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書筆記
教師"七個一"工程——教學反思
20以內退位減法"用數學"
20以內退位減法中的"用數學"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會了20以內的退位減法以后學習的因此在教學20以內退位減法用數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春天來了小樹長出了新葉花兒也開了大自然里美極了!老師帶同學們到公園里游玩.瞧他們玩得可開心了!
問:你看到了什么 把你看到的跟你的同桌說一說.
在全班交流時學生說得非常全面.
師:在你觀察的同時發現信息沒有 在這里有沒有數學問題 會解答嗎 小組討論看哪個小組搜集的信息多發現的問題多解決的辦法好
小組匯報學生找到了好多信息和問題并說得頭頭是道例如在說玩踢球時學生說"小朋友告訴我們要有16人來踢球現在來了9人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是還要來幾人因為還要來的人看不見數不到所以就要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去算出來".學生說得真是太棒了!
從上學期開始我就注意培養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找信息提問題并解決問題因此本節課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知道:
1找信息.找什么樣的信息對解決問題有用.
2提問題.什么樣的問題是數學問題什么樣的問題是有意義的問題什么樣的問題是能解決的問題.
3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時需要什么樣的信息怎么解決根據是什么.
在本節課運用了"半扶半放——全放"的教學原則依照"整體——局部——整體"的觀察順序放手讓學生自己找自己提自己解決通過問題情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親身感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教師"七個一"工程——教學反思
《 100以內數的認識 》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2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本節課讓學生學會數100以內的數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能夠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我在設計這節數學課時著力體現以下一些新課標理念:
一.將數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我有意識地選擇了一些生活化素材為兒童提供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如數班級小組同學的人數數學具盒里圓形的個數例舉生活中100以內數的應用等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數學問題對數學知識產生親近感.
二.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德國教育家福祿倍爾說:"兒童有著強大的驅動力和創造力教師的任務就是管理和引導他們.把他們的驅動力和創造力用于值得從事的活動中."本課通過爭奪智慧星估測羊群數量小組合作數圓形挑自己喜愛的學具數數小組內自由地接力數數互相之間的猜數游戲找生活中100以內的數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研究的精神.尤其在匯報小組合作數百以內數的方法時就是一個小型的學生研究成果發布會.
三.及時給予評價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在本課學習的各環節中當學生完成某種探索知識的任務(數的方法) 或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某一問題(小組合作圓形舉生活實例)后教師滿腔熱情地給予肯定鼓勵并獎給智慧星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快樂.
教師"七個一"工程——教學反思
《認識時間》
"認識時間"是在一年級上學期認識了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由于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選取富有情趣的學習素材并借助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
一情境導入引出課題.
教學伊始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和課本的主題圖引入使學生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關系并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我先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鬧鐘讓學生觀察鐘面上有些什么通過學生的觀察匯報使學生對鐘面有些了解然后師再出示一個大的鐘面使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緊接著通過圖像的閃爍及聲響效果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后再通過動態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著通過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周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于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最后通過找朋友等活動來鞏固新知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的新理念.
二緊密結合生活激發學生興趣.
這節課的設計注意遵循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題材宜多樣化呈現方式也應豐富多彩.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地做到了這一點.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不僅增強了學習積極性而且進一步感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提高了探究實踐能力.充分調動了他們對數學的情感激發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受到他們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增加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使他們更加樂意學習數學.
教師"七個一"工程——教學設計
《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學設計及說明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40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感知100以內數的多少會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2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估計意識和合情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