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能用打的
我們的祖先再教育孩子的時候所采取的方法是不大不成材,就連三字經有相關的記載,就是嚴師出高徒嗎,孩子之所以能成才就是打出來得,這樣的觀點貌似在現在這個教育模式下能否行得通呢。
一說到打孩子,很多家長都會說:“我們小的時候經常挨打,也沒見有什么問題。怎么現在的孩子就不能打呢?”這是因為時代的不同而導致的結果,在工業時代,大家關注的是物質方面,而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大家更多關注的則是人們的內心需求。
“不打不成材”、“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都是那個時代的理念。那個時代是什么時代?是前工業化時代。那是一個物質匱乏的時代,買東西都得憑票證。那時的社會取向是以創造更多的消費品。所以工業時代的邏輯也可以叫作制造業的邏輯。而物質決定意識,教育又屬于意識形態里的東西,我們的教育也呈現了制造業的痕跡,它對待人就像對待物品一樣,并不注重人的個性。
在如今的信息文明時代,我們的教育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注重的是人的潛能的提升和人的需求的全面滿足。不是有句話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嗎?這個時代尊重人的個性,注重個人感受。我們不能再像以前對物打交道那樣跟人打交道了。它要用人本身的規律和人打交道。而人本身的規律,就是他要發展與眾不同的個性與天賦。注重個人感受,內心的需求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時候家長再打孩子,孩子就受到了極大的傷害,所以不能打。
周梅認為:“打孩子反映了家長的暴怒情緒與教育的無知。本來是想教育孩子,卻不知道這種教育方式是失敗的,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這是因為,一、打孩子容易讓孩子產生心理適應現象。如果家長動不動就打孩子,孩子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適應現象,說白了就是打皮了。二、容易讓孩子關注家長的暴怒情緒,從而忽視對自己錯誤行為的認識。打孩子的家長很少會對孩子細細講孩子錯在哪兒,會造成什么后果。三、打孩子容易給孩子帶來傷害。
適度的懲罰可以使孩子把自己受罰的行為與挨打的后果聯系起來。從而讓孩子學到良好的行為習慣,克服不好的行為習慣。幼兒教育
一位家長在來信中向我們咨詢:我的孩子3歲,是應該適當地打還是一點都不應該打,是有些事可以體罰還是所有的事都不可以體罰?
對于家長的疑問,周梅說:“經常有家長向我抱怨,你看現在的孩子吧,氣得大人要命,打還打不得。我覺得不能用簡單的打與不打來討論教育孩子的問題,而是怎樣適度地運用懲罰,這里的懲罰是有教育的元素在里面,是教育的一種方式。”
我們總說,對孩子要提倡鼓勵和表揚,這是正面教育。但光表揚怎么行呢?這樣孩子豈不會是非不分?家長偶爾使用適度的懲罰來教育孩子是可以的,但是要看孩子的年齡,4歲到6歲或者是小學低年級段的孩子可以,10歲以上家長就應該慎重了。親子教育
懲罰孩子要注意三點
一、不可輕易懲罰孩子,可偶爾為之。但一定要把道理跟孩子講清,為什么要懲罰。
二、懲罰作為一種管教孩子的方式,只有應用恰當,才能收到應用的效果。
三、善于懲罰與善于表揚在家庭教育中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