。是吧?”
“對,對!”許多同學都點頭表示同意。
我繼續說:“有人把這篇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概括為’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我認為是很貼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寧靜’!
有學生問:“李老師,作者的心情為什么會’不寧靜’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極了!”我說,“不過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但是,正因為這是個迷,所以,它為無數讀者提供了品味、解讀、思考的無限空間。關于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源于對蔣介石4。12政變的憤懣,聯系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是源于作者的思鄉之情,因為結尾作者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源于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生的苦悶、彷徨;甚至還有人根據一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如此等等,還有其他的說法。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定一個權威性的惟一答案,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也正因為如此,《荷塘月色》將成為一首耐讀的朦朧詩,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每一位讀者會因年齡、閱歷、所處時代等等因素,而從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讀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這就是創造性閱讀,這就是閱讀名作的樂趣!”我停了片刻,又問道:“還有沒有什么問題啊?”
王馳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遣皇怯悬c矛盾?”
我把這個問題扔給大家:“誰能幫王馳解答這個問題?”
有同學說:“這里作者實際上強調的是‘冷靜’和‘獨處’,因為’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重點還是在后面的‘冷靜’和‘獨處’。用平時的熱鬧來反襯現在的冷靜,用平時的群居來反襯現在的獨處。”
我沒有多做評論,只說了一句:“我基本同意你的觀點。”
這時,王馳又舉手了:“我想通了,作者的確是在強調‘獨處’,因為接下來后面有一句‘這是獨處的妙處’。”
“對了,”我說,“我們昨天不是說了嗎?揣摩語言要怎么樣?” 大家紛紛說:“聯系上下文!
[1] [2] 下一頁
《荷塘月色》同步練習 篇7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寫作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由于時代久遠,作者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獨特感受,不易為現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學上有一定難度。但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優美散文,其語言精妙傳神,是學生品味語言好教材。筆者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膽取舍,主要抓住描繪“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圖景,教會學生掌握品味語言方法。
1、誦讀精彩文段:
誦讀是品味語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級教師洪鎮濤先生說:“……采用朗讀的辦法,讓學生比較、推敲、品味語言使用的妙處,形成語感!睂W生通過對精彩文段的反復誦讀,可以感受語言的豐富性,領會語言表達的規律性,從而增強對語言的規范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拔恼虏皇菬o情物”,通過表情朗讀,學生從朗讀的語調、音色和形象生動的詞匯中,領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學習《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我主要采用多種朗讀方法,誦讀描繪“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齊讀外,或讓學生先聽錄音,體會范讀的速度,聲調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學生自己試讀;或讓學生自讀,便于自己體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讀,其他同學聆聽,然后共同評論其優劣。
2、抓住關鍵詞語:
在景物描寫中,關鍵詞語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點,又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荷塘月色》中描寫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葉、裊娜的荷花、縷縷的荷香、脈脈的流水;描寫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顯得那么得寧靜、和諧、自由,與作者“求靜”的心態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寫景物形態的詞語起到了渲染環境及刻畫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屬關鍵詞語。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點綴”、“裊娜”、“羞澀”等,無不與表現人物思想情緒、感情色彩密切相關。
體味本文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還應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疊字的運用。比如,寫靜態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塘中的月色,“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由視覺向聽覺轉移。
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乃至帶人進入一種幻境。作者錘煉語言的另一方面,是許許多多疊字的運用,這也是本文語言的一大特色,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時又加強了語意,給人一種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郁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獨運。
此外,一些數詞、量詞,甚至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樣要引起重視。
3、體會深層含義:
學生找到這些關鍵詞語后,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些詞語的意義和作用。我讓學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卻以為是恰到好處呢?”“蟬聲與蛙聲很熱鬧,為什么作者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逐步明確這實際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歷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者不滿黑暗現實,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時又看不清前進方向,心情苦悶彷徨,思想矛盾復雜,于苦悶中想求得一時的解脫,因此踏上了求靜之路,來到了日日曾走過的荷塘。欣賞著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寧靜,但現實的陰霾在心頭揮之不去,總有一股淡淡的憂愁蘊含其中。學生再進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將客觀描述與主觀感受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4、通過比較,體會詞語運用之妙:
不同詞語的運用,所表達的效果也不一樣,沒有比較,就沒有發現,就難有深的體會。引導學生比較不同詞語的優劣,品味其中的奧妙,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時這樣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我讓同學們比較“瀉”字與“照”的區別。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品味,一個“瀉”字,變靜為動,增強了月光的流動感,同時與“流水”相照應,而“照”就缺少這樣的表達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換作“漂”或“升”呢?同學們思考后明確,“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與“薄薄”相照應!捌焙汀吧本碗y以體現青霧的輕盈之美、自由之態。
教學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己掌握品味語言方法。實踐證明,語文教學抓住了“品味”這個鼻子,完全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因為教材中所選課文大都是語言精品,引導學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荷塘月色》同步練習 篇8
教學目標:
1、鑒賞散文的相關知識。
2、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3、(美點尋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蹤。
4、引導學生體味第四段的語言美、畫面美。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體會本文中“通感”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思維發展與提升:誦讀課文,領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觀情感。熟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段。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鑒賞抒情散文。
審美鑒賞與創造:理解本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把握作者情感的發展變化,了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作品的感情色彩同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內在聯系,理解一個正直文人不滿于現實又無法找到出路的苦悶心境,培養學生敢于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和評價質疑的能力,并且學會與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2、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課前準備:《荷塘月色》朗讀帶和一些舒緩的音樂;并要求學生課前查閱資料,了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制成ppt,做好課上展示的準備。
《荷塘月色》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夏季的一個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輪圓月,我們的主人公心情郁悶,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靜謐、安詳、優美的圖畫。作者將這幅畫給我們描摹了下來,成為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們讀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畫一樣。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
二、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合作探究:
(一)、教師播放課文配樂朗讀
1、配樂動畫朗誦,初步感知、欣賞美景、體味感情。感受課文的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
2、檢查預習《能力培養與測試》中字詞練習的完成情況。
(二)整體把握,自主探究
、、用自己的話概述文章的內容。
、凇⒁股钊遂o之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③、作者的行蹤是怎樣的?請用箭頭表示出來。
④、作者感情發展脈絡是怎樣的?
