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篇論文的格式
個人的研究成果,個人署名;集體的研究成果,集體署名(一般應署作者姓名,不宜只署課題組名稱)。
集體署名時,按對研究工作貢獻的大小排列名次。
2.3 署名的位置與格式
通常,學術性期刊中將署名置于題名下方,并采用如下格式:
作者姓名
(作者工作單位名稱及地址)
3 摘要
3.1 摘要的概念和作用
摘要是對“論文的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
對一篇完整的論文都要求撰寫隨文摘要。其作用有二:
1)讓讀者盡快了解論文的主要內容,以補充題名的不足。科技文獻數量大,讀者不可能一拿到文章就通讀。讀者是否需要通讀某篇論文,從題名上進行判斷后,主要的就是根據摘要來決定,所以,摘要擔負著吸引讀者和介紹文章主要內容的任務。
2)為科技情報人員和計算機檢索提供方便。論文發表后,文摘雜志對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從而可避免由他人編寫摘要可能產生的誤解、欠缺和錯誤,這就為科技文獻的檢索和利用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3.2 摘要的分類
3.2.1 報道性摘要
報道性摘要即資料性摘要或情報性摘要。它用來報道論文所反映的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向讀者提供論文中全部創新內容和盡可能多的定量或定性的信息。尤其適用于試驗研究和專題研究類論文,多為學術性期刊所采用。篇幅以200~300字為宜。
3.2.2 指示性摘要
指示性摘要即概述性摘要或簡介性摘要。它只簡要地介紹論文的論題,或者概括地表述研究的目的,僅使讀者對論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概括的了解。篇幅以50~100字為宜。
3.2.3 報道—指示性摘要
報道—指示性摘要是以報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論文中價值最高的那部分內容,其余部分則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達。篇幅以100~200字為宜。
以上3種摘要形式都可供作者選用。一般地說,向學術性期刊投稿,應選用報道性摘要形式,只有創新內容較少的論文,其摘要可寫成報道—指示性摘要或指示性摘要。摘要形式選用不合適,尤其是對價值較高的論文若采用指示性摘要形式,往往會給文獻檢索帶來麻煩,可能失去較多的讀者,將直接妨礙研究成果的應用和推廣。有人認為隨文摘要可以寫得“概括”或“簡短”一些,理由是“全文就在后邊”。實際上,摘要的形式及其字數的多少不能依隨文不隨文而定,即使是隨文摘要,也應根據論文價值的大小、刊發刊物的類型和論文中有用信息的多少來決定,否則摘要就可能失去應有的作用。
3.3 摘要段的內容
摘要中應寫的內容一般包括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而重點是結果和結論。下面的例子比較符合這一要求。
〔例1 摘要段的內容〕
題名 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傾向性的不同因果模型
摘要 借鑒bcanlan的運動傾向性因果模型及其調查問卷來分析我國青少年足球運動員運動傾向性的影響因素。對北京市252名青少年足球運動員施測結果的分析表明:運動傾向性五因素模型比較符合北京市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其中運動樂趣、個人投入、參與機會是主要影響因素,而社會約束幾乎無作用。
用不長的篇幅即表述了研究工作的目的(從“分析我國”至“影響因素”片斷)、方法(從“借鑒”至“問卷”片斷)、結果和結論(冒號之后至末尾)。可見在行文方式上,倒無需機械地用“本文的目的是……”、“所用的方法是……”和“結果是……”這樣的語句格式。我們看到的許多摘要,也如例1那樣,自然地就把“目的”、“方法”、“結論”等主要內容闡述清楚了。當然,在具體行文時,“目的”、“方法”、“結論”等哪項應詳寫,哪項可略寫,還有“研究的背景”、“成果的意義”等寫不寫,如何寫,是因文而異的,不必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