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定伯捉鬼(精選13篇)
宋定伯捉鬼 篇1
重點:
1.用現代漢語復述故事。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
3.學習“是”“之”的用法。
難點:
理解人能戰勝鬼的故事的積極意義。
教學過程:
一、預習
閱讀課文,試復述故事。
二、導入
1.導語 :
許多人相信迷信,怕鬼,其實“鬼”也怕人。不信請讀,這是選自干寶《搜神記》中的一篇佳作。
2.作者簡介:
干寶,字令升,河南新蔡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少年勤學,博覽群書。元帝時召為佐著作郎,領修國史。著《晉紀》,時稱良史,今已佚。好陰陽術數,集神怪靈異故事,撰《搜神記》一書。
三、疏通課文理解。
1.朗讀課文。(可采用老師范讀,學生試讀,全班齊讀,分角色朗讀等方法)
2.請用一兩句話概括段意。(略)
3.請根據段意,用現代漢語復述故事。重點掌握課文注釋。
四、討論問題:
1.提問:宋定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提問:宋定伯戰勝鬼靠的是什么?
3.提問: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這個故事有什么積極意義?
4.提問: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么?
五、學生當堂表演課本劇,評比哪二人組成的表演小組表演得最好。(可參見教法建議)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故事情節生動可感,翻譯沒有難點,因此課堂應多讓學生活動,讀、討論、課本劇,總之,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參與課堂活動。
宋定伯捉鬼 篇2
干寶
南陽 宋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之,鬼言:“我是鬼。”鬼問:“汝復誰 ?”定伯誑 之,言:“我亦鬼。”
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 。”鬼言:“我亦欲至宛市。”
遂行數里,鬼言:“步行太遲 ,可共遞相擔 ,何如?”
定伯曰:“大善 。”鬼便先擔定伯數里。鬼言:“卿 太重,將 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 。如是再三 。定伯復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 聲音。定伯自渡,漕漕作聲。鬼復言:“何以有聲?”定伯曰:“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不復聽之。徑至宛市中下著地,化為一羊,便賣之。恐其變化,唾之。得錢千五百,乃去。
宋定伯捉鬼 篇3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運用對話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理解本文人能戰勝邪惡的思想。
重點難點
1.重點:
(l)用現代漢語復述故事。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
( 3)學習“是”“之”的用法。
2難點:
理解人能戰勝鬼的故事的積極意義。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閱讀課文,試復述故事。
二、導入
l. 作者簡介:
干寶,字令升,河南新蔡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少年勤學,博覽群書。元帝時召為佐著作郎,領修國史。著《晉紀》,時稱良史. 今已佚 好陰陽術數,集神怪靈異故事,撰《搜神記》一書。
2.導語 :
許多人相信迷信,怕鬼,其實“鬼”也怕人。不信請讀《宋定伯捉鬼》,
這是選自干寶《搜神記》中的一篇佳作。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可采用老師范讀,學生試讀,全班齊讀,分角色朗讀
等方法)
2.請用一兩句話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節)寫來定伯途中遇鬼,裝鬼,與鬼同行。
第H部分:(第2節)寫來定伯騙鬼的情況。
第三部分:(第3節)寫宋定伯捉鬼,賣鬼。
3.請根據段意,用現代漢語復述故事。
4.重點掌握課文注釋,補充課文注釋如下:
少:年輕 行:走路 逢:遇見 復:又是 亦:也是 欲:想 市:集市(不是城市)擔:背 因:于是 畏忌:害怕禁忌 惟:只 唾:口水 勿:不要 著:著
(l)一詞多義:
欲
想 欲至宛市
將要 行欲至宛市
政
所以 故身重耳
緣故 不習渡水故耳
聽
聽 聽之
聽從 不復聽之
唾
名詞,唾沫 惟不喜人唾
動詞,吐唾沫 唾之
(2)詞語古義.
復----又 曰----說 亦----也 至---到 將----或者 執----持 了然---- 完全 再三---兩次三次 去----離開 略---少 非---不是
(3)虛詞
是
是 我是鬼
此 如是再之
之
代詞,它,指鬼 急執之
助詞,調整音節無義 聽之
5·提問:宋定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討論并歸納:大膽、沉著、隨機應變、很有智慧、令人喜愛的人。
6.提問:宋定伯戰勝鬼靠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靠的是勇敢和智慧。
7.提問: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這個故事有什么積極意義?
討論并歸納:
這個故事寫宋定伯遇鬼,與鬼斗智,最后捉鬼賣鬼寄寓著人能戰勝 邪惡的思想。
這個故事在科學知識比較貧乏,迷信流行的時代,對破除迷信有著 積極的意義。
8.提問: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運用對話塑造人物形象;故事簡短精悍、曲折離奇,引 人入勝。
四、板書
宋
定
伯
1.遇鬼遂行
12.騙鬼
相擔——“新鬼”
畏忌——“人唾”
渡水——“新死”
3.捉鬼 急執 不聽
4.賣鬼 賣之 唾之
勇敢與智慧——人能戰勝邪惡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宋定伯捉鬼 篇4
〖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理解本文借的有趣故事,宣傳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出人民機智勇敢的主題思想。
2、積累并擴大理解一些文言詞,培養翻譯文言文的表達能力。
〖難點、重點分析〗
1、宋定伯為什么能捉鬼?
分析:他不怕鬼,膽大;其次他善于消除鬼的懷疑,隨機應變;最后他能巧妙探知鬼的弱點,利用鬼的弱點抓住鬼。
2、這個故事有什么積極意義?
分析:它寄寓著人能戰勝邪惡的思想,啟示我們要敢于破除迷信,戰勝形形色色的"鬼"(包括遇到的各種困難)。
3、本文是什么體裁?
分析:文言志怪小說。志怪小說起于魏晉,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其中也保留了不少優秀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雖然作者常常是要通過這類作品闡明“神道之不誣”,但其中的不少優秀作品,也借助了神怪題材曲折地表達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清人楊光儀有句云:“事有難言聊志怪,人非吾與更搜神。”
4、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分析:本文共三個自然段,分別構成了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
第1自然段:寫宋定伯夜行通鬼,與鬼同行,展開了故事的開端。這一開端看似乎乎,但細細體味,卻寫得有情有境、人物性格十分鮮明。開篇第一句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環境:“夜行”。年輕的來定伯是在漆黑的夜里意外地遇到了鬼的,因偶遇互不相知,自然“問之”,而對方答道:“我是鬼”,接下去宋定伯的言行表現了他大膽沉著、隨機應變的性格特征。當得知遇到了鬼,宋定伯不慌也不逃,而是隨機應對,先是“班之”說“我亦鬼”,使鬼以為遇到了同類,以穩住對方,接著還與之同行。
第2自然段:是故事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寫人鬼斗智。走了幾里路,鬼提出“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兩個人交替的背著走,就比兩人共同步行走得快嗎?顯然不是。鬼為什么提出這個建議?是因為鬼有疑心,要試一試宋定伯是否真是鬼,所以“先擔定伯”。面對“鬼計”,宋定伯不慌不亂,一句“大善”,顯出宋定伯的沉著大膽。鬼輕人重,一“擔”,鬼就更加疑心,于是問:“卿太重,將非鬼也?”鬼的這一問使情節陡然緊張,宋定伯的人身似乎馬上就被揭露出來。而此時宋定伯卻說:“我新鬼,故身重耳。”這話說得平和自然,解釋得合情合理,不由得鬼不信,緊張的情節也為之松弛。宋定伯的這一回答,進一步表現了他大膽沉著、隨機應變的性格。鬼要試人,人也要探鬼。聰明的宋定伯與鬼同行,也想要探出鬼的弱點、為捉鬼做準備。于是宋定伯以請教的口吻問:“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這一問,不僅說明宋定伯大膽沉著,而且很有心計。與鬼同行,不僅要隨機應變,與之周旋,還要設法戰勝它。至此,表面看,情節似乎平穩發展,但實際上人鬼斗智卻一步緊似一步。“道遇水”,宋定伯因為早有準備,所以“令鬼先渡”,而且“聽之”,以查鬼情。鬼渡“了然無聲音”,而“定伯自渡,作聲”。這聲音再度激起鬼的疑心,“鬼復言:‘何以有聲?’”語氣嚴厲,充滿了警覺。情節也再度緊張:宋定伯已有準備,所以不慌不忙,沉著應對。“勿怪吾也”,語氣謙和又略含歉意,起到了麻痹鬼的作用。這段人鬼斗智寫得情節曲折,張弛有致,引人入勝。
第3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捉鬼、賣鬼。捉鬼,寫得有形有聲:人捉鬼,“擔鬼著肩上,急執之”;鬼欲逃,則“大呼,聲咋咋然”。場面緊張激烈。賣鬼,又交代得細致完整。“恐其變化,唾之”,照應前文,安排得一絲不漏。
5、本文的主題是什么?
分析:本文寫宋定伯遇鬼,與鬼斗智,最后捉鬼賣鬼,寄寓著人能戰勝邪惡的思想。
6、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分析:通觀全篇,故事曲折離奇而又張弛有致,讀之引人入勝。語言簡潔生動,通過對人物語言和行動的描寫,塑造了性格鮮明的形象。
7、難句譯注。
① 數里,鬼言:“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何如?”
共遞:交替。相:互相。擔:背。何如:怎么樣。譯:走了幾里路,鬼說:“步行太慢,兩人交替背著(走),怎么樣?”(按:兩人交替背著走,比各自步行快,這是不可思議的。)
②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
令:讓,叫。之:指渡河的水聲。譯:路上遇到一條河,宋定伯讓鬼先(涉水)過河,聽(鬼渡河的)聲音,完全沒有聲響。
③ 鬼復言:“何以有聲?”
復:又。何以:以何,為什么。譯:鬼又說:“為什么(你過河)有聲音?”
④ 定伯曰:“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故:原因。耳:句本語氣詞,可譯為“罷了”。怪:認為……奇怪。也:句本語氣詞。
譯:宋定伯說:“(我)才死(不久),不熟悉渡河的原因罷了,不要覺得我奇怪呀。”
⑤ 徑至宛市中下著地,化為一羊,便賣之。
下:放下來。著:Zhuó,接觸。化:變。之:它,代鬼變成的羊。
譯:(宋定伯)徑直來到宛市上(才)放鬼下地,(鬼)變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賣了它。
〖教學過程 設計〗
(一)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
本文作者于寶,字令升。東晉蔡(今河南新蔡縣)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勤學博覽,并好陰陽術數。元帝時,以佐著作郎領修國史,著《晉紀》,今已佚。又編集神怪靈異故事為《搜神記》,今已佚。現存本為后人輯錄。本文便選自《搜神記》。
魏晉南北朝是大量產生志怪小說的一個歷史時期。當時戰亂頻仍,社會動蕩不安。一方面勞動人民渴求擺脫貧困、饑餓和死亡,把尋求安寧、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現實的空中樓閣。在極端困迫的生活里,廣大人民把強烈的反抗意志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通過大膽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現出來。
另一方面,剝削階級的統治地位搖搖欲墜,腐朽的土族階層不敢正視現實,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受,多信仙道數術之事,尋求精神麻醉。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和鞏固其社會地位,也編造了大量的鬼故事,宣傳鬼的魔力以恐嚇勞動人民。與此同時,在民間相應的產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鼓舞人們通過自己的智慧和機敏,勇敢地和鬼魁進行斗爭。本文就是這樣一篇描寫南陽宋定伯如何機智勇敢地戰勝鬼魅的故事。
(二)解題。
,標題醒目,概括了全文內容。通過的故事,教育人們在邪惡勢力面前,不要退縮,要勇敢機智地和它們進行斗爭,最終一定能取得勝利。
(三)檢查預習。
①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誑(kuáng) 宛(wǎn) 卿(qīng) 漕(cáo) 唾(tuó) 咋(zhā)
②指定幾位學生朗讀,要求學牛讀準率有,封師給予糾正。
(四)引導學生口譯、分析課文。
1、指定學生朗讀第1段。
2、引導學生解釋第1段重點詞語:
誑:欺騙。欲:想。遂:于是,就。
3、讓學生譯出此段,教師補充糾正。
4、引導學生分析第1段。文章的第1段寫南陽宋定伯夜行遇鬼,敢于誑鬼,并與鬼同行。這是故事的開端。
提問:當來定伯遇到鬼后,是采取什么態度對付鬼的?