讓學生依次交流以上問題。
(三)師生交流明確:
、僦饕怯捎凇斑@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谖恼轮饕獙懢暗亩温涫堑谒亩、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阌X是一個自由的人!仪沂苡眠@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圩髡叩男雄櫍杭议T——小路——荷塘——四周——家門
④感情發展脈絡
“不寧靜”→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觀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么也沒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脫不得。
(四)、學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
學生小組互相交流,也可把問題交給全體同學一起,教師加以點撥。
在學生互相交流提出的問題后,教師還可以拋出下列的問題供大家探究:
1、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2、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3、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4、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寫采蓮的事情?
5、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6、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針對上述問題請學生認真討論,能在課堂上回答的問題,我們當堂解決,還有不能解決的請同學們上網查閱資料,或上圖書館查閱資料。我們下節課再來互相交流解決。)
(五)、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問題討論交流,然后教師抽查,并加以點撥。
關于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教師提示,要搞清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的問題,首先要搞清為什么作者會頗不寧靜,這必須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必須聯系作者自身來看。明確:
1、作者、作品簡介
關于朱自清,《荷塘月色》(引導學生參看教輔資料《能力培養與測試》)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教師點撥,并明確:
1、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明確:《荷塘月色》表現了作者為國家民族命運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也表現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裝的革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心態的反映。
2、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明確:因為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為當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非常強烈。
3、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明確:作者主觀上想通過游覽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寧靜的心態,客觀上確實在觀賞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時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歸不寧靜,又重新憂郁起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就是他不寧靜的表現。
4、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會想起采蓮的事情?
明確:以采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了解。
5、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態而不得,當然傷感。
6、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里的極不寧靜。心里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著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蕩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蕩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里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于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
三、熟讀精美語段。
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師要求學生誦讀時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為主,“內在”情感要豐富,表現出優美的“韻味”,語速宜緩,節奏分明。
四、作業。
上網或者上圖書館查找有關作者和作品的資料,走近朱自清。
第二課時
一、簡要復習上一節課的內容,導入新課。
二、欣賞精美語言。
同學們說說自己喜歡的語句,并說明理由。然后教師歸納:
1、形象美——手法多樣:
鮮明的比喻、明顯的對比、強烈的襯托、生動的擬人、傳神的通感
2、語言美——新穎而不失自然傳神
通俗流暢描述傳神節奏協調(量詞、疊詞)
3、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本文的語言美,主要是用了大量的修辭的手法:如
比喻句
、偃~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谡缫涣A5拿髦,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圻@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到荷塘的那邊去了。
、茉鹿馊缌魉话,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萑~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⑥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邩渖焕顷庩幍,乍看像一團煙霧……
小結:比喻具體形象
擬人句:
、賹訉拥娜~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到打著朵兒的……
②葉子本是肩并肩地挨著……
、廴~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
小結:擬人靈秀動人
通感句
、傥L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谔林械脑律⒉痪鶆颍旱馀c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小結:通感迷離精妙
通感是一種特殊的修辭。通感是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通過比喻或形容詞溝通起來的修辭方式。通感就是移覺。
舉例(1)她笑得很甜。(視覺轉為味覺)
(2)人靚歌甜。(聽覺轉為味覺)
。3)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嗅覺轉為聽覺)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和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視覺轉為聽覺)
疊詞節奏鮮明
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陰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田田等
動詞準確形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在瀉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青紗的夢。為什么說“瀉”“浮”二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呢?可否用“照”替代“瀉”,用“漂”替代“浮”呢?
(“瀉”的范圍廣,與“流水”相照應,而且有動態美,顯得生動活潑!罢铡钡姆秶,不能與“流水”相照應,有點呆板,顯得不靈泛。)
“浮”突出靜態美,“籠”可與之對照!捌蓖怀鰟討B美,“籠”不能與之對照
三、總結課文,啟迪思維,遷移運用。
本文描寫的荷塘只是清華園中一個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筆下,卻是如此的秀美靜謐,令人神往。為什么?
由于:作者對景物做了深入細致的觀察,對生活有深摯真切的感受,運用語言的功力很深,故有了美文《荷塘月色》。
四、課后作業
1、背誦第4、5、6段。
2、以《校園月色》為題,寫一篇抒情散文。
《荷塘月色》同步練習 篇9
教學目標
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頌揚中國知識分子的美好情懷。
2、賞析精美語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鑒賞能力。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重難點
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交織”的感情。
教學方法
話題探討法、鑒賞法
注意要點:
1.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2.引導學生品味表達作者感情基調與感情發展變化的關鍵語句。
3.引導學生體味本文描寫景物的特點,從中領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一、 導入 新課
。ㄕn件1)
同學們,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里贊嘆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敝芏仡U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
描寫同一事物卻反差如此之大,正印證了王國維先生的那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課件2)寫景是為了抒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
今天我們就跟隨朱自清的腳步,看一看他給我們描寫了怎樣的荷塘美景,抒發了怎樣的獨特情懷!
(課件3)打出題目《荷塘月色》。
三、聽配樂朗誦,初步感知。
教師:優美的誦讀讓人陶醉,下面,我們先來聽一聽本文的配樂朗誦,同學們小聲跟讀,隨文入境!
邊讀邊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給文章每個段落加上番號。
2、找出文中表現作者心情的語句。
課件放配樂誦讀。(課件4)
四、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者游蹤,探究作者情感路線。
相信優美的誦讀已經讓我們沉醉其中,F在大家來看看文章開頭。
問題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主要是由于“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夜深人靜之時本應好好休息了,但許多事情剪不斷,理還亂,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來排遣內心的煩惱!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回蕩!
問題2:為排遣不寧靜,作者散步的游蹤是怎樣的?(齊答)
師生共同明確。
游蹤:家——小路——荷塘——家
問題3:一夜暢游,朱自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嗎?
學生齊答。(只讓學生回答“找到”還是“沒有找到”)到底找到沒有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樣變化的。
請看第3自然段的內心獨白。我們先一起來朗讀這個自然段。
學生朗讀。
問題4:這一段獨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樣的心情?
學生明確:盡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種淡淡的喜悅之情!作者只有這幽僻的壞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才能夠拋開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梢娮髡邔ΜF實的不滿!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绷髀冻鲎髡邽槟軌驎簳r得到自由,欣賞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悅!梢娮髡呋孟氤摤F實!
五、師生互動,賞析4、5、6自然段。
帶著滿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悅,朱自清來到了荷塘邊。他眼中的荷塘夜景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我們來與他共同分享!
