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主題全體老師會發言稿
案例2:與克隆作業過過招
任教五年級語文的王老師,意外發現本班部分學生有長期抄襲作業的現象。她控制住了自己的惱怒,先是不動聲色地與個別學生接觸,了解具體情況。然后,她決定與“克隆作業過過招”。
王老師首先設置了專題作業評講課。評講課上她先表揚了所有語文作業全對的學生。然后讓這些學生當小老師,為大家作解題示范,幾個抄作業的學生自然就“掛黑板”了。盡管在座的學生多心知肚明,但王老師仍未解開真相,這讓“抄手”們十分愧疚。
接著,王老師又組織學生們自編自導中隊會“誠信為金”,大家通過講故事、演話劇、夸典型、表決心等形式,進一步激發和增強“誠實守信”的意識和信念。
更為重要的是,王老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做出針對性改進。首先,她在班上建了學習互助小組,引導學生們積極、正確地對學困生以學習援助;其次,她在平時的新授課上,特別留心學困生的表現,有針對地調整教學節奏;再次,她在作業批閱中增大了面批的分量,更加關注對學生的個別指導……孩子們漸漸感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誠摯關心,外在壓力轉化為內在動力,學習成績穩步提高……
分析:從以上兩個案例我們可以歸納出小課題研究的特性:
(1)“屬己”性:上例可以看出,小課題研究不是為了建構某種宏大的理論,也不是為了發現某種普遍規律,而是完全出自教師自身的需要,這種需要既包括圓滿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美好愿望,又包括教師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成長動機,在于提升解決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能夠將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與新課改的召喚水乳交融,這是教師應對“專業困境”所表現出來的積極姿態,因而具有鮮明地“屬己”性。
(2)真實性:上課時,學生不愿舉手發言怎么辦?學生抄襲作業怎么辦?作文評講課怎樣更有實效?等等。也許這些問題有些小家子氣,但它們恰恰又是眾多一線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遭遇的最為真實的難題,是影響著教師順利組織教學活動的現實問題。
(3)微觀性:小課題著眼于“小”,它切入點和開口都很小,關注的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問題的“某一點”,以及某個細節。并由此層層深入,不斷探究,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從而達到研究的深度,揭示問題的本質和內涵。
(4)即時性:一方面,小課題是生成于教師的教育實踐之中,根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之中,具有隨機性、偶發性、情景性,常常是不約而至。另一方面,小課題的研究周期顯得很靈活,兩周、幾個月、半年、一年或多年,時間周期不等。
從以上幾個案例我們還可以看出:課題的價值有賴于有效的反思。面對轉瞬即逝的問題,不僅要知曉正在發生什么,尋求何種可行的解決策略,更為重要的是要深入探究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源是什么。
良好的行動源于充分的思量和成熟的規劃。上例中王老師設計的作業評講課、“誠信為金”中隊課以及建立學習互助小組、進行作業面批等活動都是在調查之后,經過認真思考確定了預案之后實施的。
(三)“教師小課題研究”的具體步驟
第一,發現問題。
教師要有問題意識,這是進行研究的前提。
教師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如一個題目的講解,差生的轉化,某節內容的課堂教學結構設計、學生上課不專心、作業安排等等都可作為課題的來源。
在教育教學中出現失敗的時候,一定要多想想是什么問題造成的。
第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發現問題之后,就要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進行小課題研究就是要讓教師在充分借鑒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個尋找方法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是小課題研究最關鍵的一步。
借鑒別人經驗的方法很多,讀相關專業書籍,上網查找相關資料,或向老教師學習,然后通過分析與綜合,確定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用找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去解決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
第四,要把自己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總結出來。
第五,把總結出來的方法運用到教育教學。
這是第二次從理論到實踐。在這一過程中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能有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顯著改進。
整個過程可以用下圖表示
小課題研究圖示
(四)、小課題研究如何合理選擇研究課題
在選題上要注意:不是越時髦越好;越熱門越好;越大越好。時髦的、熱門的、大的越難把握。小課題研究的特點是熱中求冷,同中求異,小題大做。
(1)從教師自身教育教學的困境中尋找問題
(2)從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捕捉問題
教師做研究,重點要解決的就是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而這些有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往往是誕生于教學場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