宋定伯遇到鬼后,他不逃避,不慌張。敢于正視現實,設法和鬼進行斗爭。特別是當鬼問他“汝復誰?”定伯敢于用“我亦鬼”誑之。充分表現了宋定伯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當得知鬼要和自己去同一地方時,也不懼怕、逃避,而是與鬼同行。這表明了宋定伯和鬼進行斗爭的決心已定,而且通過“遂行”一句描寫,表明已付諸行動。
5、讓學生朗讀第1段,加深理解。
(五)指導學習第2段:第2段寫得有波折,有變化,曲折生動。
通過人物對話、動作的描寫,突出人物形象。宋定伯和鬼一同上路后,在這一段的開頭描寫了當鬼提出了“步行太遲,可并遞相擔”時,宋定伯的“大善”一句回答再次表現了其大膽、敢于面對面和鬼直接接觸的無畏精神。
1、指定學生朗讀課文第2段。
2、引導學生解釋第2段中的重點詞語:
遲:緩慢。
卿:您。
將:或者。
再三:兩次三次。
惟:只。
了然:完全。了,完全。
漕:趟水的聲音。
聽:聽從。
徑:一直。
去:離開。
3、指定學生翻譯第2段,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4、引導學生分析第2段。
同行的路上,鬼對宋定伯產生懷疑,定伯毫不驚慌,沉著應付,打消鬼的疑慮,還抓住了鬼的“畏忌”之處,這是故事的發展。
提問:這一段里有兩處表現了鬼的奸詐和多疑,各在什么地方?
鬼背負定伯時,對定伯說:“卿太重,將非鬼也”;鬼聽到宋定伯涉水時的“漕”聲時,又說:“何以有聲?”
提問:當鬼對宋定伯產生懷疑時,宋定伯是怎樣應付的?
當鬼對宋定伯產生懷疑時,宋定伯面對危險,毫不驚慌,沉著應付。用“我新鬼,故身重耳”,“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巧妙地進行解釋,打消了鬼的疑慮。這表明了鬼的無知和愚蠢,鬼不是不可戰勝的。
提問:課文如何描寫宋定伯尋求制鬼的辦法的?
首先,宋定伯是通過“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問鬼的“畏忌”,了解鬼最害怕的東西。其次,通過觀察掌握鬼的行為特點,“令鬼先渡,聽之”,對鬼進行觀察,做到心中有數,隨時應付可能發生的任何意外,為宋定伯渡河時發出的“港催”聲的解釋做好準備。
宋定伯在尋求制服鬼的辦法時,并不盲目行事,而是運用正確的斗爭策略,深入了解敵情,掌握了鬼“惟不喜人唾”的薄弱地方,達到知己知彼,準備進一步和鬼斗爭。
(六)指導學生學習第3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3段。
2、引導學生解釋第3段中的詞語:
著:附著,加在。執:持,捉住。咋咋:驚叫的聲音。
3、指定學生譯出第3段,教師給予糾正、補充。
4、引導學生分析第3段。
宋定伯最終戰勝了鬼,并得"錢千五百",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提問:宋定伯是怎樣制服鬼的?
首先,宋定伯把制服鬼的地點選在宛市附近,因為這里人群集中,正義力量雄厚。在快到宛市時,定伯把握時機,“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迅速果斷地向鬼發起了進攻,使鬼措手不及。“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表現了鬼在正義力量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怯弱。直到宛市,定伯才把鬼放在地上,最后鬼“化為一羊,便賣之”。終于戰勝了鬼。
提問:宋定伯在制服了鬼以后,為什么要對鬼“唾之”?表明了什么?
“恐其變化”表明了家定伯與鬼斗爭到底的精神和對待鬼魁疾惡如仇,決不姑息、縱容的態度。
(七)指導學生歸納全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記敘的有趣故事,宣傳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機智勇敢。
(八)布置作業 。
1、背誦全文。
2、“是”字,文言文作“此”字解,但在本文中,有的地方同于現代漢語的“是”。請從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來(不要“于是”)。
〖小資料〗
一、 點內容圖示。
1、鬼: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何如?
宋:大善。(使鬼精神麻痹)
2、鬼:卿太重,將非鬼也?
宋:我新鬼,故身重耳。(機智消除懷疑)
3、宋: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
鬼:惟不喜人唾。(掌握制鬼之術)
4、鬼:何以有聲?
宋: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我也。(再次消除鬼疑)
二、作者簡介。
干寶(生卒年不詳),字令升,東晉蔡(現在河南省新蔡縣)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曾任著作郎、散騎常侍等官。學問淵博,著述很多,有《晉紀》二十卷,時稱"良史",可惜沒有傳下來。
《搜神記》是千寶撰寫的一部志怪小說集。原書二十卷,早已散佚。今本系后人從《法苑珠林》、《太平御覽》等書輯錄而成。書中大部分故事帶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魯迅的有關論述。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這段話揭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任小說大量涌現的社會原因。當道教、佛教大量編造鬼故事,宣傳鬼的魔力以恐嚇人民的時候,在民間卻針鋒相對地產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
四、譯文。
南陽的宋定伯,年輕的時候,夜里走路遇見鬼。問鬼,鬼說:“我是鬼。”鬼問道:“你又是誰?”定伯騙他說:“我也是鬼。”鬼問道:“想到什么地方去?”回答說:“想到宛縣的市上。”鬼說:“我也想到宛市。”便上路。走了幾里路,鬼說:“步行太緩慢,兩人交替的背著,怎么樣?”定伯說:“很好。”鬼使先背定伯走了幾里地。鬼說:“您太重,也許不是鬼吧?”定伯說:“我是新鬼,所以身體重。”定伯于是又背鬼,鬼幾乎沒有重量。這樣兩次三次輪著背。定伯說:“我是新鬼,不知道鬼怕什么。”鬼回答說:“只是不喜歡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路上遇到河水,定伯讓鬼先渡過去,聽聽,完全沒有聲音。定伯自己渡過去,水嘩啦啦響。鬼又說:“為什么有聲?”定伯說:"我是新死的,不熟悉渡水的緣故,切莫奇怪。“快要走到宛市,定伯便把鬼扛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叫,聲音嘴啃的,要求放開讓他下來,定伯不聽他的。一直到宛市上才放他下地,鬼變成了一只羊。便把他賣掉,恐怕鬼有變化,吐他唾沫。得到一千五百錢,于是離開宛市。
宋定伯捉鬼 篇5
重點:
1.用現代漢語復述故事。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
3.學習“是”“之”的用法。
難點:
理解人能戰勝鬼的故事的積極意義。
教學過程 :
一、預習
閱讀課文,試復述故事。
二、導入
1.導語 :
許多人相信迷信,怕鬼,其實“鬼”也怕人。不信請讀,這是選自干寶《搜神記》中的一篇佳作。
2.作者簡介:
干寶,字令升,河南新蔡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少年勤學,博覽群書。元帝時召為佐著作郎,領修國史。著《晉紀》,時稱良史,今已佚。好陰陽術數,集神怪靈異故事,撰《搜神記》一書。
三、疏通課文理解。
1.朗讀課文。(可采用老師范讀,學生試讀,全班齊讀,分角色朗讀等方法)
2.請用一兩句話概括段意。(略)
3.請根據段意,用現代漢語復述故事。重點掌握課文注釋。
四、討論問題:
1.提問:宋定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提問:宋定伯戰勝鬼靠的是什么?
3.提問: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這個故事有什么積極意義?
4.提問: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么?
五、學生當堂表演課本劇,評比哪二人組成的表演小組表演得最好。(可參見教法建議)
板書設計 :
教案點評:
故事情節生動可感,翻譯沒有難點,因此課堂應多讓學生活動,讀、討論、課本劇,總之,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參與課堂活動。
宋定伯捉鬼 篇6
重點:
1.用現代漢語復述故事。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
3.學習“是”“之”的用法。
難點:
理解人能戰勝鬼的故事的積極意義。
教學過程:
一、預習
閱讀課文,試復述故事。
二、導入
1.導語 :
許多人相信迷信,怕鬼,其實“鬼”也怕人。不信請讀,這是選自干寶《搜神記》中的一篇佳作。
2.作者簡介:
干寶,字令升,河南新蔡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少年勤學,博覽群書。元帝時召為佐著作郎,領修國史。著《晉紀》,時稱良史,今已佚。好陰陽術數,集神怪靈異故事,撰《搜神記》一書。
三、疏通課文理解。
1.朗讀課文。(可采用老師范讀,學生試讀,全班齊讀,分角色朗讀等方法)
2.請用一兩句話概括段意。(略)
3.請根據段意,用現代漢語復述故事。重點掌握課文注釋。
四、討論問題:
1.提問:宋定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提問:宋定伯戰勝鬼靠的是什么?
3.提問: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這個故事有什么積極意義?
4.提問: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么?