。ㄒ唬、我們分成兩組,第1組同學朗讀第4段,第2組同學注意:
勾出本段中你喜歡的句子,并思考為什么喜歡。(課件5)
1、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大力鼓勵多答,暫時不作評價)
2、同學們說得很好,現在我們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詞語,表達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課件6展示改動后的文字)我們來讀一讀。
改動文字:荷塘上面,滿是葉子。葉子出水很高,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開著的,有打著朵兒的。微風過處,送來清香。這時候葉子和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課件6)
學生朗讀。問:感覺怎么樣?(學生:不好)
教師分析:
曲曲折折、田田——疊詞,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長婀娜、靈動飄逸(課件7)
裊娜——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輕柔優美,這寫出了荷花柔軟嫵媚飽滿的荷花柔美姿態( 課件 8)
羞澀——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有一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的嬌羞。(課件9)
明珠——晶瑩剔透
星星——閃閃發光、忽明忽暗(課件10)
美人——用剛出浴的美人來形容露珠點點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而想到荷花的質樸、清新、純潔、淡雅和高貴、冰清玉潔(課件11)
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若有若無、輕靈飄渺,用聽覺來寫嗅覺,想像奇妙
閃電——突出快速
脈脈——飽含深情,極富人性之美
一番賞析后,相信同學們對這一段已經有了全新的感覺,下面讓我們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讀來詮釋本段。學生朗讀。(課件12)
教師小結: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豐富啊,古人有讀《漢書》來下酒,今天我們是品“荷塘月色”來純凈我們的心靈!
2、兩組交換,賞析5、6段。(課件13、14)
參考:(以學生講為主,教師重點分析四處)
第5、6段:
重點1:“瀉”——一個“瀉”字,頓時化靜態為動態,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再加上修飾語“靜靜地”,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地幽靜幽美,這就創造了一個安謐的氛圍,意境相當優美。(“照”字直白,是如實地寫,不是描繪,淡而無味。另方面與“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諧感。)(課件15)
重點2:浮——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突出了恬靜朦朧,一個水氣迷蒙、月色輕籠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給人騰空而上的感覺,不能妥帖地道出霧的輕柔。)(課件16)
重點3:“畫”——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印”不能寫出美)(課件17)
重點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種朦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課件18)
教師小結:朱自清就是就是這樣一位神奇的國畫大師,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語言之筆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雅、朦朧和諧之景,讓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心境與景物融為了一體,整個天地融為了一體!給我們以巨大的審美享受!寫景是為了抒情,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ù虺稣n件19)
畫面——美麗
氣氛——寧靜
格調——雅致
六、簡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情景交融。
問題5:荷塘月色如此迷人,但朱自清回到家中時,是不是完全擺脫了心靈的苦悶了呢?
學生回答:沒有。(如學生回答找到了,就引導對下面兩個句子的理解)
問題6:從后文的哪些抒情語句可以看出?
學生回答:1、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2、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ù虺稣n件20)
家———小路—————荷塘————家
不寧靜—受用無邊月色—我什么沒有—無福消受
教師補充小結:李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不著痕跡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雖然他沒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們在荷塘月色中能夠深深感受到:人生憂傷雖輕猶重,孤獨苦悶似淡還濃!
七、知人論世,頌揚中國知識分子美好情懷。
教師:29歲的朱自清此時已是清華大學教授,前途無量,怎么會如此惆悵和苦悶?要了解這一點,就必須“知人論世”,了解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性格氣質!我們來看一看本文的時代背景。(課件21、22)
1、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是蔣介石發動4.12政變之后,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
2、朱自清在同時期發表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
教師小結:很明顯,時代的風云變幻在朱自清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面對黑暗現實,作者看不到希望前途,因而迷茫惆悵!朱自清雖然選擇了暫時的逃避,但至少他是愛國的,關注現實的,正直的!體現了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行!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20年后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塑成了萬人景仰的人格豐碑。ㄕn件23)
教師總結全文:同學們,“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讓我們接過中國知識分子這面愛國的大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譜寫新的樂章!
八、課文質疑
本文是一篇經典散文,相信同學們還有疑點,文中也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品讀的地方,比如下面這個問題,(課件24打出),作為同學們的課外思考題。
質疑問題:朱自清心情如此惆悵,怎么忽然又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舊教材原是刪去了這一段的,你覺得可以刪去嗎?為什么?請同學們相互討論!
《荷塘月色》同步練習 篇10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荷塘月色》教案教學目標
1.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通過對景物描寫的賞析,把握作者在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之間輾轉中力求超脫的努力,靈魂掙扎的凄苦與無奈。
教學方法與設想
1.體會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并結合語境理解語句、揣摩語言。
2.圍繞“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理清作者的感情線索,品味文章清麗的語言,理解作者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
《荷塘月色》從外在形式和結構上講,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出游的原因:“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調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寧靜到游荷塘以尋求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憂愁:由游荷塘到欣賞荷塘上的月色,尋求心靈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悅是作者內心世界的獨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現實世界,惦念江南,欲擺脫“不寧靜”,超然物外而不可能,回歸室內,是作者由“夢”中回到現實,但朱自清不是一個夢游患者,他是在清醒的情況下走入“夢”境的,所以可將他這次夜晚出游的經歷稱之為“精神的夢游”。
二、揣摩語言,進入感情世界
(一)有人認為,文章展現的兩幅圖景“荷塘月色圖”和“江南采蓮圖”在內容、時間、地點、格調、描寫風格上沒有關聯,因此顯出明顯的突兀和斷裂。請你對這兩幅畫進行具體的分析,并談談自己對這種觀點的理解。
1.“荷塘月色圖”中荷花裊娜清麗,明月皎潔清明,清風柔和,畫面色調淡雅、素樸清幽。極為寧靜,沒有現美世界中的喧囂、復雜,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脫俗的,是朦朧飄緲的,是一代知識分子“不寧靜”的心態中升華出來的一個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說是朱自清的夢。
