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園導游詞(精選3篇)
包公園導游詞 篇1
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合肥著名景點——包公園,現在就請大家一起隨我去看看吧!
在參觀包公園之前,我首先為各位簡單的介紹一下包公。包公,名拯字希仁,北宋廬州府人,是真宗仁宗的兩朝名臣。公元999年,包拯出生于合肥小包村,28歲時考取進士,但是包拯卻一度放棄了做官的機會。他認為:一個人在世如果對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敬孝,那出仕為官,又談何對朝廷盡忠呢?于是包拯遵循著“父母在,子不遠游”的古訓,在家盡孝十年,直至38歲才出任天長知縣,后官至宋樞密副使。由于包拯為人以孝字當先,為官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所以包拯去世后,宋仁宗賜予他“孝肅”這個謚號,后人尊稱其為包公——包青天。
現在我們便已經來到了包公文化園的第一站——包公祠了。大家眼前所見到的這座包公祠是合肥的另外一位名人李鴻章與1882年時出資重新修建的;所以在老合肥的口中又有著“包家祠堂,李家修”的說法。走進包公祠,我們首先看到在正堂大門上書有“忠賢將相,道德名家”八個大字,這八個大字也是對包公一生的真實寫照。進入正堂,空氣中飄逸著縷縷青煙,包公坐像便端坐其中,在“色正芒寒”四個大字的映存之下包公坐像更顯威嚴。在正堂中還有一副據說是和包公真人一比一的石浮雕像,從這幅雕像上我們不難看出,包公是一位身高大約一米六的文儒書生,而且相貌丑陋,長著一副鬼見了都怕的陰陽臉,但是包公那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形象早已深深地映入了百姓的心中,所以戲劇舞臺上包公都是身材魁梧,黑面長髯的形象。
大家再請這邊看:“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刊石,立于堂屋東壁,以詔后世。”這便是《包公家訓》,包公正是用開除家籍這樣嚴厲的方法來約束他的后人。在包公逝后,他的大兒子、二兒子、長孫都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清官,世人皆尊稱為“包公”。在包公祠中還建有包公蠟像館,展示了包公流傳于民間的斷案故事,如:鍘美案、打龍袍等。可是歷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什么樣的呢?請大家再隨我到包公歷史文化長廊去看看吧。在歷史文化長廊中我們展示了包公“端州擲硯”“廬州審舅”“出使契丹”等歷史事件。其中還有一首包公的親筆詩《書郡齋壁》: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這兩句話也正是包公一生的座右銘……
參觀了包公祠,再請大家隨我前往包孝肅公墓園去看一看吧。進入墓園,我們穿過闕門、神門、我們便走在了神道上,在神道兩側分列了望柱、石羊、石虎、石人,神道的盡頭就是包公神主所安放的享堂了。在享堂的正后方,有一座宋代方上式的墓冢,冢前有一碑,上刻“宋樞密副使包孝肅公拯之墓”,包公的遺骨便安放于此。包公不僅在中國被世人敬仰,稱為“為政者之師”;在東亞、東南亞的許多國家包公更被尊為神明;在韓國,有兩位中國名人備受推崇:一是孔子,二便是包公。
最后請大家隨我來到清風閣,這座仿宋式樓閣是合肥人民在1999年紀念包公誕辰1000周年時修建的,登上清風閣的頂層,合肥十景之一的“包河秀色”便盡收眼底了……
包公園導游詞 篇2
開封包公祠是專為紀念我國北宋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復重建的,是目前國內外規模最大、資料最全、影響最廣的專業紀念包公的場所。它坐落在七朝古都開封城內風景如畫的包公湖西畔,是國家旅游局開發建設的中原旅游區的重要景點、河南省十佳旅游景點之一。
包拯,世人尊稱為“包公”、“包青天”,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清官。它一生憂國憂民,剛正不阿,抑強扶弱,鐵面無私,為百姓伸張正義,贏得了古今中外、婦孺皆知的美名,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尊敬與愛戴。自金元以來,開封就建有包公祠,以紀念這位歷史先賢。
開封包公祠占地1公頃多,仿宋風格的古建筑群坐落其中,凝重典雅、氣勢恢宏,既有北方建筑風格的宏偉壯觀,又不乏江南園林的清心雅致。與位于包公東湖的“開封府”遙相輝映,形成了“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壯麗景觀。
包公祠內分主展區, 園容風景區 ,功能服務區 。主展區內有大門、 二門 、照壁 、碑亭、 二殿 、大殿 、東西配殿。以文物、 史料典籍 、銅像 、蠟像 、模型 、拓片 、碑刻、 畫像等形式全面 、詳細的介紹了包公的生平歷史,展示了包公的清政廉明。園容風景區內假山起伏,瀑布飛瀉,玉橋臥波,錦鯉戲水,石雕精美,四季滿目翠綠, 月月花香撲鼻 ,處處幽雅宜人。功能服務區內有停車場,商品部,餐廳,多媒體游客中心以及高標準星級旅游廁所等。齊全的配套服務設施為廣大海內外游客提供高質量全方位的旅游服務。
包公園導游詞 篇3
包公園前身是包河公園,位于合肥老一環南環外,河區蕪湖路。為紀念包公千年誕辰,在包河公園原有的基礎上重新規劃建設了包公文化園,簡稱“包公園”,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除包公祠、包公墓外,還新建了清天閣、包公紀念館、功德廣場、水面噴泉等。整個風景區莊嚴肅穆,環境優美;湖面波光漣漪,游艇蕩漾;兩岸垂柳婆娑,嘉木蔥蘢,是人們拜謁先賢、觀賞游覽的好去處。
包公園以“歷史包公-文物包公-文化包公”來組織游線,以最權威最詳實的歷史資料陳列、文物展示和戲劇表演向世人展現這位生于斯、長于斯、坐鎮開封府的宋代重臣包拯的清正廉潔、執法嚴明、鐵面無私、不畏權貴的人格魅力。全園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包公 “忠、孝、清、廉”的一生。
包公墓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所葬之地,占地三公頃,目前是國內一座比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1062年包公去世于河南開封,次年,其女婿文效將其靈柩運回合肥,歸葬故里。他一生為官多年,最高官至樞密副使,為北宋二品官,因此,墓園大小結構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整個墓園蒼松翠柏、肅穆幽靜。包公墓定位于“文物包公”,主墓為“覆斗型”方墓,在其正下方的墓室內安放有包拯墓志銘和金絲楠木棺,棺木內斂包拯遺骨。
這副棺具木料的來歷還有一段千古奇緣:包公原葬棺具即為金絲楠木,因年代久遠已經腐朽,為了符合歷史史實,我們依舊取材金絲楠木,但這種木料很難尋找,當時工作人員跑遍了很多山林,終于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的一個高山村里找到了。當年高山村的山林被一位老人承包,巧合的是這位老人也姓包,名為包浩源,是包公第35代孫。老人聽說是為包公找尋棺具用材,非常激動,親自帶著兒孫爬上山頭砍伐22棵金絲楠木執意無償捐贈給我們,做成了這副棺具。您可以說這是一種巧合,也可以說是一段千古奇緣,但這卻表明了包公清廉的品質是實實在在的,因為時隔近千年,重做包公棺具時,卻是由他的后代來提供木材,不用國家一分錢,的確再一次體現了包公的清廉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