五、學生當堂表演課本劇,評比哪二人組成的表演小組表演得最好。(可參見教法建議)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故事情節生動可感,翻譯沒有難點,因此課堂應多讓學生活動,讀、討論、課本劇,總之,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參與課堂活動。
宋定伯捉鬼 篇7
正文:南陽宋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之,鬼言:“我是鬼。”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言:“我亦鬼。”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數里,鬼言:“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里。鬼言:“卿太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如是再三。定伯復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音。定伯自渡,漕漼作聲。鬼復言:“何以有聲?”定伯曰:“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不復聽之。徑至宛市中下著地,化為一羊,便賣之恐其變化,唾之。得錢千五百,乃去。
翻譯:南陽宋定伯年輕的時候,夜里行走遇見了鬼。宋定伯問他是誰,鬼說:“我是鬼。”鬼問道:“你又是誰?”宋定伯欺騙他,說:“我也是鬼。”鬼問道:“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說:“我想到宛縣的集市上去。”鬼說:“我也想到宛縣的集市上去。”于是一起前往。
走了幾里路,鬼說:“步行太緩慢,兩人可以交替的背著,怎么樣?”宋定伯說:“很好。”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幾里路。鬼說:“您太重了,也許不是鬼吧?”宋定伯說:“我是新鬼,所以身體重了。”宋定伯于是又背鬼,鬼一點重量都沒有。他們像這樣兩次三次輪著背。宋定伯又說:“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說:“只是不喜歡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讓鬼先渡過去,聽聽,完全沒有聲音。宋定伯自己渡過去,水嘩啦啦地發出聲響。鬼又說:“為什么有聲音?”宋定伯說:“我是剛剛死變鬼,不熟悉鬼渡水的緣故罷了,不要對我感到奇怪。”
快要走到宛縣的集市了,宋定伯就把鬼背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聲呼叫,聲音“咋咋”的樣子,要求放開讓他下來,宋定伯不再聽從他。宋定伯一直到宛縣的集市上才將鬼放下在地上,鬼變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把它賣掉。宋定伯擔心它有變化,朝鬼身上吐唾沫。賣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錢,于是離開了宛縣的集市。
宋定伯捉鬼 篇8
一、積累與運用(20分)
1.下列加黑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2分)
①吾資之昏,不逮人也。
②貧者語于富者曰。
③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④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a.dǎi yǔ jiàn jiàn b.dài yù jiān jiàn
c.dài yù jiān xiàn d.dǎi yǔ jiān xiàn
2.下列句子中加黑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常記溪亭日暮(黃昏時候)
b.當戶理紅妝(古代稱女子的裝飾為紅妝)
c.無他,但手熟爾(同“耳”,句末語氣詞“罷了”)
d.定伯誑之 (“誑”通“狂”,指臉有傲氣,目中無物)
3.下列句子語序調整后,意思變化最大的一項是( )(2分)
a.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雌兔眼迷離,雄兔腳撲朔。
b.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c.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不犯人,人不犯我。
d.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4.下列句中“之”字與“人之立志”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
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5.下列句子與原文一致的是( )(2分)
a.吾才之庸,不逮人也;吾資之昏,不逮人也。
b.昏與庸,不可限而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c.問女何所憶,問女何所思?女亦無所憶,女亦無所思。
d.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6.下列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夜行逢鬼,問之 定伯令鬼先渡
定伯誑之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徑至宛市中下著地 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其直徑三四厘米者,可用也(堯咨)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
7.下列翻譯有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吾資之聰,倍人也。
——我天資聰明,超過別人。
b.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
c.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
——慢慢地把油倒入杓內,淅淅瀝瀝,從錢的方孔內滲透進去。
d.可共遞相擔,何如?
——可以兩人交替的背著,怎么樣?
8.依次填詩句,與原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2分)
①明月別枝驚鵲,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爭渡,爭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海日生殘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造化鐘神秀,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聽取蛙聲一片 驚起一灘鷗鷺 歸雁洛陽邊 決眥入歸鳥
b.清風半夜鳴蟬 驚起一灘鷗鷺 江春入舊年 陰陽割昏曉
c.稻花香里說豐年 濃睡不消殘酒 風正一帆懸 決眥入歸鳥
d.清風夜半鳴蟬 沉醉不知歸路 江春入舊年 陰陽割昏曉
9.下列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b.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c.南陽宋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
d.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10.《為學》一文中當富和尚聽窮和尚說想去南海時,先后兩次說了“子何恃而往?”語言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下列幾種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子何恃而往?”表示懷疑;“子何恃而往!”表示驚奇。
b.“子何恃而往?”表示懷疑;“子何恃而往!”表示嘲笑。
c.“子何恃而往?”與“子何恃而往!”都表示懷疑,不表示驚奇。
d.“子何恃而往?”與“子何恃而往!”都表示嘲笑,也表示疑問。
二、閱讀:邁上新臺階(40分)
【第一臺階】
(一)
數里,鬼言:“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里。鬼言:“卿太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如是再三。定伯復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音。定伯自渡,漕漼作聲。鬼復言:“何以有聲?”定伯曰:“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1.本文選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1分)
2.“了然無聲音” 中的“了然”與下列詞語中“了然”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1分)
a.了然干杯
b.一目了然
c.了然塵事不相關,錫杖時時獨看山
d.了然于心者,事使之然也。
3.判斷下列翻譯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4分)
(1)卿太重,將非鬼也?您太重,也許不是鬼吧?( )
(2)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定伯于是又背鬼,鬼幾乎沒有重量。( )
(3)如是再三。如果是,就兩次三次(輪著背)。( )
(4)勿怪吾也。不要把我當成什么怪物啊。( )
4.選出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是( )(2分)
a.我新死,故身重耳。 b.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c.定伯誑之,我亦鬼 d.可共遞相擔,何如?
5.概括段意。(2分)
(二)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漸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自力者也。
1.解釋加黑字。(2分)
(1)蜀之鄙___________ (2)買舟而下_____________
(3)越明年____________ (4)貧者語于富者________
2.下列幾項中“顧”字解釋相同的一項是( )。(2分)
(1)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2)偶因一回顧,便為人上人。
(3)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
(4)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a.(1)(3)相同 b.(2)(3)相同 c.(1)(4)相同
d.(2)(4)相同 e.(3)(4)相同
3.用第二段中原話回答富者有慚色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蜀鄙之僧的故事告訴我們為學要具備兩個條件:(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臺階】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①二歲而孤(喪父),母貧無依,再適②長山朱氏,既(已經)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③。往往饘(zhān)粥(稠粥)不充,日昃(zè,日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經④之旨(要義),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⑤。
(《宋名人言行錄》)
①范仲淹:北宋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字希文,謚文正。吳縣人,宋真宗時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
②再適:再,二適;適,出嫁。即改嫁。
③意思是:有時夜里昏沉疲倦,就用冷水洗臉。
④六經:指《詩》、《經》、《易》、《樂》、《春秋》。
⑤意思是:在天下人擔憂之時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時后享區。
1.就如下句子做后邊的題目:
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
①給加黑的字注音:(1分)
長山( ) 既長( )
②給句中加黑的字解釋含義:(1分)
適:________ 既:_________ 其:________
③補出句中省略的主語:(2分)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黑詞的含義:(4分)
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譯各句:(4分)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范仲淹讀書時,刻苦的事寫了哪幾點,具體列出。(4分)
三、作文:抒寫真性情(40分)
1.小作文 (10分)
描寫你見到過的一個場面。
文題誘思:場面描寫一定要集中突出,可以采取點面結合法。“面”即作整體的描寫,“點”即作重點的描寫。這樣,既有整體美,又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2.大作文(30分)
我了解的一個人
文題誘思:題眼是“了解”,了解“這個人”的優點、缺點、脾氣、愛好與習慣等。文體中的“我”不可忽視,告訴你在選材的時候,要突出了解的“獨到”之處,不同于一般的知道。要寫自己熟悉的人,可以寫和自己朝夕相處的父母、老師、同學等,寫出他們的本質。如某一個人表面拙實則智;表面直,實在曲……要通過具體事情的描寫表明你了解這個人,要一般的記敘和重點的記敘相結合,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參考答案
一、1.c 2.d 3.c 4.a 5.d 6.a 7.c 8.b 9.c 10.b
二、(一)1.《搜神記》干寶 2.c
3.(1)√(2)√(3)(×)(4)×4.d
5.宋定伯騙鬼(或定伯與鬼斗智)。
(二)1.(1)鄙:邊境 (2)下:這里指順江而下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4)語:告訴,對……說 2.b 3.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4.①“為” ②“立志”(此處用現代漢語表達,意思對也可以)
(三)1.①cháng,zhǎng ②女子出嫁,已經,自己的(指范仲淹)。 ③(母)再適……(仲淹)既長。
2.流淚,往,填滿、飽,才
3.①有時晚上頭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臉。 ②就十分通曉六經的要義,慷慨地有給天下干一番事業的意愿。
4.兩件:一是“廢寢”,晝夜苦學……以水沃面;一是“忘食”,往往……始食。
附:課外文言文翻譯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生下來才二歲,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貧苦,生活沒有依*,只得再嫁山東長山朱家。他長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感傷得哭了,離家到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進學校學習,不分白天黑夜刻苦學習,五年不曾解衣而睡。有時夜里昏沉疲倦,就用冷水洗臉。往往是連稠粥都吃不飽,到太陽偏西才吃飯,(這樣)就十分通曉六經的要義,慷慨地有給天下干一番事業的意愿。常常自己吟誦道:在天下人擔憂之時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時后享樂。
宋定伯捉鬼 篇9
[教學目標及重點]
理解故事的積極意義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自讀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習過一篇《踢"鬼"的故事》的課文,說的是魯迅先生在家鄉教書的時候,有一天夜里從朋友家回學校,路過墳地,遇見了一個"鬼"。這個"鬼"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一會兒大,一會兒小。魯迅先生不信鬼,就走到"鬼"跟前使勁踢了一腳,那個"鬼"痛得"哎喲"了一聲。魯迅先生仔細一看,原來這個"鬼"是個盜墓的。同學們,自古以來,形形色色的"鬼"充斥人們的生活。從遠古的神話傳說,到今天的道聽途說;從國內外的電影電視,到學校課堂的讀書作文,經常涉及到有關鬼的故事、鬼的畫面、鬼的成語典故等等。似乎鬼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而且鬼往往是以猙獰的面目出現,給人造成一種恐怖感。那么,世界上究竟有沒有鬼呢?如果有,誰見過鬼是什么樣的?如果沒有,為什么鬼會充斥社會生活?當我們遇到鬼的時候,應怎樣去對付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學習新課——《宋定伯捉鬼》。
二、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略)
(二)、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一遍課文,然后讓學生。輕聲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能把課文順暢的讀下來之后,放聲朗讀。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以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為主,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
1.讓學生復述故事。
復述時不許看書,避免學生搞機械的翻譯。可以分段進行,一人說一段。先默讀,后復述。教師可以提示學生作創造性的復述。例如:第一段可據“夜行逢鬼”一句點染一下當時的氛圍;第二段可加上人、鬼雙方對話時的情態;第三段可以突出地渲染鬼的情急之態。復述完畢,教師可作適當的評點。
2.當來定伯遇到鬼后,是采取什么態度對付鬼的?
明確:宋定伯遇到鬼后,他不逃避,不慌張。敢于正視現實,設法和鬼進行斗爭。特別是當鬼問他“汝復誰?”定伯敢于用“我亦鬼”誑之。充分表現了宋定伯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當得知鬼要和自己去同一地方時,也不懼怕、逃避,而是與鬼同行。這表明了宋定伯和鬼進行斗爭的決心已定,而且通過“遂行”一句描寫,表明已付諸行動。
3.文章表現了鬼的*詐和多疑,各在什么地方?
明確:鬼背負定伯時,對定伯說:“卿太重,將非鬼也”;鬼聽到宋定伯涉水時的“漕?”聲時,又說:“何以有聲?”
4.當鬼對宋定伯產生懷疑時,宋定伯是怎樣應付的?