畫面賞析示例: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賞析:“田田”二字,運用疊詞,描述的碧綠的荷葉相連的樣子,不僅有一種和緩清柔的音樂美,而且讓人想到古樂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眼中的畫面與歷史的畫面互相疊印,美不勝收。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賞析:“明珠”寫出了月下荷花晶瑩剔透、纖塵不染的美;而“碧天里的星星”,寫出了荷花在無垠的碧綠荷葉的背景下,在悠悠吹拂的夜風中輕輕閃爍的動態之美。讓人想到了《春》里:“(野花)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剛出浴的美人”,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想到誕生于大海之中的美神維納斯,從而想到荷花的淡雅高貴、冰清玉潔之美。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賞析:這個比喻以虛喻實,把輕霧籠罩的荷葉荷花比作夢,使畫面虛實相生,如夢如幻,表現了作者沉醉于理想世界的狀態。正如秦觀“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2.“江南采蓮圖”紅花綠水碧葉、紅男綠女藍天,色調明麗濃郁,情感熱烈活潑,那“妖童媛女,蕩舟心許”的情景,采蓮是江南的舊俗,那種熱鬧和風流,那種富有情趣,展現了豐盈飽滿、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的人性美。才是江南水鄉文化的顯現。江南文化是自由的文化,是自如的文化,充滿生機的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文化。而這正是朱自清的夢中之“夢”。
小結:如果說荷塘月色圖是一幅清麗淡雅的水墨畫,那么江南采蓮圖就是一幅活潑鮮明的水彩畫。但是這一靜一動,一冷一熱里卻傳遞著共同的精神內涵,那就是:自由、和諧、美好。王國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又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兩幅圖畫其實都是朱自清先生內心情感的呈現,這正是朱自清所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是心靈的風景而不只是自然的、歷史的風景。在寫景之中,無處不滲透著作者的情,委婉而曲折地表達了他不滿現實,幻想超脫現實而又無法從現實中解脫出來的苦悶心情,情與景就是這樣水乳交融在一起的。雖是別人的文字,表達的卻是作者的情懷。
作者向往的是一股青春活潑的氣息。將這種想象中的場景與眼前的荷塘相對照。“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欲擺脫“不寧靜”超然物外而不可能,把作者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找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這里對江南采蓮盛況的回想,雖暫得解脫,卻是“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最終還是回到造成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作者一下子回到現實中來,然而現實的不斷干擾,使尋夢成為永遠不能實現的遺憾,這也是那個時代人無法越出的牢獄。這種尋找精神家園而不得的悲哀是《荷塘月色》警示人們的主題。
(二)有人認為:朱自清所寫的荷塘不是平常的荷塘,而是一個虛擬的、理想的荷塘。荷塘月色是真實的存在還是作者理想的物化,你如何理解呢?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荷和月都象征著清潔高雅,這里的荷塘月色是如此的高潔淡雅、自由和諧、靜謐朦朧,它顯然已經滲透了作者濃濃的內心情感,自然是作者心靈的外化而不是純粹的真實的存在。錢理群認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獨處”時的“獨語”——與其說在觀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他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構造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一個與現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在現實中,人被命定扮演某個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說“一定要”說的話;而在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這是真正屬于自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與自我心靈升發的理想世界。兩個世界中,夢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現的;現實世界只是“偶而露崢嶸”。
正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他輕輕作別的是自己昨日的“愛,美,自由”(胡適語)的夢幻,而沈從文的《邊城》,作者也期望用那沱江之畔的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的鳳凰小城,那個交織著愛與善良之美的故事,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自然之明凈,也是人的心靈之明凈。那字里行間流淌的濃濃的田園牧歌情調,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欲泛濫的批判。而《邊城》的結尾:那個人也許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豈不也是沈從文的等待嗎?翠翠等待的是她的愛人,而沈從文也是站在希望和失望的邊緣,等待著已經凋露在現實里的那個美麗的夢。
《荷塘月色》反思對《荷塘月色》思想感情分析所能抵達的深度,將直接決定課堂最終所能達到的高度。錢理群教授所說“夢的世界直接呈現,現實世界只是偶爾露崢嶸”,如何區分“夢”的世界與“現實世界”,深入一代知識分子的靈魂深處,理解荷塘月色對一代知識分子的潛在的深層意義,將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但也是絕對不可以輕輕繞過的,因為這其實是課堂真正的核心所在。因此,本課時將對文章展現的兩幅圖景“荷塘月色圖”和“江南采蓮圖”在時間、內容、格調上的割裂進行分析討論,并最終理解這種“冷”與“熱”,陽光與陰影的交織,正是一個在社會和生活重壓下的知識分子內心世界的真實呈現。正是這“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糾纏,顯示著作家靈魂掙扎的凄苦。這樣緊扣文章的核心矛盾:“平常的自己”與“超出平常的自己”的割裂;現實的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對峙。不但品味文章如詩如畫的語言,感受朦朧清新的意境,更能走入清秀唯美的文筆背后的那個欲求超脫而不得的苦悶的靈魂世界。這樣再適時擴展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沈從文的《邊城》也就水到渠成。
《荷塘月色》同步練習 篇11
【教學目標】
1、把握作者情感的發展變化,了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重點、難點】
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鑒賞散文的相關知識。
2、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3、(美點尋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蹤。
4、引導學生體味第四段的語言美、畫面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本單元學習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寫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壺清茶,在炎熱的夏季帶給我們清涼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氣中送來舒心的溫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獨鐘,情有所系!段男牡颀垺氛f:“人稟七情,應物而動。物色三動,心亦搖焉!毖矍暗奈锵髥拘延洃浿械谋硐,情感體驗也一同蘇醒,于是心物感應,情景相生,觸景生情,緣情造景。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郁達夫在論及現代散文時說:“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見要熱愛生活,用心體驗生活就能寫出好文章。
寫景是為了抒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
2、我們今天要心儀怎樣一段感情、怎樣一幅美景呢?
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里贊嘆
道: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寫出了荷花的艷麗的色彩。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小池》
寫出了荷花的動態。
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面對這樣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寫心中的情懷的呢?
二、整體感知
現在我們隨著動人的旋律再次走進朱自清先生心靈的荷塘,叩響心扉,解讀那淡雅朦朧的心語、心荷。
1、配樂動畫朗誦,初步感知、欣賞美景、體味感情。同學們小聲跟讀,隨文入境!
2、優美的誦讀和美麗的畫面已經讓我們沉醉不知歸路,我相信大家已經體會到了美,現在可暢所欲言談談你談感受到的美。美點尋蹤。
、偶葘懞商劣謱懺律:商潦窃鹿庀碌暮商粒辉律鞘呛商辽系脑律、將二者巧妙的結合起來了。幽雅、朦朧幽靜的畫面美。
⑵用詞句美、語言美。
⑶情感很美。
總結: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
3、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游蹤。
問題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
主要是由于“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回蕩!此句稱“文眼”。
教師:29歲的朱自清此時已是清華大學教授,前途無量,怎么會如此惆悵和苦悶?
