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生活和工作狀況的調查報告
在訪談的時候,一位女大學生村官曾告訴筆者這樣一件事情:去年,她剛上任時,躊躇滿志,想踏踏實實地為村民做點實事,便主動請纓,讓書記村主任等領導把計劃生育工作交給她來做,主要負責宣傳計劃生育政策,通知督促適齡婦女按時“雙查”等簡單工作,考慮到自己口才不錯,又是女大學生容易與育齡婦女溝通等優勢,勝任這些工作應該是沒問題的,但是,書記和主任就是沒有答應她,不讓她參加計劃生育工作,當時她想不通,后來經人提醒,才明白其中的復雜關系。原來,計劃生育工作中有很多“貓膩”的,誰負責,誰就能得到不少好處,因為農村里超生的和想超生的農民很多,也愿意花錢,甚至村里有時候“明碼標價賣超生名額”,像這樣有油水的差事,村里怎么會輕易的讓一個“外人”負責呢?盡管,她可能會做得很好。經歷這件事后,她的工作積極性大大受挫,再也不敢輕易地主導要求做事了。
還有的大學生村官,看不慣基層領導與上級交往的方式和態度——“趨炎附勢”、“阿諛奉承”,大吃大喝。也看不慣基層領導“調整”統計數據,“吃扶貧款”等違規做法。雖然看不慣,但是也無可奈何。
筆者生長于農村,深知農村社會特別是官場中存在很多“潛規則”,這些“潛規則”有的是與農村社會中的人際交往特點,“禮尚往來”有關;有的是與蘊藏在事情背后的經濟利益有關;有的是與農村社會中的家族名譽威望有關等等,很是復雜。對于這些,初來乍到的大學生村官們適應不了也就不足為奇了。
4,大學生村官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也給他們的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專業知識結構不適合農村,組織協調能力欠缺、信心干勁不足等等也是導致支持偏少,難以工作的重要原因。除了先前所舉例子——趙場村大學生村官韓倩所學的是動物科學專業,比較對口以外,另外的幾位大學生所學專業都不對口,廣大村民思想還是比較保守,不相信專業不對口的大學生的工作能力會有有多強。甚至有不少村民認為大學生村官的某些想法做法太幼稚,不現實,學生氣太重。現實中,大學生村官,在上任伊始,大都躊躇滿志,信心百倍。但是,經過一段不順心的工作時期后,發現農村原來不是他們原先設想的那樣簡單,農民樸實的個性中也帶有特有的實在和“狡猾”;廣闊的農村并不像宣傳的那樣“農村天高地廣,大學生大有作為”,做成實事還是很難的;待遇落實也不盡如人意,加之未來去向不明朗,決心動搖了,信心不足了,有的甚至離開了,如原來鎮上共有十位大學生村官,一年不到,就走了兩個。就是留下的大學生也沒有多少干勁了。
對于這些問題,大學生村官表示,要加強自身的能力鍛煉,特別是處理人際關系能力,還要加強對農村基本情況的了解。同時,他們還普遍認為,政府和高校的政策宣傳不能簡單地以鼓動為主,要向有志于當村官的大學生提供更多的農村真實情況的信息。還有,政府或高校最好能提供專門針對大學生村官的培訓,以幫助大學生村官更好的適應農村工作。
5,大學生村官對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對將來的出路憂慮。
通過訪談,筆者得知,大學生村官對現在自己的角色定位模糊,感覺尷尬。首先,大學生村官不是公務員,沒有編制,擔心自己的工資待遇福利等不穩定。現在他們享受的工資待遇就與省里政策規定的標準有出入,少了500元,他們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其次,他們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村官,跟本地村民、村官和鎮里領導的關系不是很緊密,多數村民和本地干部對他們的到來反映一般,并不像媒體宣傳的那樣“受到熱烈歡迎”。在村里,他們總有種“天外來客”的感覺,很難跟村民打成一片;在鎮里,他們感覺是“編制外的人”,很難融入。筆者還了解到,其實,大部分村民和基層領導對與省里這項“大學生村官計劃”的熱情并不高,他們普遍認為,這項計劃只不過是政府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權宜之計,并不是真正的要讓農村的基層領導“大換血”,再說了,很多城市里的大學生幾乎不可能扎根農村,部分人甚至認為這項計劃和上個世紀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差不多,這陣風刮過就過去了,大部分大學生還是要“回城”的。所以,總體上村民和基層領導對于大學生村官還是不怎么信任,不是太支持大學生村官的工作,有一種“陪著大學生鬧著玩”的意思。再次,大學生村官的權力來源模糊,權力界限不清,很多事情不知道該不該自己管,而實際情況中,本地村官總是希望他們管的越少越好,特別是對于“要害事務”、“油水事務”,且他們經常被借調到鎮里做一些類似文秘的工作,占用了很多時間,也沒有酬勞,頂多是得個吃喝。這些,都讓他們感覺很尷尬,無所適從。
對于合同期滿之后的去向,大學生村官們也很憂慮。現在宏觀經濟形勢不好,工作難找,他們大多數想考公務員,本來以為當村官能給自己考公務員增加籌碼,而現實情況不是這樣,省里沒有明確表示大學生村官可以直接轉成公務員,在公務員錄取中也沒有多大的優惠。對于他們來說,當初想通過當大學生村官以達到“鍍金”的愿望落空了不少。他們其中的兩個人感覺當村官非常后悔,后悔當初不該輕信政策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