明確:當鬼對宋定伯產生懷疑時,宋定伯面對危險,毫不驚慌,沉著應付。用“我新鬼,故身重耳”,“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巧妙地進行解釋,打消了鬼的疑慮。這表明了鬼的無知和愚蠢,鬼不是不可戰勝的。
5.你認為宋定伯為什么能制服鬼?
明確:首先,宋定伯是通過“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問鬼的“畏忌”,了解鬼最害怕的東西。其次,通過觀察掌握鬼的行為特點,“令鬼先渡,聽之”,對鬼進行觀察,做到心中有數,隨時應付可能發生的任何意外,為宋定伯渡河時發出的“港催”聲的解釋做好準備。宋定伯在尋求制服鬼的辦法時,并不盲目行事,而是運用正確的斗爭策略,深入了解敵情,掌握了鬼“惟不喜人唾”的薄弱地方,達到知己知彼,準備進一步和鬼斗爭。
6.你對宋定伯和鬼各持什么態度?
明確:⑴對于鬼的態度:這篇文章說明鬼不僅不可怕,而且可欺、可捉、可賣,人只要勇敢機智就一定能戰而勝之。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鬼”是壞人壞事的象征,我們要敢于跟壞人壞事進行斗爭,我們也一樣能夠戰勝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鬼們”。
⑵對宋定伯的態度:宋定伯能欺鬼、捉鬼、賣鬼實在是讓人可敬!我們要向宋定伯學習,敢于向現實生活中的“鬼們”開火,不縱容他們,不包庇他們。只有這樣,才能樹正氣,壓邪氣,才能樹立好的班風,才能樹立好的校風,才能樹立好的社會風氣!!做到這一點,最根本的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從現在做起,都能從自我做起,認認真真做事,剛剛正正做人,做一個好人!!
『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結合學習本文的感受,以《我將要這樣做人》為題目,寫一篇短文,下節課集中展示交流。
宋定伯捉鬼 篇10
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借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傳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出人民機智勇敢的主題思想。
2.積累并擴大理解一些文言詞,培養翻譯文言文的表達能力。
二、難點、重點分析
1.宋定伯為什么能捉鬼?
分析:他不怕鬼,膽大;其次他善于消除鬼的懷疑,隨機應變;最后他能巧妙探知鬼的弱點,利用鬼的弱點抓住鬼。
2.這個故事有什么積極意義?
分析:它寄寓著人能戰勝邪惡的思想,啟示我們要敢于破除迷信,戰勝形形色色的鬼(包括遇到的各種困難)。
3.本文是什么體裁?
分析:文言志怪小說。志怪小說起于魏晉,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其中也保留了不少優秀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雖然作者常常是要通過這類作品闡明神道之不誣,但其中的不少優秀作品,也借助了神怪題材曲折地表達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清人楊光儀有句云:事有難言聊志怪,人非吾與更搜神。
4.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分析:本文共三個自然段,分別構成了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第1自然段:寫宋定伯夜行通鬼,與鬼同行,展開了故事的開端。這一開端看似乎乎,但細細體味,卻寫得有情有境、人物性格十分鮮明。開篇第一句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環境:夜行。年輕的來定伯是在漆黑的夜里意外地遇到了鬼的,因偶遇互不相知,自然問之,而對方答道:我是鬼,接下去宋定伯的言行表現了他大膽沉著、隨機應變的性格特征。當得知遇到了鬼,宋定伯不慌也不逃,而是隨機應對,先是班之說我亦鬼,使鬼以為遇到了同類,以穩住對方,接著還與之同行。
第2自然段:是故事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寫人鬼斗智。走了幾里路,鬼提出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兩個人交替的背著走,就比兩人共同步行走得快嗎?顯然不是。鬼為什么提出這個建議?是因為鬼有疑心,要試一試宋定伯是否真是鬼,所以先擔定伯。面對鬼計,宋定伯不慌不亂,一句大善,顯出宋定伯的沉著大膽。鬼輕人重,一擔,鬼就更加疑心,于是問:卿太重,將非鬼也?鬼的這一問使情節陡然緊張,宋定伯的人身似乎馬上就被揭露出來。而此時宋定伯卻說:我新鬼,故身重耳。這話說得平和自然,解釋得合情合理,不由得鬼不信,緊張的情節也為之松弛。宋定伯的這一回答,進一步表現了他大膽沉著、隨機應變的性格。鬼要試人,人也要探鬼。聰明的宋定伯與鬼同行,也想要探出鬼的弱點、為捉鬼做準備。于是宋定伯以請教的口吻問: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這一問,不僅說明宋定伯大膽沉著,而且很有心計。與鬼同行,不僅要隨機應變,與之周旋,還要設法戰勝它。至此,表面看,情節似乎平穩發展,但實際上人鬼斗智卻一步緊似一步。道遇水,宋定伯因為早有準備,所以令鬼先渡,而且聽之,以查鬼情。鬼渡了然無聲音,而定伯自渡,??作聲。這聲音再度激起鬼的疑心,鬼復言:'何以有聲?'語氣嚴厲,充滿了警覺。情節也再度緊張:宋定伯已有準備,所以不慌不忙,沉著應對。勿怪吾也,語氣謙和
又略含歉意,起到了麻痹鬼的作用。這段人鬼斗智寫得情節曲折,張弛有致,引人入勝。
第3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捉鬼、賣鬼。捉鬼,寫得有形有聲:人捉鬼,擔鬼著肩上,急執之;鬼欲逃,則大呼,聲咋咋然。場面緊張激烈。賣鬼,又交代得細致完整。恐其變化,唾之,照應前文,安排得一絲不漏。
5.本文的主題是什么?
分析:本文寫宋定伯遇鬼,與鬼斗智,最后捉鬼賣鬼,寄寓著人能戰勝邪惡的思想。
6.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分析:通觀全篇,故事曲折離奇而又張弛有致,讀之引人入勝。語言簡潔生動,通過對人物語言和行動的描寫,塑造了性格鮮明的形象。
7.難句譯注。
(1)數里,鬼言: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何如?
共遞:交替。相:互相。擔:背。何如:怎么樣。譯:走了幾里路,鬼說:步行太慢,兩人交替背著(走),怎么樣?(按:兩人交替背著走,比各自步行快,這是不可思議的。)
(2)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
令:讓,叫。之:指渡河的水聲。譯:路上遇到一條河,宋定伯讓鬼先(涉水)過河,聽(鬼渡河的)聲音,完全沒有聲響。
(3)鬼復言:何以有聲?
復:又。何以:以何,為什么。譯:鬼又說:為什么(你過河)有聲音?
(4)定伯曰: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故:原因。耳:句本語氣詞,可譯為罷了。怪:認為……奇怪。也:句本語氣詞。譯:宋定伯說:(我)才死(不久),不熟悉渡河的原因罷了,不要覺得我奇怪呀。
(5)徑至宛市中下著地,化為一羊,便賣之。
下:放下來。著:Zhuó,接觸。化:變。之:它,代鬼變成的羊。譯:(宋定伯)徑直來到宛市上(才)放鬼下地,(鬼)變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賣了它。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
本文作者于寶,字令升。東晉蔡(今河南新蔡縣)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勤學博覽,并好陰陽術數。元帝時,以佐著作郎領修國史,著《晉紀》,今已佚。又編集神怪靈異故事為《搜神記》,今已佚。現存本為后人輯錄。本文便選自《搜神記》。
魏晉南北朝是大量產生志怪小說的一個歷史時期。當時戰亂頻仍,社會動蕩不安。一方面勞動人民渴求擺脫貧困、饑餓和死亡,把尋求安寧、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現實的空中樓閣。在極端困迫的生活里,廣大人民把強烈的反抗意志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通過大膽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現出來。
另一方面,剝削階級的統治地位搖搖欲墜,腐朽的土族階層不敢正視現實,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受,多信仙道數術之事,尋求精神麻醉。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和鞏固其社會地位,也編造了大量的鬼故事,宣傳鬼的魔力以恐嚇勞動人民。與此同時,在民間相應的產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鼓舞人們通過自己的智慧和機敏,勇敢地和鬼魁進行斗爭。本文就是這樣一篇描寫南陽宋定伯如何機智勇敢地戰勝鬼魅的故事。
(二)解題。宋定伯捉鬼,標題醒目,概括了全文內容。通過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教育人們在邪惡勢力面前,不要退縮,要勇敢機智地和它們進行斗爭,最終一定能取得勝利。
(三)檢查預習。
(l)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誑(kuáng) 宛(wǎn)卿(qīng ) 漕?(cáo) 唾(tuó) 咋(zhā)
(2)指定幾位學生朗讀,要求學牛讀準率有,封師給予糾正。
(四)引導學生口譯、分析課文。
1.指定學生朗讀第1段。
2.引導學生解釋第1段重點詞語:
誑:欺騙。欲:想。遂:于是,就。
3.讓學生譯出此段,教師補充糾正。
4.引導學生分析第1段。文章的第1段寫南陽宋定伯夜行遇鬼,敢于誑鬼,并與鬼同行。這是故事的開端。
提問:當來定伯遇到鬼后,是采取什么態度對付鬼的?
宋定伯遇到鬼后,他不逃避,不慌張。敢于正視現實,設法和鬼進行斗爭。特別是當鬼問他汝復誰?定伯敢于用我亦鬼誑之。充分表現了宋定伯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當得知鬼要和自己去同一地方時,也不懼怕、逃避,而是與鬼同行。這表明了宋定伯和鬼進行斗爭的決心已定,而且通過遂行一句描寫,表明已付諸行動。
5.讓學生朗讀第1段,加深理解。
(五)指導學習第2段:第2段寫得有波折,有變化,曲折生動。通過人物對話、動作的描寫,突出人物形象。宋定伯和鬼一同上路后,在這一段的開頭描寫了當鬼提出了步行太遲,可并遞相擔時,宋定伯的大善一句回答再次表現了其大膽、敢于面對面和鬼直接接觸的無畏精神。
1.指定學生朗讀課文第2段。
2.引導學生解釋第2段中的重點詞語:
遲:緩慢。卿:您。將:或者。再三:兩次三次。惟:只。了然:完全。了,完全。漕?:趟水的聲音。聽:聽從。徑:一直。去:離開。
3.指定學生翻譯第2段,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4.引導學生分析第2段。
同行的路上,鬼對宋定伯產生懷疑,定伯毫不驚慌,沉著應付,打消鬼的疑慮,還抓住了鬼的畏忌之處,這是故事的發展。
提問:這一段里有兩處表現了鬼的奸詐和多疑,各在什么地方?
鬼背負定伯時,對定伯說:卿太重,將非鬼也;鬼聽到宋定伯涉水時的漕?聲時,又說:何以有聲?
提問:當鬼對宋定伯產生懷疑時,宋定伯是怎樣應付的?
當鬼對宋定伯產生懷疑時,宋定伯面對危險,毫不驚慌,沉著應付。用我新鬼,故身重耳,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巧妙地進行解釋,打消了鬼的疑慮。這表明了鬼的無知和愚蠢,鬼不是不可戰勝的。
提問:課文如何描寫宋定伯尋求制鬼的辦法的?