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是蔣介石發動4、12政變之后,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朱自清在同時期發表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边@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瀾,放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
問題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來排解不寧靜的?
散步的游蹤是怎樣的?
師生共同明確:
游蹤:家──小路──荷塘──家。
三、課文分析
我們已經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心儀到了一幅荷花美景。我們知道荷花是高潔的象征,在中國詩壇上,寫荷花的詩句歷來很多,我們一起來欣賞李璟的《浣溪沙》,看他們寫出了荷花怎樣的情狀?
浣溪沙•秋風中荷花
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碧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桿。
朱自清筆下的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樣的風姿呢?
1、配樂朗讀第四段(貝多芬的《月光》鋼琴曲)。
2、課文第4小節寫了寫了哪些景色,構成了怎樣的畫面?作者怎樣寫的?
、艑懥嗽孪潞商粒汉扇~、荷花、荷香、荷波、荷韻。畫面很美。
、飘嬅鏋槭裁磿@么美呢?現在我們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詞語,表達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我們來讀一讀。刪除法。
、瞧肺徽Z言美:
改動文字:荷塘上面,滿是葉子。葉子出水很高,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開著的,有打著朵兒的。微風過處,送來清香。這時候葉子和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
學生朗讀。問:感覺怎么樣?
、冉處煼治觯簩懢凹记桑罕扔、擬人、通感(修辭)
⑸第4小節寫荷花的三個比喻,一個擬人。
①“請問,‘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么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有的學生說:“形狀相似,都是圓的。”
“那盤子不也是圓的嗎?鍋蓋也不是圓的嗎?怎么不說‘葉子出水很高,像盤子,像鍋蓋’”
學生回答說:“荷葉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我接著問:“何以見得很‘柔美’?”
學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边有學生說:“是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的動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長婀娜、靈動飄逸!睂懗隽撕扇~的風姿。
、趯訉拥娜~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開著的──裊娜(輕盈多姿)打著朵的──羞澀(嬌怯不語)荷花飽滿盛開、含苞待放的情狀。
、壅缫涣AC髦椋秩绫烫炖锏男切,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瑩剔透、纖塵不染。
星星──閃閃發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剛出浴的美人來形容露珠點點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而想到荷花的質樸、清新、純潔、淡雅和高貴、纖塵不染、冰清玉潔。
、堋拔L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作者在寫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寫到歌聲了?
“請問,作者究竟聽到歌聲沒有?”
學生回答:“沒有。”
“這里是比喻,因為這里用得是‘仿佛’一詞……”
“對,是比喻。也就是說,作者是用歌聲來比喻荷香,是吧?”
“但是,“荷香與歌聲有什么可比的共同點嗎?”
“荷香與歌聲都是斷斷續續、若有若無的!
“而且朦朦朧朧的。”
“對!焙上愫透杪暥际恰|縷’的、‘渺!摹_@是比喻。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鐘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轉化、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也叫“移覺”。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聲里有故鄉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保üL《葉笛》)
這個句子笛聲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明亮的陽光,三種感覺相融會,那笛聲該多么撩人情思。
“吳鉤和柳葉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葉眉不知怎么心煩意亂地說:‘大哥,你給我吹個小曲兒,要酸酸的,甜甜的,涼涼的……’”
其實,通感并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
看,現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出甜美的笑容?墒牵銈儧Q不認為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花香,如歌聲,若有若無、輕靈飄渺,用聽覺來寫嗅覺,想像奇妙,寫出了荷香清淡縹緲、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狀。
⑹畫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朧、靜謐的美。
寫景技巧:比喻、擬人、通感、動靜結合、疊詞的巧妙使用。
、顺鍪局R圖示。
⑻再次誦讀第四段。
⑼作業:
知識遷移:描繪畫面美。
水仙子•詠江南
張養浩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飐,愛煞江南。
答案:
霧氣飄繞,江水潺潺,暖和的陽光輕撫著秀麗的山巒,江水兩岸是彩繪的屋檐。芰荷沐浴在秋光中,沙鷗悠閑的踱著步,時而拍打著翅膀翩翩起舞。風輕輕撩起珠簾,畫船從天邊飄來,船上的酒旗迎風招展。好一個富饒美麗的水鄉江南……
【教學反思】
教師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這一節課教學處處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為本,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滿足,對語言的揣摩,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領悟,均能打開思想的閘門,知無不言,又言無不盡,再佐以教師的推敲,因而,精彩紛呈,常閃發智慧的火花。教師始終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權威”自居,而是作為學習課文的一員,積極參與討論,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有時要言不煩,意在點睛,給學生以深深的啟迪;有時明說“不過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絕非搪塞,而是列舉種種研究成果),意在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繼續學習的空間;有時提出“現在,我能不能也提幾個問題啊”,意在深入開掘,彌補學生探究的不足。教師、教材、學生三維空間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諧的語文交響樂。
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這節節課在這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語文教學的多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關鍵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品味、鑒賞,感悟是靈動的,具個性色彩的;配樂朗誦,動畫欣賞隨文入境,營造美的氛圍。研究作者與創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寫作意圖與價值取向,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與思想情操陶冶融為一爐,發揮了語文的實用功能、發展功能、審美功能,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方面獲得培養。
教師不僅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注意循循善誘、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師能把自身的文化積淀融合于教學之中,提高課的質量與品味,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操。對課文作者的總體認識與評價,對課文意義的闡發,對通感收發的比擬,對重點詞句推敲的延伸,對媒體相關報道的評論等,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平日勤于閱讀、積累文化的必然展現。而這些揮灑自如的講解,對學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啟發性,也是課最能發光的亮點。學生以學為主,教師不學無以為師,教師學識豐厚,學生終生受益。
但學生互動稍顯不足,聽課老師多,學生有些緊張。引導還需要大膽一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賞析五六段的畫面美、語言美。
【教學過程】
1、播放古箏曲《春江花月夜》,生談感受。
2、出示寫月的詩句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描寫詩人在月夜與“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暢飲的情景,以奇特的構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現出詩人的獨斟獨酌,及舉目無知音的孤獨之情。
舟次中秋
張煌言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
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
明確月色是難寫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樣寫月色的。
3、美讀五六段配樂《月光》
4、課文第5小節寫了什么景色?
