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攀比給孩子們帶來的危害及其教育的方法
孩子內心不夠強大,往往不自信,容易因小事而自卑,希望在攀比中獲得自信,因而常常提出物質要求。另外,孩子長期由老人照顧,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只局限于買玩具、衣服、學習用品或給零花錢等物質方面,也容易造成孩子用物質追求暫時滿足心理需要,達到某種補償,攀比心和虛榮心會因此逐漸膨脹起來。
攀比會導致嚴重后果
中小學生對物質攀比心理如果滋生下去,會助長其虛榮心,使自我價值物質化,給家庭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虛榮心的膨脹會導致青少年以自我為中心,甚至撒謊,使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盲目攀比中一直處于劣勢的同學,會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產生巨大心理壓力,他們在無法“勝出”的情況下,選擇回避,游離于群體之外,產生挫敗感、形成焦慮和自卑心理。
盲目地跟風攀比,會讓孩子變得沒有主見,跟在別人的身后跑,到頭來只能迷失自己。如果孩子的物質攀比習慣長時間得不到糾正,就會導致更嚴重的后果:離家出走、早戀、沉迷網絡,也有可能不擇手段,不顧法律道德的約束,甚至引發犯罪。
攀比也會使孩子過于計較得失。每個人都不會擁有所有想要得到的東西,也不會擁有別人所擁有的全部東西,盲目的攀比讓他們看不到自己所擁有的,只去關注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這樣的結果就是一味地去追,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于是煩惱便也隨著欲望的增多而層出不窮,幸福感蕩然無存。
引導孩子比什么
孩子有攀比心理,說明孩子的內心有競爭意識,想達到與別人同樣的水平或超越別人。父母要抓住孩子的這種心理,改變孩子比吃穿、比消費的思想,引導孩子在學習、才能、毅力等方面進行攀比。
親子教育,父母可以“借題發揮”,轉移其“興奮點”,比如選擇新的比較內容:誰的零花錢花得更有意義、誰穿的衣服更美觀大方又舒服、誰的學習用品更有利于學習、誰的生日過得簡樸又與眾不同;也可以把攀比變成動力,鼓勵孩子憑自己的實力與同學比誰在學習上更努力、善于創新、進步的幅度大,誰勤于思考回答問題最積極;在人際關系上,比誰的朋友多,誰與同學的關系好;在勞動方面,比誰為集體做的事情多、誰更樂于幫助同學……從而讓孩子理解作為學生的主要任務與追求,把攀比的內容從“物質層面”轉向“精神層面”,使之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建立起正確的價值判斷,從源頭上杜絕物質“攀比風”。
對于盲目攀比和虛榮心過強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帶他去一趟貧困地區,看一看那里的同齡人是如何生活學習的,讓他親身體驗一下生活的另一面,在另一種比較中學會知足,在學習、品德、做人方面努力進取。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小孩子們的攀比之心,常常是讓父母們所頭疼的問題,共實只要父母們能夠正確的引導,就可幫助孩子擺正方向,使其名確自己正當的人生觀,此外更加重要的就是家長們應該為孩子們做一個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