首先,宋定伯是通過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問鬼的畏忌,了解鬼最害怕的東西。其次,通過觀察掌握鬼的行為特點,令鬼先渡,聽之,對鬼進行觀察,做到心中有數,隨時應付可能發生的任何意外,為宋定伯渡河時發出的港催聲的解釋做好準備。
宋定伯在尋求制服鬼的辦法時,并不盲目行事,而是運用正確的斗爭策略,深入了解敵情,掌握了鬼惟不喜人唾的薄弱地方,達到知己知彼,準備進一步和鬼斗爭。
(六)指導學生學習第3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3段。
2.引導學生解釋第3段中的詞語:
著:附著,加在。執:持,捉住。咋咋:驚叫的聲音。
3.指定學生譯出第3段,教師給予糾正、補充。
4,引導學生分析第3段。
宋定伯最終戰勝了鬼,并得錢千五百,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提問:宋定伯是怎樣制服鬼的?
首先,宋定伯把制服鬼的地點選在宛市附近,因為這里人群集中,正義力量雄厚。在快到宛市時,定伯把握時機,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迅速果斷地向鬼發起了進攻,使鬼措手不及。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表現了鬼在正義力量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怯弱。直到宛市,定伯才把鬼放在地上,最后鬼化為一羊,便賣之。終于戰勝了鬼。
提問:宋定伯在制服了鬼以后,為什么要對鬼唾之?表明了什么?
恐其變化表明了家定伯與鬼斗爭到底的精神和對待鬼魁疾惡如仇,決不姑息、縱容的態度。
(七)指導學生歸納全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記敘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傳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機智勇敢。
(八)布置作業 。
1.背誦全文。
2.是字,文言文作此字解,但在本文中,有的地方同于現代漢語的是。請從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來(不要于是)。
【小資料】
一、 點內容圖示。
(1) 鬼: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何如?
宋:大善。(使鬼精神麻痹)
(2) 鬼:卿太重,將非鬼也?
宋:我新鬼,故身重耳。(機智消除懷疑)
(3) 宋: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
鬼:惟不喜人唾。(掌握制鬼之術)
(4) 鬼:何以有聲?
宋: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我也。(再次消除鬼疑)
二、作者簡介。
干寶(生卒年不詳),字令升,東晉蔡(現在河南省新蔡縣)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曾任著作郎、散騎常侍等官。學問淵博,著述很多,有《晉紀》二十卷,時稱良史,可惜沒有傳下來。
《搜神記》是千寶撰寫的一部志怪小說集。原書二十卷,早已散佚。今本系后人從《法苑珠林》、《太平御覽》等書輯錄而成。書中大部分故事帶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魯迅的有關論述。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這段話揭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任小說大量涌現的社會原因。當道教、佛教大量編造鬼故事,宣傳鬼的魔力以恐嚇人民的時候,在民間卻針鋒相對地產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
四、譯文。
南陽的宋定伯,年輕的時候,夜里走路遇見鬼。問鬼,鬼說:我是鬼。鬼問道:你又是誰?定伯騙他,說:我也是鬼。鬼問道:想到什么地方去?回答說:想到宛縣的市上。鬼說:我也想到宛市。便上路。
走了幾里路,鬼說:步行太緩慢,兩人交替的背著,怎么樣?定伯說:很好。鬼使先背定伯走了幾里地。鬼說:您太重,也許不是鬼吧?定伯說:我是新鬼,所以身體重。定伯于是又背鬼,鬼幾乎沒有重量。這樣兩次三次輪著背。定伯說:我是新鬼,不知道鬼怕什么。鬼回答說:只是不喜歡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路上遇到河水,定伯讓鬼先渡過去,聽聽,完全沒有聲音。定伯自己渡過去,水嘩啦啦響。鬼又說:為什么有聲?定伯說:我是新死的,不熟悉渡水的緣故,切莫奇怪。
快要走到宛市,定伯便把鬼扛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叫,聲音嘴啃的,要求放開讓他下來,定伯不聽他的。一直到宛市上才放他下地,鬼變成了一只羊。便把他賣掉,恐怕鬼有變化,吐他唾沫。得到一千五百錢,于是離開宛市。
宋定伯捉鬼 篇11
宋 定 伯 捉 鬼
作者:干寶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南陽宋定伯年輕的時候,夜里行走遇見了鬼。宋定伯問他是誰,鬼說:“我是鬼。”鬼問道:“你又是誰?”宋定伯欺騙他,說:“我也是鬼。”鬼問道:“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說:“我想到宛縣的集市上去。”鬼說:“我也想到宛縣的集市上去。”于是一起前往。
南陽宋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之,鬼言:“我是鬼。”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言:“我亦鬼。”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走了幾里路,鬼說:“步行太緩慢,兩人可以交替的背著,怎么樣?”宋定伯說:“很好。”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幾里路。鬼說:“您太重了,也許不是鬼吧?”宋定伯說:“我是新鬼,所以身體重了。”宋定伯于是又背鬼,鬼一點重量都沒有。他們像這樣兩次三次輪著背。宋定伯又說:“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說:“只是不喜歡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讓鬼先渡過去,聽聽,完全沒有聲音。宋定伯自己渡過去,水嘩啦啦地發出聲響。鬼又說:“為什么有聲音?”宋定伯說:“我是剛剛死變鬼,不熟悉鬼渡水的緣故罷了,不要對我感到奇怪。”
數里,鬼言:“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里。鬼言:“卿太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如是再三。定伯復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音。定伯自渡,漕漼作聲。鬼復言:“何以有聲?”定伯曰:“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快要走到宛縣的集市了,宋定伯就把鬼背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聲呼叫,聲音“咋咋”的樣子,要求放開讓他下來,宋定伯不再聽從他。宋定伯一直到宛縣的集市上才將鬼放下在地上,鬼變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把它賣掉。宋定伯擔心它有變化,朝鬼身上吐唾沫。賣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錢,于是離開了宛縣的集市。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不復聽之。徑至宛市中下著地,化為一羊,便賣之恐其變化,唾之。得錢千五百,乃去。
《宋定伯捉鬼》2002/04/18
宋定伯捉鬼 篇12
〖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理解本文借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傳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出人民機智勇敢的主題思想。
2、積累并擴大理解一些文言詞,培養翻譯文言文的表達能力。
〖難點、重點分析〗
1、宋定伯為什么能捉鬼?
分析:他不怕鬼,膽大;其次他善于消除鬼的懷疑,隨機應變;最后他能巧妙探知鬼的弱點,利用鬼的弱點抓住鬼。
2、這個故事有什么積極意義?
分析:它寄寓著人能戰勝邪惡的思想,啟示我們要敢于破除迷信,戰勝形形色色的\"鬼\"(包括遇到的各種困難)。
3、本文是什么體裁?
分析:文言志怪小說。志怪小說起于魏晉,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其中也保留了不少優秀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雖然作者常常是要通過這類作品闡明“神道之不誣”,但其中的不少優秀作品,也借助了神怪題材曲折地表達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清人楊光儀有句云:“事有難言聊志怪,人非吾與更搜神。”
4、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分析:本文共三個自然段,分別構成了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
第1自然段:寫宋定伯夜行通鬼,與鬼同行,展開了故事的開端。這一開端看似乎乎,但細細體味,卻寫得有情有境、人物性格十分鮮明。開篇第一句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環境:“夜行”。年輕的來定伯是在漆黑的夜里意外地遇到了鬼的,因偶遇互不相知,自然“問之”,而對方答道:“我是鬼”,接下去宋定伯的言行表現了他大膽沉著、隨機應變的性格特征。當得知遇到了鬼,宋定伯不慌也不逃,而是隨機應對,先是“班之”說“我亦鬼”,使鬼以為遇到了同類,以穩住對方,接著還與之同行。
第2自然段:是故事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寫人鬼斗智。走了幾里路,鬼提出“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兩個人交替的背著走,就比兩人共同步行走得快嗎?顯然不是。鬼為什么提出這個建議?是因為鬼有疑心,要試一試宋定伯是否真是鬼,所以“先擔定伯”。面對“鬼計”,宋定伯不慌不亂,一句“大善”,顯出宋定伯的沉著大膽。鬼輕人重,一“擔”,鬼就更加疑心,于是問:“卿太重,將非鬼也?”鬼的這一問使情節陡然緊張,宋定伯的人身似乎馬上就被揭露出來。而此時宋定伯卻說:“我新鬼,故身重耳。”這話說得平和自然,解釋得合情合理,不由得鬼不信,緊張的情節也為之松弛。宋定伯的這一回答,進一步表現了他大膽沉著、隨機應變的性格。鬼要試人,人也要探鬼。聰明的宋定伯與鬼同行,也想要探出鬼的弱點、為捉鬼做準備。于是宋定伯以請教的口吻問:“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這一問,不僅說明宋定伯大膽沉著,而且很有心計。與鬼同行,不僅要隨機應變,與之周旋,還要設法戰勝它。至此,表面看,情節似乎平穩發展,但實際上人鬼斗智卻一步緊似一步。“道遇水”,宋定伯因為早有準備,所以“令鬼先渡”,而且“聽之”,以查鬼情。鬼渡“了然無聲音”,而“定伯自渡,作聲”。這聲音再度激起鬼的疑心,“鬼復言:‘何以有聲?’”語氣嚴厲,充滿了警覺。情節也再度緊張:宋定伯已有準備,所以不慌不忙,沉著應對。“勿怪吾也”,語氣謙和又略含歉意,起到了麻痹鬼的作用。這段人鬼斗智寫得情節曲折,張弛有致,引人入勝。
第3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捉鬼、賣鬼。捉鬼,寫得有形有聲:人捉鬼,“擔鬼著肩上,急執之”;鬼欲逃,則“大呼,聲咋咋然”。場面緊張激烈。賣鬼,又交代得細致完整。“恐其變化,唾之”,照應前文,安排得一絲不漏。
5、本文的主題是什么?
分析:本文寫宋定伯遇鬼,與鬼斗智,最后捉鬼賣鬼,寄寓著人能戰勝邪惡的思想。
6、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分析:通觀全篇,故事曲折離奇而又張弛有致,讀之引人入勝。語言簡潔生動,通過對人物語言和行動的描寫,塑造了性格鮮明的形象。
7、難句譯注。
① 數里,鬼言:“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何如?”
共遞:交替。相:互相。擔:背。何如:怎么樣。譯:走了幾里路,鬼說:“步行太慢,兩人交替背著(走),怎么樣?”(按:兩人交替背著走,比各自步行快,這是不可思議的。)
②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
令:讓,叫。之:指渡河的水聲。譯:路上遇到一條河,宋定伯讓鬼先(涉水)過河,聽(鬼渡河的)聲音,完全沒有聲響。
③ 鬼復言:“何以有聲?”
復:又。何以:以何,為什么。譯:鬼又說:“為什么(你過河)有聲音?”