學生回答:
寫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5、作者是從幾個方面寫了月色?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乓粤魉鞅,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
、仆ㄟ^霧寫月光:薄薄的青霧,霧的輕飄壯。
⑶通過荷花與荷葉寫月色的朦朧“像在牛乳中洗過,像籠著輕紗的夢”描繪荷葉、荷花安謐、恬靜的情狀。
、纫詷溆皩懺律寒嫞瑵獾m宜。
、赏ㄟ^光與影的和諧寫月色:和諧的旋律。
6、勾出本段中你喜歡的句子,并思考語言有什么特點。
語言:樸素、典雅、充滿詩意。
“朱先生的語言,歷來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語的基礎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話,毫無雕飾的文字,更有精心‘揀練’的遣詞用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的‘瀉’‘浮’二字生動的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
──金志華《中國現代散文欣賞辭典》
、旁鹿馊缌魉话,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青紗的夢。
為什么說“瀉”“浮”二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呢?可否用“照”替代“瀉”,用“升”替代“浮”。(替換法)
由學生找,談談體會,教師點撥。
參考:(以學生講為主,教師重點分析四處)
“瀉”──一個“瀉”字,月輝照耀一瀉無余之景,頓時化靜態為動態,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再加上修飾語“靜靜地”,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地幽靜幽美,這就創造了一個安謐的氛圍,意境相當優美。(“照”字直白,是如實地寫,不是描繪,淡而無味。另方面與“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諧感。)
浮──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突出了恬靜朦朧,一個水氣迷蒙、月色輕籠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給人騰空而上的感覺,不能妥帖地道出霧的輕柔。)
、茝潖澋臈盍南∈璧馁挥,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的。為何用畫不用?
“畫”──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印”不能寫出美)
⑶“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種朦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畫面美: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成的朦朧景色。
7、寫景技巧:虛實結合,虛中見實,貼切的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態,一種攝人心魄的意境。
8、討論第6節:
學生自己分析,教師作適當點撥:
這一節寫荷塘的四周。在這里,作者以樹為著眼點,由遠及近,寫出了楊柳、遠山、燈光、蟬聲、蛙聲。
、潘拿娴臉洌ㄕ諔2節)
有遠有近:楊柳最多──遠,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近。
⑵寫樹不忘寫月色:陰陰的。
、锹窡艄獍炎髡邚幕孟胫姓倩,最后兩句雖似寫景,實則點明心境。寫樹上的蟬聲與水里有蛙聲,由寂靜到熱鬧,充滿了生機,將荷塘和月色襯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雖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寧靜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悶還是籠罩在心頭。
關于動靜: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荷葉本來是靜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動的,是舞女的裙。化靜為動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以動襯靜,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葉、荷花、荷香(靜);荷波、荷韻(動)。動靜結合。
、冗\用了繪畫技巧來寫荷塘的環境。
⑸作者筆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濃淡相宜,明暗結合,喧寂相間。
板書:
景物的特點:淡雅、朦朧
、室r托手法:單寫月光單調,作者著力摹寫月的投影,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美麗的圖畫。
⑺出示五六段知識結構圖示。
、炭偨Y畫面美:月光如水、薄霧似紗、花葉如夢、黑影斑駁、楊柳如畫、光影似曲
9、教師小結:朱自清就是就是這樣一位神奇的國畫大師,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語言之筆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雅、朦朧和諧之景,讓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心境與景物融為了一體,整個天地融為了一體!給我們以巨大的審美享受!寫景是為了抒情,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難以言說的情!
10、總結
畫面──美麗
氣氛──寧靜
格調──雅致
12、技巧:動靜結合、虛實相生、遠近相宜、巧用修辭、煉字、襯托、巧用疊詞
效果;濃淡相宜
13、一番賞析后,相信同學們對這一段已經有了全新的感覺,下面讓我們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讀來詮釋4、5、6段。教師小結: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豐富啊,古人有讀《漢書》來下酒,今天我們是品“荷塘月色”來純凈我們的心靈!
14、作業
收集寫月的詩句,背誦4到6段。
如夢令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荷花
。鬯危菔瘽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詠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一莖孤引綠,雙引共分紅。
色奇歌人臉,香亂舞衣風。
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灼灼荷花端,婷婷出水中。
戲改:一莖亭亭孤引綠,灼灼雙靨共分紅。風送暗香波亂影,相思況復兩心同。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簡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作者的情感美。
【教學過程】
1、檢查作業:出示寫荷的詩句和幻燈片。
前兩節課,我們欣賞了本文的語言美和畫面美。能寫出這樣的文章,作者情感肯定很美吧?這節課我們來體驗朱自清的情感美。
2、作者作品等知識簡介
題詩:
晨鳴共北門,談笑少時情。
背影秦淮綠,荷塘月色明。
高風凝鐵骨,正氣養德行。
清淡傳香遠,文章百代名。
。榧o念朱自清誕辰一百周年題詩)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是毛澤東稱頌的“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作家、學者。生于江蘇東?h,祖籍浙江紹興,自祖父以來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20年畢業于北大哲學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學任教,參加文學研究會。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代表作有散文與詩的合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等。朱自清的確才華橫溢。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民主戰士。
3、回憶作者游蹤:家──小路──荷塘──家。
4、一夜暢游,朱自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嗎?(情感美)(只讓學生回答“找到”還是“沒有找到”)到底找到沒有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樣變化的。
請看第3自然段的內心獨白。我們先一起來朗讀這個自然段。
5、這一段獨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樣的心情?
明確:
盡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種淡淡的喜悅之情!作者只有這幽僻的壞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才能夠拋開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
──可見作者對現實的不滿!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為能夠暫時得到自由,欣賞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悅。
──可見作者幻想超脫現實!
6、帶著滿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悅,朱自清來到了荷塘邊。面對美景他擺脫煩惱了?
從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終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庇纱丝梢姮F實不令其滿意。
7、聯想到了什么?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想到古代詩詞對采蓮的描繪。
出示采蓮的詩句:
采蓮曲
李亞如
藕田成片傍湖邊,隱約花紅點點連。
三五小船撐將去,歌聲嘹亮賦采蓮。
采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采蓮曲
。鬯澹菀笥⑼
蕩舟無數伴,解纜自相催。
汗粉無庸拭,風裙隨意開。
棹移浮荇亂,船進倚荷來。
藕絲牽作縷,蓮葉捧成杯。
8、《采蓮賦》,描寫采蓮時熱烈活潑的生活,作者徹底擺脫煩惱了?
