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朗誦技巧
不行?(你不要命了!竟然說不行。)―――輕視的語氣。
不行!(不好意思‚其實我可以呀!)―――期望的語氣。
當我們說「語氣不對」的時候,應該包含以下三種意義:
1.用詞不當,句法欠妥;2.態度不對,感情失真;3.聲音不合,氣息失調。
從以上解說可知,討論語氣可從內在的思想感情和外在的聲音形式兩個條件來分別說明。就內在的思想感情來說,朗誦時我們務求感情的真摯感人,而這整體的聲情表現是否恰當,端賴語氣中所呈現出的色彩而定。透過語氣的色彩可以顯露出愛、憎、悲、喜、懼、欲、急、冷、怒、疑等等的情感,也就表達出了詩中的情感。就外在的聲音形式方式ㄑ來說,首先要了解語氣與語勢的關系。「語勢」就是指有聲語言中語句的發展或行進的趨向和態勢。其實研究語氣、語調、語勢,是不能孤立地只研究語句的聲音形式,而是要從朗誦的主體-詩作的篇、段、句、字,根據詩意,從發展趨勢及行進態勢來分析、來把握,不要一味地追求現成的公式,這樣反而會造成呆板無變化的語氣呈現。
1、 節奏:
所謂節奏,乃是相等的即同長的時隔為再現即回復的加強所刻劃,所記出。所謂「同長的時隔再現」就是一般人說的「拍子」。就樂理來說,在一個小節內的音符,每隔一定時間出現一個相等時值的重音,而各重音的強弱也相同,就叫做「拍子」。拍子不斷地回環往復,也就造成了「節奏」。可以說拍子是節奏的基本,節奏以小節為單位。所以,節奏就是整首樂曲的整體骨干。而強聲,就是拍子與節奏的基干。將以上的樂理運用到朗誦上,對朗誦而言,節奏也就是整首詩的骨干,利用不斷地回環往復,支配著所有的聲音元素,掌握氣氛的轉換或營造,展現詩中的基調。其中,重音是節奏變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朗誦時,朗誦者會對于詩句稍作「停連」的分析,其實也就是做了分別「音節」的工作。音節里的節奏該如何呈現呢?譬如:
1│他喜歡唱歌│ 2│他喜歡│唱歌│ 3│他-│喜歡│唱歌│
4│他喜│歡唱歌│ 5│他│喜│歡│唱│歌│
這幾種劃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同樣字數的句子,甚或是同一個句子,因為語言目的、語言環境、具體思想感情的不同,語氣和節奏所要球的速度也就不同。
因此,節奏的變化就在這小節當中的字距與句距松緊度的運用情形。當然,重音更是節奏最重要的一環。傳統的朗誦方式令人覺得惡心造作,原因就在于音節上的劃分總是固定的二字或三字一組,完全不考慮詩意是否貫串,甚至末字一定強調尾音的拉高拉長。這樣單板的節奏呈現,難怪不吸引人也不動聽了。
節奏與速度之間的關系也十分密切。速度也是字距與句距的長短運用。若以一小音節為例,若小節中朗誦較少的字,速度就是慢;若朗誦較多的字,速度就是快。譬如:
1│他喜歡唱歌│ 2│他喜歡│唱歌│
同樣是「他喜歡」不過1的「他喜歡」朗誦出來的速度就比2的「他喜歡」還要快。2的「他喜歡」朗誦出來的速度較慢。所以,速度也是相對的關系,不是絕對的關系。因此,朗誦時,速度要產生變化,一定要把握住「欲快先慢、欲慢先快」的原則。
以上這四類語音的呈現方式并不能單獨作戰,缺一不可。
停連,解決詞、詞組、句子、段落、層次之間的疏密關系,使語意完整清晰,感情隱現得體。但是,只有語氣準確,貼切,停連的位置和時間才會有生命的活力;而停連的錯誤也會造成語氣的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