④ 定伯曰:“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故:原因。耳:句本語氣詞,可譯為“罷了”。怪:認為……奇怪。也:句本語氣詞。
譯:宋定伯說:“(我)才死(不久),不熟悉渡河的原因罷了,不要覺得我奇怪呀。”
⑤ 徑至宛市中下著地,化為一羊,便賣之。
下:放下來。著:Zhuó,接觸。化:變。之:它,代鬼變成的羊。
譯:(宋定伯)徑直來到宛市上(才)放鬼下地,(鬼)變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賣了它。
〖教學過程 設計〗
(一)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
本文作者于寶,字令升。東晉蔡(今河南新蔡縣)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勤學博覽,并好陰陽術數。元帝時,以佐著作郎領修國史,著《晉紀》,今已佚。又編集神怪靈異故事為《搜神記》,今已佚。現存本為后人輯錄。本文便選自《搜神記》。
魏晉南北朝是大量產生志怪小說的一個歷史時期。當時戰亂頻仍,社會動蕩不安。一方面勞動人民渴求擺脫貧困、饑餓和死亡,把尋求安寧、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現實的空中樓閣。在極端困迫的生活里,廣大人民把強烈的反抗意志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通過大膽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現出來。
另一方面,剝削階級的統治地位搖搖欲墜,腐朽的土族階層不敢正視現實,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受,多信仙道數術之事,尋求精神麻醉。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和鞏固其社會地位,也編造了大量的鬼故事,宣傳鬼的魔力以恐嚇勞動人民。與此同時,在民間相應的產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鼓舞人們通過自己的智慧和機敏,勇敢地和鬼魁進行斗爭。本文就是這樣一篇描寫南陽宋定伯如何機智勇敢地戰勝鬼魅的故事。
(二)解題。
“宋定伯捉鬼”,標題醒目,概括了全文內容。通過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教育人們在邪惡勢力面前,不要退縮,要勇敢機智地和它們進行斗爭,最終一定能取得勝利。
(三)檢查預習。
①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誑(kuáng) 宛(wǎn) 卿(qīng) 漕(cáo) 唾(tuó) 咋(zhā)
②指定幾位學生朗讀,要求學牛讀準率有,封師給予糾正。
(四)引導學生口譯、分析課文。
1、指定學生朗讀第1段。
2、引導學生解釋第1段重點詞語:
誑:欺騙。欲:想。遂:于是,就。
3、讓學生譯出此段,教師補充糾正。
4、引導學生分析第1段。文章的第1段寫南陽宋定伯夜行遇鬼,敢于誑鬼,并與鬼同行。這是故事的開端。
提問:當來定伯遇到鬼后,是采取什么態度對付鬼的?
宋定伯遇到鬼后,他不逃避,不慌張。敢于正視現實,設法和鬼進行斗爭。特別是當鬼問他“汝復誰?”定伯敢于用“我亦鬼”誑之。充分表現了宋定伯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當得知鬼要和自己去同一地方時,也不懼怕、逃避,而是與鬼同行。這表明了宋定伯和鬼進行斗爭的決心已定,而且通過“遂行”一句描寫,表明已付諸行動。
5、讓學生朗讀第1段,加深理解。
(五)指導學習第2段:第2段寫得有波折,有變化,曲折生動。
通過人物對話、動作的描寫,突出人物形象。宋定伯和鬼一同上路后,在這一段的開頭描寫了當鬼提出了“步行太遲,可并遞相擔”時,宋定伯的“大善”一句回答再次表現了其大膽、敢于面對面和鬼直接接觸的無畏精神。
1、指定學生朗讀課文第2段。
2、引導學生解釋第2段中的重點詞語:
遲:緩慢。
卿:您。
將:或者。
再三:兩次三次。
惟:只。
了然:完全。了,完全。
漕:趟水的聲音。
聽:聽從。
徑:一直。
去:離開。
3、指定學生翻譯第2段,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4、引導學生分析第2段。
同行的路上,鬼對宋定伯產生懷疑,定伯毫不驚慌,沉著應付,打消鬼的疑慮,還抓住了鬼的“畏忌”之處,這是故事的發展。
提問:這一段里有兩處表現了鬼的奸詐和多疑,各在什么地方?
鬼背負定伯時,對定伯說:“卿太重,將非鬼也”;鬼聽到宋定伯涉水時的“漕”聲時,又說:“何以有聲?”
提問:當鬼對宋定伯產生懷疑時,宋定伯是怎樣應付的?
當鬼對宋定伯產生懷疑時,宋定伯面對危險,毫不驚慌,沉著應付。用“我新鬼,故身重耳”,“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巧妙地進行解釋,打消了鬼的疑慮。這表明了鬼的無知和愚蠢,鬼不是不可戰勝的。
提問:課文如何描寫宋定伯尋求制鬼的辦法的?
首先,宋定伯是通過“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問鬼的“畏忌”,了解鬼最害怕的東西。其次,通過觀察掌握鬼的行為特點,“令鬼先渡,聽之”,對鬼進行觀察,做到心中有數,隨時應付可能發生的任何意外,為宋定伯渡河時發出的“港催”聲的解釋做好準備。
宋定伯在尋求制服鬼的辦法時,并不盲目行事,而是運用正確的斗爭策略,深入了解敵情,掌握了鬼“惟不喜人唾”的薄弱地方,達到知己知彼,準備進一步和鬼斗爭。
(六)指導學生學習第3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3段。
2、引導學生解釋第3段中的詞語:
著:附著,加在。執:持,捉住。咋咋:驚叫的聲音。
3、指定學生譯出第3段,教師給予糾正、補充。
4、引導學生分析第3段。
宋定伯最終戰勝了鬼,并得\"錢千五百\",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提問:宋定伯是怎樣制服鬼的?
首先,宋定伯把制服鬼的地點選在宛市附近,因為這里人群集中,正義力量雄厚。在快到宛市時,定伯把握時機,“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迅速果斷地向鬼發起了進攻,使鬼措手不及。“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表現了鬼在正義力量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怯弱。直到宛市,定伯才把鬼放在地上,最后鬼“化為一羊,便賣之”。終于戰勝了鬼。
提問:宋定伯在制服了鬼以后,為什么要對鬼“唾之”?表明了什么?
“恐其變化”表明了家定伯與鬼斗爭到底的精神和對待鬼魁疾惡如仇,決不姑息、縱容的態度。
(七)指導學生歸納全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記敘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傳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機智勇敢。
(八)布置作業 。
1、背誦全文。
2、“是”字,文言文作“此”字解,但在本文中,有的地方同于現代漢語的“是”。請從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來(不要“于是”)。
〖小資料〗
一、 點內容圖示。
1、鬼: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何如?
宋:大善。(使鬼精神麻痹)
2、鬼:卿太重,將非鬼也?
宋:我新鬼,故身重耳。(機智消除懷疑)
3、宋: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
鬼:惟不喜人唾。(掌握制鬼之術)
4、鬼:何以有聲?
宋: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我也。(再次消除鬼疑)
二、作者簡介。
干寶(生卒年不詳),字令升,東晉蔡(現在河南省新蔡縣)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曾任著作郎、散騎常侍等官。學問淵博,著述很多,有《晉紀》二十卷,時稱\"良史\",可惜沒有傳下來。
《搜神記》是千寶撰寫的一部志怪小說集。原書二十卷,早已散佚。今本系后人從《法苑珠林》、《太平御覽》等書輯錄而成。書中大部分故事帶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魯迅的有關論述。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這段話揭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任小說大量涌現的社會原因。當道教、佛教大量編造鬼故事,宣傳鬼的魔力以恐嚇人民的時候,在民間卻針鋒相對地產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
四、譯文。
南陽的宋定伯,年輕的時候,夜里走路遇見鬼。問鬼,鬼說:“我是鬼。”鬼問道:“你又是誰?”定伯騙他說:“我也是鬼。”鬼問道:“想到什么地方去?”回答說:“想到宛縣的市上。”鬼說:“我也想到宛市。”便上路。走了幾里路,鬼說:“步行太緩慢,兩人交替的背著,怎么樣?”定伯說:“很好。”鬼使先背定伯走了幾里地。鬼說:“您太重,也許不是鬼吧?”定伯說:“我是新鬼,所以身體重。”定伯于是又背鬼,鬼幾乎沒有重量。這樣兩次三次輪著背。定伯說:“我是新鬼,不知道鬼怕什么。”鬼回答說:“只是不喜歡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路上遇到河水,定伯讓鬼先渡過去,聽聽,完全沒有聲音。定伯自己渡過去,水嘩啦啦響。鬼又說:“為什么有聲?”定伯說:\"我是新死的,不熟悉渡水的緣故,切莫奇怪。“快要走到宛市,定伯便把鬼扛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叫,聲音嘴啃的,要求放開讓他下來,定伯不聽他的。一直到宛市上才放他下地,鬼變成了一只羊。便把他賣掉,恐怕鬼有變化,吐他唾沫。得到一千五百錢,于是離開宛市。
宋定伯捉鬼 篇13
教學目標:1.理解本文借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傳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出人民機智勇敢的主題思想。
2.積累并擴大理解一些文言詞,培養翻譯文言文的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1故事的積極意義
2積累文言文詞匯
教學課時:1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
——本文作者于寶,字令升。東晉蔡(今河南新蔡縣)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勤學博覽,并好陰陽術數。元帝時,以佐著作郎領修國史,著《晉紀》,今已佚。又編集神怪靈異故事為《搜神記》,今已佚。現存本為后人輯錄。本文便選自《搜神記》。
——魏晉南北朝是大量產生志怪小說的一個歷史時期。當時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一方面勞動人民渴求擺脫貧困、饑餓和死亡,把尋求安寧、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現實的空中樓閣。在極端困迫的生活里,廣大人民把強烈的反抗意志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通過大膽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剝削階級的統治地位搖搖欲墜,腐朽的土族階層不敢正視現實,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受,多信仙道數術之事,尋求精神麻醉。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和鞏固其社會地位,也編造了大量的鬼故事,宣傳鬼的魔力以恐嚇勞動人民。與此同時,在民間相應的產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鼓舞人們通過自己的智慧和機敏,勇敢地和鬼魁進行斗爭。本文就是這樣一篇描寫南陽宋定伯如何機智勇敢地戰勝鬼魅的故事。
二解題。
——“宋定伯捉鬼”,標題概括了全文內容。通過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教育人們在邪惡勢力面前,不要退縮,要勇敢機智地和它們進行斗爭,最終一定能取得勝利。
三正字音:
誑(kuáng) 宛(wǎn)卿(qīng ) 漕(cáo) 唾(tuó) 咋(zhā)
四分析課文。
(一) 學習第一段
1.朗讀第1段。解釋第1段重點詞語,讓學生譯出此段。
誑:欺騙。欲:想。遂:于是,就。
2分析第1段:寫南陽宋定伯夜行遇鬼,敢于誑鬼,并與鬼同行。這是故事的開端。當來定伯遇到鬼后,是采取什么態度對付鬼的?