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本身就說明他因內心的苦悶而產生的對自由快樂的向往。它恰好反襯出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失望。為何又惦記江南了呢?
9、從采蓮場景回到眼前,發現眼前有“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
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
想起了家鄉,正是愁苦的內心反映。
10、“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我”回到了現實,一切照舊。
11、到這里,我們可以從整體上來把握作者的感情。
寂寞、苦悶與彷徨讓作者“心里頗不寧靜”,于是漫步荷塘進入醒著的“夢”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脫現實的環境中,“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背两诤商猎律铮髀冻龅南矏倕s又無法擺脫淡淡的哀愁。
“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現實世界頗不寧靜的‘我’拉開了距離。這樣的超脫現實的描寫越是寫得自由自在,則文末寫回到現實世界的我也就越顯得空虛、煩惱;“路燈是沒精打采”的,蟬聲和蛙聲是熱鬧的,“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展示出一幅現實
世界陰森可怕的圖畫,巧妙地回應了文首的“頗不寧靜”。
最后,獨步月下荷塘排除煩悶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寧靜與和諧反襯出“我”那無法排除的煩悶。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變化的。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時而煩惱時而愉悅,最后仍然擺脫不了先是的煩惱。
這篇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概括為“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是很貼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寧靜”。
不寧靜──受用無邊月色──我什么沒有──無福消受。
12、教師補充小結:李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不著痕跡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雖然他沒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們在荷塘月色中能夠深深感受到:人生憂傷雖輕猶重,孤獨苦悶似淡還濃!
13、教師配樂《漢宮秋月》朗誦朱自清散文《歌聲》。
歌聲
昨晚中西音樂歌舞大會里“中西絲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①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上,經了那細雨,正如涂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只覺越發滑膩可愛了。
這是在花園里。群花都還做她們的清夢。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艷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著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以前錦繡般在我眼前的,現有都帶了黯淡的顏色。──是愁著芳春的銷歇么?是感著芳春的困倦么?
大約也因那濛濛的雨,園里沒了秾郁的香氣。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里,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著;也用心唱著。我終于被一種健康的麻痹襲取了。于是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獨自唱著,聽著;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
1921年11月3日,上海
注釋:
①細雨如牛毛,揚州稱為“毛雨”。
14、作業
對比閱讀周邦彥的《蘇幕遮》,比較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異同,切實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魚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兩篇作品都表達了思鄉之情,但<荷塘月色>的思想內容更覺深刻,時代感和社會意義更強、兩篇文章都生動傳神的寫了荷花荷葉的美麗的形象,但蘇寫的是雨后初陽之荷,荷塘月色寫的是月下霧中之荷,各有各的特色、用詞精妙,能用荷花傳神寫照、蘇白描寫意,用”干、清、圓、舉,四字,從不同側面生動地刻畫了雨后清荷的靜態動姿,被王國維贊為“真能得荷花之情理者”!逗商猎律饭すP細描,動詞用得奇妙,比喻、比擬、通感、應襯用得絕佳,描繪了生動的形象,創造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豐富贍的情意。
情境交融是兩篇作品的共同特點!逗商猎律钒l揮散文的特長,表達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展示了多種藝術技巧。《蘇幕遮》則虛實相濟,言有盡而意無窮,把詩歌言近旨遠、語短情長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教學反思】
教師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育,說到底是培養人,學科教學是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具備現代教育觀念,就會陷入重書輕人、機械操作的誤區。這三節課教學處處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為本,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滿足,對語言的揣摩,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領悟,均能打開思想的閘門,知無不言,又言無不盡,再佐以教師的推敲,因而,精彩紛呈,常閃發智慧的火花。教師始終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權威”自居,而是作為學習課文的一員,積極參與討論,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有時要言不煩,意在點睛,給學生以深深的啟迪;有時明說“不過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絕非搪塞,而是列舉種種研究成果),意在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繼續學習的空間;有時提出“現在,我能不能也提幾個問題啊”,意在深入開掘,彌補學生探究的不足。教師、教材、學生三維空間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諧的語文交響樂。
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這兩節課在這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語文教學的多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關鍵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品味、鑒賞,感悟是靈動的,具個性色彩的;指導朗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研究作者與創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寫作意圖與價值取向,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與思想情操陶冶融為一爐,發揮了語文的實用功能、發展功能、審美功能,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方面獲得培養。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教師不僅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注意循循善誘、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師能把自身的文化積淀融合于教學之中,提高課的質量與品味,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操。對課文作者的總體認識與評價,對課文意義的闡發,對通感收發的比擬,對重點詞句推敲的延伸,對媒體相關報道的評論等,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平日勤于閱讀、積累文化的必然展現。而這些揮灑自如的講解,對學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啟發性,也是課最能發光的亮點。學生以學為主,教師不學無以為師,教師學識豐厚,學生終生受益。
《荷塘月色》同步練習 篇12
一 單元課文特點
1.本單元由兩篇散文、一篇雜文和一篇悼詞組成。
2、本單元課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有的比較隱晦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張,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偉大業績,有的在貌似純知識的“東拉西扯"中, 含蓄婉轉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認真推敲詞語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義。
3、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十分豐富,應該仔細揣摩作者運用修辭手法的妙處所在。
二 單元教學目標
1、本單元的重點教學目標 是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揣摩語言的實質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對語言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辯析、品味。在閱讀中只有注意語言,領會關鍵詞 語和關鍵語句的真正內涵和表達作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才能不斷增強自己的語感。
