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主題全體老師會發言稿
一、十多年的教科研給我帶來什么?
(一)、從被動參與者到主動研究者的蛻變。
我從1999年在女埠中心小學負責金華市規劃課題《施愛教育的實踐研究》開始接觸課題研究,到離開女埠中心小學一直負責或參課題研究的工作。一開始,我也是一個被動者,到后來真正喜歡上課題研究。這其中的變化可以用王國維的三境來形容:“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笔亲龅谝粋課題《施愛教育的實踐研究》階段。那時蘭溪市課題研究剛起步,充滿困惑。“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在進行《依托經典誦讀 創建書香校園》課題研究時的第二階段。在這個非常有意義的課題研究中,我做得辛苦也做得快樂。當下我自認為是第三階段,“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笔嗄甑目蒲薪洑v使我對它有了深入的思考。課題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在平常的教學中尋求教育的智慧,藝術地解決問題,實現“不是錘的擊打,是水的載歌載舞,使卵石日臻完美!钡慕逃硐搿
。ǘ、改變了工作方式。
課題研究使我養成了帶著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工作方式。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每年訂閱教育教學刊物,買書。(近幾年讀過的書課件出示)。來到這里之后,我感到最開心是學校的圖書館有很多我想看的書。每天的工作在變,不變的是工作的方式,還是學習、思考、實踐、反思,不斷地往前走。
。ㄈ⑽业氖斋@。
1在看課、教學設計方面,提高了的能力。因為看得多,到后來,聽課后能說上一點看法。聽課反思《榜樣教育多用“正比”,少用“反比”》發表在《教學與管理》(小學版)在XX年上半年的“語文教研組長素養大賽”中以評課和教研組工作經驗成績突出在共同體以第一名險勝。有3個教學設計在蘭溪市教研成果評比中獲獎(同時也是參加教學評比的教案)。
2提高論文撰寫的質量。在歷年來所寫的28篇獲獎論文中,與課題研究有關的論文在教研成果評比中獲得較好的獎次。
3在與課題研究有關的競賽中獲獎。在市“教育科研與發展”主題征文獲一等獎,被評為教育科研先進個人。
4多讀書,多動筆,提高表達能力。有11篇隨筆在《金華日報》、《蘭江導報》、《蘭溪教育學刊》刊登。
5收獲友誼。在工作中,學會交往,學會合作,與同事相識、相知,結下友誼。我覺得大家為了一個共同努力,為取得成績而欣喜的感覺是一筆精神財富。在領導和同事的鼓勵下,參加市地方課程優質課、語文教研組長素養大賽、骨干教師的評比等活動,
在第一次黨小組會上自我介紹時,我沒有提過這些,我想把過去都留在了女埠。在這里,我要向大家多學習!钡俏乙f沒有在女埠參加教科研,就沒有今天的我。在課題研究中,我得到了成長。不過,我愚笨,沒能長成大樹。在座更優秀的你們走入教育科研,一定會收獲更多。
二、教師小課題研究
(一)“教師小課題研究”的概念
“教師小課題研究”是以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為課題,運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師個人或不多的幾個人合作,在不長的時間內共同研究,取得結果,其研究結果直接被應用于參與研究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工作中去,并取得實效的教育科學研究。
。ǘ敖處熜≌n題研究”的特性。
案例1:如何調動起學生提問積極性
肖老師任教六年級語文,最近為班上的學生不愿發言而大傷腦筋,的確,那樣的課堂常常如入“無人之境”。經過一番思考,肖老師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課堂時間緊,發言機會少,導致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被挫傷。于是,肖老師根據《中國青年報》文章的啟示,嘗試“站起來就說”。他對本班學生做了一個征求意見調查,54%的支持率讓他頗感欣慰。然而真正實施起來,竟無一人主動站起來回答問題。在征求部分學生意見的基礎上,肖老師感到光憑“激勵”還不行,還得“強迫”,于是他又公布了一項新規定“每周每個學生語文課上主動發言不少于兩次;凡少于兩次的學生必須當眾唱歌,必要時還得‘請家長’……逐周累計發言次數,獎勵前三名。”此舉見效顯著,課堂氣氛隨即“活躍”。然而,肖老師很快發現:少數同學是前半周看熱鬧,后半周胡亂找幾個問題提提,答答,完全應付了事。針對這種情況,肖老師采取了“要點提問法”、“即時提問法”,對那些一堂課上一次都沒主動發言以及心不在焉的學生突然提問。伴隨著這樣的“軟硬兼施”,學生們的強迫感日漸消失,慢慢習慣了“站起來就說”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