——宋定伯遇到鬼后,他不逃避,不慌張。敢于正視現實,設法和鬼進行斗爭。特別是當鬼問他“汝復誰?”定伯敢于用“我亦鬼”誑之。充分表現了宋定伯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當得知鬼要和自己去同一地方時,也不懼怕、逃避,而是與鬼同行。這表明了宋定伯和鬼進行斗爭的決心已定,而且通過“遂行”一句描寫,表明已付諸行動。
(二) 學習第二段
1朗讀,解釋第2段中的重點詞語,翻譯第2段。
遲:緩慢。卿:您。將:或者。再三:兩次三次。惟:只。了然:完全。了,完全。漕?:趟水的聲音。聽:聽從。徑:一直。去:離開。
2分析第2段。
——第2段寫得有波折,有變化,曲折生動。通過人物對話、動作的描寫,突出人物形象。宋定伯和鬼一同上路后,在這一段的開頭描寫了當鬼提出了“步行太遲,可并遞相擔”時,宋定伯的“大善”一句回答再次表現了其大膽、敢于面對面和鬼直接接觸的無畏精神。同行的路上,鬼對宋定伯產生懷疑,定伯毫不驚慌,沉著應付,打消鬼的疑慮,還抓住了鬼的“畏忌”之處,這是故事的發展。
3這一段里有兩處表現了鬼的*詐和多疑,各在什么地方?
——鬼背負定伯時,對定伯說:“卿太重,將非鬼也”;鬼聽到宋定伯涉水時的“漕?”聲時,又說:“何以有聲?”
4當鬼對宋定伯產生懷疑時,宋定伯是怎樣應付的?
——當鬼對宋定伯產生懷疑時,宋定伯面對危險,毫不驚慌,沉著應付。用“我新鬼,故身重耳”,“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巧妙地進行解釋,打消了鬼的疑慮。這表明了鬼的無知和愚蠢,鬼不是不可戰勝的。
5課文如何描寫宋定伯尋求制鬼的辦法的?
——首先,宋定伯是通過“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問鬼的“畏忌”,了解鬼最害怕的東西。其次,通過觀察掌握鬼的行為特點,“令鬼先渡,聽之”,對鬼進行觀察,做到心中有數,隨時應付可能發生的任何意外,為宋定伯渡河時發出的“港催”聲的解釋做好準備。宋定伯在尋求制服鬼的辦法時,并不盲目行事,而是運用正確的斗爭策略,深入了解敵情,掌握了鬼“惟不喜人唾”的薄弱地方,達到知己知彼,準備進一步和鬼斗爭。
(三)學習第3段。
1朗讀第3段,解釋詞語,譯出第3段
——著:附著,加在。執:持,捉住。咋咋:驚叫的聲音。
2分析第3段。
——宋定伯最終戰勝了鬼,并得“錢千五百”,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3宋定伯是怎樣制服鬼的?
——首先,宋定伯把制服鬼的地點選在宛市附近,因為這里人群集中,正義力量雄厚。在快到宛市時,定伯把握時機,“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迅速果斷地向鬼發起了進攻,使鬼措手不及。“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表現了鬼在正義力量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怯弱。直到宛市,定伯才把鬼放在地上,最后鬼“化為一羊,便賣之”。終于戰勝了鬼。
4宋定伯在制服了鬼以后,為什么要對鬼“唾之”?表明了什么?
——“恐其變化”表明了家定伯與鬼斗爭到底的精神和對待鬼魁疾惡如仇,決不姑息、縱容的態度。
五復述課文.小結宋定伯和鬼的形象。定伯為什么能捉鬼?
——他不怕鬼,膽大;其次他善于消除鬼的懷疑,隨機應變;最后他能巧妙探知鬼的弱點,利用鬼的弱點抓住鬼。
表現了宋寫伯的沉著、機智、勇敢。鬼:(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談)
六指導學生歸納全文中心思想。本文給你什么啟示?
——本文通過記敘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傳了鬼魁并不可怕,表明了人是可以戰勝邪惡的,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機智勇敢。
——妖魔鬼怪并不可怕,只要有勇氣和智慧,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能戰勝邪惡,取得勝利。它寄寓著人能戰勝邪惡的思想,啟示我們要敢于破除迷信,戰勝形形色色的“鬼”(包括遇到的各種困難)。
七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通觀全篇,故事曲折離奇而又張弛有致,讀之引人入勝。語言簡潔生動,通過對人物語言和行動的描寫,塑造了性格鮮明的形象。
七發揮你的想象力,故事發展下去會是怎樣?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是”字,文言文作“此”字解,但在本文中,有的地方同于現代漢語的“是”。請從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來(不要“于是”)。
九板書
宋定伯捉鬼
夜行逢鬼 定伯裝鬼
途中背鬼 過河騙鬼→→→→→人能戰勝邪惡
宛市捉鬼 吐唾賣鬼
宋寫伯沉著、機智、勇敢
.難句譯注。
(1)數里,鬼言:“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何如?”
共遞:交替。相:互相。擔:背。何如:怎么樣。譯:走了幾里路,鬼說:“步行太慢,兩人交替背著(走),怎么樣?”(按:兩人交替背著走,比各自步行快,這是不可思議的。)
(2)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
令:讓,叫。之:指渡河的水聲。譯:路上遇到一條河,宋定伯讓鬼先(涉水)過河,聽(鬼渡河的)聲音,完全沒有聲響。
(3)徑至宛市中下著地,化為一羊,便賣之。
下:放下來。著:zhuó,接觸。化:變。之:它,代鬼變成的羊。譯:(宋定伯)徑直來到宛市上(才)放鬼下地,(鬼)變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賣了它。
鬼復言:“何以有聲?”
復:又。何以:以何,為什么。譯:鬼又說:“為什么(你過河)有聲音?”
(4)定伯曰:“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故:原因。耳:句本語氣詞,可譯為“罷了”。怪:認為……奇怪。也:句本語氣詞。譯:宋定伯說:“(我)才死(不久),不熟悉渡河的原因罷了,不要覺得我奇怪呀。”
3.本文是什么體裁?
分析:文言志怪小說。志怪小說起于魏晉,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其中也保留了不少優秀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雖然作者常常是要通過這類作品闡明“神道之不誣”,但其中的不少優秀作品,也借助了神怪題材曲折地表達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清人楊光儀有句云:“事有難言聊志怪,人非吾與更搜神。”
4.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分析:本文共三個自然段,分別構成了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第1自然段:寫宋定伯夜行通鬼,與鬼同行,展開了故事的開端。這一開端看似乎乎,但細細體味,卻寫得有情有境、人物性格十分鮮明。開篇第一句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環境:“夜行”。年輕的來定伯是在漆黑的夜里意外地遇到了鬼的,因偶遇互不相知,自然“問之”,而對方答道:“我是鬼”,接下去宋定伯的言行表現了他大膽沉著、隨機應變的性格特征。當得知遇到了鬼,宋定伯不慌也不逃,而是隨機應對,先是“班之”說“我亦鬼”,使鬼以為遇到了同類,以穩住對方,接著還與之同行。
第2自然段:是故事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寫人鬼斗智。走了幾里路,鬼提出“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兩個人交替的背著走,就比兩人共同步行走得快嗎?顯然不是。鬼為什么提出這個建議?是因為鬼有疑心,要試一試宋定伯是否真是鬼,所以“先擔定伯”。面對“鬼計”,宋定伯不慌不亂,一句“大善”,顯出宋定伯的沉著大膽。鬼輕人重,一“擔”,鬼就更加疑心,于是問:“卿太重,將非鬼也?”鬼的這一問使情節陡然緊張,宋定伯的人身似乎馬上就被揭露出來。而此時宋定伯卻說:“我新鬼,故身重耳。”這話說得平和自然,解釋得合情合理,不由得鬼不信,緊張的情節也為之松弛。宋定伯的這一回答,進一步表現了他大膽沉著、隨機應變的性格。鬼要試人,人也要探鬼。聰明的宋定伯與鬼同行,也想要探出鬼的弱點、為捉鬼做準備。于是宋定伯以請教的口吻問:“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這一問,不僅說明宋定伯大膽沉著,而且很有心計。與鬼同行,不僅要隨機應變,與之周旋,還要設法戰勝它。至此,表面看,情節似乎平穩發展,但實際上人鬼斗智卻一步緊似一步。“道遇水”,宋定伯因為早有準備,所以“令鬼先渡”,而且“聽之”,以查鬼情。鬼渡“了然無聲音”,而“定伯自渡,??作聲”。這聲音再度激起鬼的疑心,“鬼復言:‘何以有聲?’”語氣嚴厲,充滿了警覺。情節也再度緊張:宋定伯已有準備,所以不慌不忙,沉著應對。“勿怪吾也”,語氣謙和
又略含歉意,起到了麻痹鬼的作用。這段人鬼斗智寫得情節曲折,張弛有致,引人入勝。
第3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捉鬼、賣鬼。捉鬼,寫得有形有聲:人捉鬼,“擔鬼著肩上,急執之”;鬼欲逃,則“大呼,聲咋咋然”。場面緊張激烈。賣鬼,又交代得細致完整。“恐其變化,唾之”,照應前文,安排得一絲不漏。
宋定伯捉鬼
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借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傳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出人民機智勇敢的主題思想。
2.積累并擴大理解一些文言詞,培養翻譯文言文的表達能力。
二、難點、重點分析
1.宋定伯為什么能捉鬼?
分析:他不怕鬼,膽大;其次他善于消除鬼的懷疑,隨機應變;最后他能巧妙探知鬼的弱點,利用鬼的弱點抓住鬼。
2.這個故事有什么積極意義?
分析:它寄寓著人能戰勝邪惡的思想,啟示我們要敢于破除迷信,戰勝形形色色的“鬼”(包括遇到的各種困難)。
3.本文是什么體裁?
分析:文言志怪小說。志怪小說起于魏晉,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其中也保留了不少優秀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雖然作者常常是要通過這類作品闡明“神道之不誣”,但其中的不少優秀作品,也借助了神怪題材曲折地表達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清人楊光儀有句云:“事有難言聊志怪,人非吾與更搜神。”
4.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分析:本文共三個自然段,分別構成了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第1自然段:寫宋定伯夜行通鬼,與鬼同行,展開了故事的開端。這一開端看似乎乎,但細細體味,卻寫得有情有境、人物性格十分鮮明。開篇第一句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環境:“夜行”。年輕的來定伯是在漆黑的夜里意外地遇到了鬼的,因偶遇互不相知,自然“問之”,而對方答道:“我是鬼”,接下去宋定伯的言行表現了他大膽沉著、隨機應變的性格特征。當得知遇到了鬼,宋定伯不慌也不逃,而是隨機應對,先是“班之”說“我亦鬼”,使鬼以為遇到了同類,以穩住對方,接著還與之同行。
第2自然段:是故事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寫人鬼斗智。走了幾里路,鬼提出“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兩個人交替的背著走,就比兩人共同步行走得快嗎?顯然不是。鬼為什么提出這個建議?是因為鬼有疑心,要試一試宋定伯是否真是鬼,所以“先擔定伯”。面對“鬼計”,宋定伯不慌不亂,一句“大善”,顯出宋定伯的沉著大膽。鬼輕人重,一“擔”,鬼就更加疑心,于是問:“卿太重,將非鬼也?”鬼的這一問使情節陡然緊張,宋定伯的人身似乎馬上就被揭露出來。而此時宋定伯卻說:“我新鬼,故身重耳。”這話說得平和自然,解釋得合情合理,不由得鬼不信,緊張的情節也為之松弛。宋定伯的這一回答,進一步表現了他大膽沉著、隨機應變的性格。鬼要試人,人也要探鬼。聰明的宋定伯與鬼同行,也想要探出鬼的弱點、為捉鬼做準備。于是宋定伯以請教的口吻問:“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這一問,不僅說明宋定伯大膽沉著,而且很有心計。與鬼同行,不僅要隨機應變,與之周旋,還要設法戰勝它。至此,表面看,情節似乎平穩發展,但實際上人鬼斗智卻一步緊似一步。“道遇水”,宋定伯因為早有準備,所以“令鬼先渡”,而且“聽之”,以查鬼情。鬼渡“了然無聲音”,而“定伯自渡,??作聲”。這聲音再度激起鬼的疑心,“鬼復言:‘何以有聲?’”語氣嚴厲,充滿了警覺。情節也再度緊張:宋定伯已有準備,所以不慌不忙,沉著應對。“勿怪吾也”,語氣謙和
又略含歉意,起到了麻痹鬼的作用。這段人鬼斗智寫得情節曲折,張弛有致,引人入勝。
第3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捉鬼、賣鬼。捉鬼,寫得有形有聲:人捉鬼,“擔鬼著肩上,急執之”;鬼欲逃,則“大呼,聲咋咋然”。場面緊張激烈。賣鬼,又交代得細致完整。“恐其變化,唾之”,照應前文,安排得一絲不漏。
5.本文的主題是什么?