2、要掌握在閱讀過程中揣摩語言的技巧,學會抓取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并結合語境進行揣摩和理解。
三 單元教學重難點
1、閱讀教學把閱讀分為四個階段,即感知階段、理解階段、表述階段和評價階段。
揣摩教學把閱讀分為四個階段,即感 知階段、理解階段、表述階段和評價階段。揣摩語言屬于第二個階段,即在感知內容的基礎上,在一定的語境中對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作用等進行辯析、品味和理解,以徹底理解文句含義,并依靠自己獨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創造的基礎上,借助于思維加深對讀物的理解。
2、揣摩語言離不開語境!罢Z境”是“語言環境”的簡稱。張志公先生說:“所謂語言環境,從比較小的范圍來說,對語義影響最直接的,是現實的語言環境,也是說話和聽話時的場合以及話的前言后語。此外,大至一個時代、社會的性質和特點,小至交際雙方個人的情況,如文化教養、知識水平、生活經驗、語言風格和方言基礎等,也是一種語言環境,與現實的語言對稱,這兩種語言環境可以稱為廣義的語言環境!鼻罢摺艾F實的語言環境”習慣稱為“內部語境”,后者“廣義的語言環境”習慣稱為“外部語境”。要徹底理解語句含義,必須把語句放到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去反復揣摩思考。
3、揣摩語言還要學會抓取關鍵語句。關鍵語句在文章中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1)出現在文章首尾的總結概述語句;(2)有稱代和特指詞語的語句;(3)在文中多次重復出現的語句;(4)運用各種修辭格的語句;(5)使用典故或史料的語句;(6)運用“虛化遷移”手法或詞類活用的語句;(7)語法結構復雜的語句;(8)有特別生動的詞語的語句。
四、單元教學設計
本單元前兩課為教讀課文,后兩課為自讀課文。教讀課文每兩課時完成,自讀課文每課一課時完成。
進行教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深入思考一些問題;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實現探索性的學習。
進行自讀課的教學,更應該體現由學生自己學習的過程。一種形式是學生在課堂上快速閱讀課文,然后按照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由教師作出結論。這種方式適合于中等以下水平的班級使用。另一種形式是事先把分析課文的任務交給幾個或幾組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查閱資料,拿出分析意見,在課堂上各抒已見展開討論。教師不要下結論,讓學生對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課下繼續進行思考,在?习l表他們的意見。這種方式適合于語文水平和自學能力較高的班級。
一 荷塘月色
課文說明
一 時代背景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于苦悶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 呢?他曾對夫人陳竹隱說過:“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庇终f,“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暫超然為好”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面對黑暗現實,又不能安心于這種“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說:“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睦锸且粓F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薄逗商猎律氛亲髡咦约合搿俺弧倍窒搿皰暝钡男嫩E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
二 構思
《荷塘月色》寫的是一個夏夜,作者為了散心,排解苦悶,去觀賞月下荷塘時所見到的景色和此時此際的心情。全篇的“文眼”是開頭的“心里頗不寧靜”一句,盡管文 中一會兒寫“動”,一會兒寫“靜”,一會兒寫“幻覺”,一會兒寫“實感”,一會兒描摹眼前,一會兒展開聯想,“形”確實很散,但始終沒有離開“頗不寧靜”這一“文 眼”。
三 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中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哀愁,而《綠》中的狂喜之情非常濃烈。這是什么原因?是由于寫作時代不同!毒G》寫于1924年,這時正是北伐戰爭前夕,五四運動給作者帶來的激情尚未消失!逗商猎律穭t寫在大革命失敗后的1927年,現實的黑暗使作者陷入了彷徨、苦悶之中。
《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白色恐怖的嚴酷現實的不滿,以及他苦悶彷徨,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
但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凄涼的心境;有的認為本文是借景抒情、表現作者愁悶的心境;有的認為是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局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閑適的心情;有的認為它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心情;有的認為是表現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于這些看法可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各抒己見。對于“反映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喜悅”這種說法也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皩嵲诓荒苷f籠罩全文的是一種淡淡的喜悅,而應該說是一種濃濃的哀愁。我們應該努力去體會作者郁結的煩悶和滿懷悉緒無處訴說的苦衷,把偶然寫到的閑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襯,才符合文章的實際,才能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边@些不同看法,也可以提供給學生 以引起思考。
四 寫作特點
《荷塘月色〉抒寫的則是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這什么這樣說呢?從朱自清早期散文的獨特風格看,他是一個很擅長情景交融的作家。在〈荷塘月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寫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達了他不滿現實、幻想超脫現實而又無法超脫的苦悶心理。在月光下,在荷塘畔,雖然自我陶醉了,感覺到一種“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悅,但仍然夾雜著擺脫不開的淡淡哀愁。
第一部分(第一段):點明頗不寧靜的心境,交代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寫靜謐的環境和自己在這咎環境中獨處的心境,創造出孤寂的氛圍,一開頭就在字里行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小徑漫步,勾勒荷塘輪廓,抒發月下獨處的感受。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樹,淡淡的月光,既簡括地敘述了荷塘周圍的情景,也進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從壓抑不自由中暫得寬余,欣賞月色的淡淡喜悅。這淡淡的喜悅和上文流露出來的淡淡哀愁,籠罩在下文那詩情畫意的荷塘月色上。
第三部分(第4、5、6段):描寫荷塘月色,是全文重點所在。文章先寫荷塘,次寫月色,再環顧四周,層次分明。
第4段寫荷葉、荷花、荷香和荷波,沒有談月,但處處有月,這些景物都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第5段寫月色,先正面寫,后反襯。
第6段照應第二段,再寫荷塘四周環境,著重寫樹。
在作者筆下,這是個寧靜而幽美的境地,充滿了詩情畫意。“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仍然擺脫不了那綿綿的愁緒。
第四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風俗,表現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對故鄉的惦念,無非是想把自己從“頗不寧靜的心情”中解脫出來。但是現實 終究是現實,是無法超脫的。正當作者沉浸在遐想之中時,“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又回到現實,并與開頭相呼應。統觀全文,內心 的“不寧靜”和環境的“靜美”相反相成,輕淡朦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悅和哀悉融為一體,構成了《荷 塘月色》的特色。
五 語言特色
這篇散文用詞準確生動。
如《荷塘月色》寫“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了和花上”這“瀉”字,再加上“靜靜地”這個修飾語,就準確地寫出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的幽靜。再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意思是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達意,這里用來寫流水,流水無聲而好像也有情意了。
這篇散文用了許多疊字,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音韻美。
《荷塘月色》中“蓊蓊郁郁”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脈脈”流水,“靜靜”的月光,“薄薄”的青霧……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節和諧。
這篇散文還運用了大量新鮮貼切的比喻。
如寫“荷 葉”,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極為生動,賦予荷 葉動態的美。寫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聲作比;寫月光,月影說它們“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卑研嵊X、視覺轉化為聽覺,把其中內在的和諧的美表現得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