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財政部《關于調整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科目及相關問題的通知》精神,《經濟法》是全國會計專業中級會計技術資格考試調整后三門考試中的一門課程,與《中級會計實務》相比,教材難度并不大。但從近幾年的試題來看,簡單記憶型的題目越來越少了,深入理解型的題目越來越多了,所謂最“簡單”的《經濟法》,卻通過率是最低的。如何順利通過《經濟法》考試,也成為廣大考生越來越關注的問題。首先,考生應熟悉《經濟法》教材的基本結構和命題規律;其次,要全面深入掌握教材的基本內容和重點內容,做到知識融會貫通;最后,在考試時保持良好的心態,使考試成績達到理想水平。
一、教材基本框架與變化情況
(一) 教材基本框架
2004年全國會計專業中級會計技術資格《經濟法》考試用書,繼續沿用2003年度的考試用書,在2002年度考試用書的基礎上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和勘誤,變化不大,其內容共10章,包括經濟法和稅法兩個部分,總括如下:
第一部分:經濟法
經濟法部分包括七個章節,除第一章總論外,各章相對獨立、自成體系。其中《公司法》、《合同法》、是每年考試的重點。從最近3年的命題情況來看,經濟法部分的分值平均在65分左右,除2003年外,案例分析題均出自《公司法》、《合同法》兩章。
第二部分:稅法
稅法部分包括五個章節,除第八章稅收法律制度基礎外,各章相對獨立、自成體系。其中增值稅、所得稅的計算是每年計算分析題必考的內容。從最近3年的命題情況來看,稅法部分的分值在35分左右。要注意:在2003年,關于所得稅的計算出到了案例分析題是一種趨勢。
從2001年至2004年考試試題來看,我們可以將教材中的章節分為四個層次,即很重要、重要、一般和不重要。
第一層次(很重要)包括: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九章,分值約占50~60%。
第二層次(重要)包括:第二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分值約占20~30%左右。
第三層次(一般)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十二章,分值約占15~20%左右。
第四層次(不重要)包括:第一章、第八章,分值約占5%左右。
(二)2004年教材和大綱變化情況概述
2004年教材和大綱與2003年相比,沒有變化。
二、歷年考試命題規律與分析
(一)歷年考試規律總結
從2001年至2004年《經濟法》的試題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題型多、題量大、覆蓋面廣
《經濟法》的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要在這個時間內完成51個題目(45個客觀題、6個主觀題),不僅需要考生正確理解試題的要求,準確回答問題,而且要求考生的熟練程度。因此,《經濟法》考試對考生的要求不僅在于準確掌握,更在于熟練掌握、靈活運用。這就要求考生在復習過程中,除了加強對教材中法律條文的準確理解,還必須做一定數量的練習題。通過練習,不僅能加深對法律條文的理解,而且會提高對法律條文的熟練運用,以提高自己的考試適應能力。同時,在考試前兩周,考生至少應在規定時間內(150分鐘)獨立完成2套以上的模擬試題,通過這次“模擬考試”,判斷自己完成每個類型的題目大致需要的時間,在最后的考試中才能合理分配好自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