分析:本文寫宋定伯遇鬼,與鬼斗智,最后捉鬼賣鬼,寄寓著人能戰勝邪惡的思想。
6.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分析:通觀全篇,故事曲折離奇而又張弛有致,讀之引人入勝。語言簡潔生動,通過對人物語言和行動的描寫,塑造了性格鮮明的形象。
7.難句譯注。
(1)數里,鬼言:“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何如?”
共遞:交替。相:互相。擔:背。何如:怎么樣。譯:走了幾里路,鬼說:“步行太慢,兩人交替背著(走),怎么樣?”(按:兩人交替背著走,比各自步行快,這是不可思議的。)
(2)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
令:讓,叫。之:指渡河的水聲。譯:路上遇到一條河,宋定伯讓鬼先(涉水)過河,聽(鬼渡河的)聲音,完全沒有聲響。
(3)鬼復言:“何以有聲?”
復:又。何以:以何,為什么。譯:鬼又說:“為什么(你過河)有聲音?”
(4)定伯曰:“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故:原因。耳:句本語氣詞,可譯為“罷了”。怪:認為……奇怪。也:句本語氣詞。譯:宋定伯說:“(我)才死(不久),不熟悉渡河的原因罷了,不要覺得我奇怪呀。”
(5)徑至宛市中下著地,化為一羊,便賣之。
下:放下來。著:zhuó,接觸。化:變。之:它,代鬼變成的羊。譯:(宋定伯)徑直來到宛市上(才)放鬼下地,(鬼)變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賣了它。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
本文作者于寶,字令升。東晉蔡(今河南新蔡縣)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勤學博覽,并好陰陽術數。元帝時,以佐著作郎領修國史,著《晉紀》,今已佚。又編集神怪靈異故事為《搜神記》,今已佚。現存本為后人輯錄。本文便選自《搜神記》。
魏晉南北朝是大量產生志怪小說的一個歷史時期。當時戰亂頻仍,社會動蕩不安。一方面勞動人民渴求擺脫貧困、饑餓和死亡,把尋求安寧、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現實的空中樓閣。在極端困迫的生活里,廣大人民把強烈的反抗意志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通過大膽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現出來。
另一方面,剝削階級的統治地位搖搖欲墜,腐朽的土族階層不敢正視現實,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受,多信仙道數術之事,尋求精神麻醉。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和鞏固其社會地位,也編造了大量的鬼故事,宣傳鬼的魔力以恐嚇勞動人民。與此同時,在民間相應的產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鼓舞人們通過自己的智慧和機敏,勇敢地和鬼魁進行斗爭。本文就是這樣一篇描寫南陽宋定伯如何機智勇敢地戰勝鬼魅的故事。
(二)解題。“宋定伯捉鬼”,標題醒目,概括了全文內容。通過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教育人們在邪惡勢力面前,不要退縮,要勇敢機智地和它們進行斗爭,最終一定能取得勝利。
(三)檢查預習。
(l)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誑(kuáng) 宛(wǎn)卿(qīng ) 漕?(cáo) 唾(tuó) 咋(zhā)
(2)指定幾位學生朗讀,要求學牛讀準率有,封師給予糾正。
(四)引導學生口譯、分析課文。
1.指定學生朗讀第1段。
2.引導學生解釋第1段重點詞語:
誑:欺騙。欲:想。遂:于是,就。
3.讓學生譯出此段,教師補充糾正。
4.引導學生分析第1段。文章的第1段寫南陽宋定伯夜行遇鬼,敢于誑鬼,并與鬼同行。這是故事的開端。
提問:當來定伯遇到鬼后,是采取什么態度對付鬼的?
宋定伯遇到鬼后,他不逃避,不慌張。敢于正視現實,設法和鬼進行斗爭。特別是當鬼問他“汝復誰?”定伯敢于用“我亦鬼”誑之。充分表現了宋定伯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當得知鬼要和自己去同一地方時,也不懼怕、逃避,而是與鬼同行。這表明了宋定伯和鬼進行斗爭的決心已定,而且通過“遂行”一句描寫,表明已付諸行動。
5.讓學生朗讀第1段,加深理解。
(五)指導學習第2段:第2段寫得有波折,有變化,曲折生動。通過人物對話、動作的描寫,突出人物形象。宋定伯和鬼一同上路后,在這一段的開頭描寫了當鬼提出了“步行太遲,可并遞相擔”時,宋定伯的“大善”一句回答再次表現了其大膽、敢于面對面和鬼直接接觸的無畏精神。
1.指定學生朗讀課文第2段。
2.引導學生解釋第2段中的重點詞語:
遲:緩慢。卿:您。將:或者。再三:兩次三次。惟:只。了然:完全。了,完全。漕?:趟水的聲音。聽:聽從。徑:一直。去:離開。
3.指定學生翻譯第2段,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4.引導學生分析第2段。
同行的路上,鬼對宋定伯產生懷疑,定伯毫不驚慌,沉著應付,打消鬼的疑慮,還抓住了鬼的“畏忌”之處,這是故事的發展。
提問:這一段里有兩處表現了鬼的*詐和多疑,各在什么地方?
鬼背負定伯時,對定伯說:“卿太重,將非鬼也”;鬼聽到宋定伯涉水時的“漕?”聲時,又說:“何以有聲?”
提問:當鬼對宋定伯產生懷疑時,宋定伯是怎樣應付的?
當鬼對宋定伯產生懷疑時,宋定伯面對危險,毫不驚慌,沉著應付。用“我新鬼,故身重耳”,“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巧妙地進行解釋,打消了鬼的疑慮。這表明了鬼的無知和愚蠢,鬼不是不可戰勝的。
提問:課文如何描寫宋定伯尋求制鬼的辦法的?
首先,宋定伯是通過“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問鬼的“畏忌”,了解鬼最害怕的東西。其次,通過觀察掌握鬼的行為特點,“令鬼先渡,聽之”,對鬼進行觀察,做到心中有數,隨時應付可能發生的任何意外,為宋定伯渡河時發出的“港催”聲的解釋做好準備。
宋定伯在尋求制服鬼的辦法時,并不盲目行事,而是運用正確的斗爭策略,深入了解敵情,掌握了鬼“惟不喜人唾”的薄弱地方,達到知己知彼,準備進一步和鬼斗爭。
(六)指導學生學習第3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3段。
2.引導學生解釋第3段中的詞語:
著:附著,加在。執:持,捉住。咋咋:驚叫的聲音。
3.指定學生譯出第3段,教師給予糾正、補充。
4,引導學生分析第3段。
宋定伯最終戰勝了鬼,并得“錢千五百”,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提問:宋定伯是怎樣制服鬼的?
首先,宋定伯把制服鬼的地點選在宛市附近,因為這里人群集中,正義力量雄厚。在快到宛市時,定伯把握時機,“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迅速果斷地向鬼發起了進攻,使鬼措手不及。“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表現了鬼在正義力量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怯弱。直到宛市,定伯才把鬼放在地上,最后鬼“化為一羊,便賣之”。終于戰勝了鬼。
提問:宋定伯在制服了鬼以后,為什么要對鬼“唾之”?表明了什么?
“恐其變化”表明了家定伯與鬼斗爭到底的精神和對待鬼魁疾惡如仇,決不姑息、縱容的態度。
(七)指導學生歸納全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記敘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傳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機智勇敢。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是”字,文言文作“此”字解,但在本文中,有的地方同于現代漢語的“是”。請從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來(不要“于是”)。
【小資料】
一、 點內容圖示。
(1) 鬼: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何如?
宋:大善。(使鬼精神麻痹)
(2) 鬼:卿太重,將非鬼也?
宋:我新鬼,故身重耳。(機智消除懷疑)
(3) 宋: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
鬼:惟不喜人唾。(掌握制鬼之術)
(4) 鬼:何以有聲?
宋: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我也。(再次消除鬼疑)
二、作者簡介。
干寶(生卒年不詳),字令升,東晉蔡(現在河南省新蔡縣)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曾任著作郎、散騎常侍等官。學問淵博,著述很多,有《晉紀》二十卷,時稱“良史”,可惜沒有傳下來。
《搜神記》是千寶撰寫的一部志怪小說集。原書二十卷,早已散佚。今本系后人從《法苑珠林》、《太平御覽》等書輯錄而成。書中大部分故事帶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魯迅的有關論述。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這段話揭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任小說大量涌現的社會原因。當道教、佛教大量編造鬼故事,宣傳鬼的魔力以恐嚇人民的時候,在民間卻針鋒相對地產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
四、譯文。
南陽的宋定伯,年輕的時候,夜里走路遇見鬼。問鬼,鬼說:“我是鬼。”鬼問道:“你又是誰?”定伯騙他,說:“我也是鬼。”鬼問道:“想到什么地方去?”回答說:“想到宛縣的市上。”鬼說:“我也想到宛市。”便上路。
走了幾里路,鬼說:“步行太緩慢,兩人交替的背著,怎么樣?”定伯說:“很好。”鬼使先背定伯走了幾里地。鬼說:“您太重,也許不是鬼吧?”定伯說:“我是新鬼,所以身體重。”定伯于是又背鬼,鬼幾乎沒有重量。這樣兩次三次輪著背。定伯說:“我是新鬼,不知道鬼怕什么。”鬼回答說:“只是不喜歡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路上遇到河水,定伯讓鬼先渡過去,聽聽,完全沒有聲音。定伯自己渡過去,水嘩啦啦響。鬼又說:“為什么有聲?”定伯說:“我是新死的,不熟悉渡水的緣故,切莫奇怪。”
快要走到宛市,定伯便把鬼扛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叫,聲音嘴啃的,要求放開讓他下來,定伯不聽他的。一直到宛市上才放他下地,鬼變成了一只羊。便把他賣掉,恐怕鬼有變化,吐他唾沫。得到一千五百錢,于是離開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