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出彩的捷徑
原文亮相
舌尖上的記憶
徐媛
每一段時光都有它獨特的味道。青春,是酸澀的青蘋果,承載著我們無憂無慮的記憶。即使有些事,已經好久不曾重演,我卻依舊記得那舌尖上的味道。那種記憶,揮之不去。
記得爺爺最愛吃饅頭,奶奶一年要不停地做饅頭。當那蒸氣慢慢地向上鉆,跑到天花板上時,煙霧籠罩了整個廚房,也在我的牙縫間穿梭。往往這是我最快樂的時候。奶奶會把做饅頭剩下的已經發酵的面團放在桌上,拿搟面杖來來回回地撫平,然后改大刀切成長條,最后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旁邊的火燒得很旺,水咕咕地冒泡了,奶奶把一大把面灑下去,拿勺子來回攪幾下。最后不緊不慢地蓋上鍋蓋。往往這個時候,我便會踮著腳,拼命盯著鍋沿,想看面什么時候能熟。
當我專心致志等的時候,奶奶已準備好配料,麻利地掀開鍋蓋,依次丟進配料,再淋入麻油,放入香菜。一股好聞的面香立刻鉆入我的鼻底。不等奶奶說,我便飛快地坐到椅子上,拿好了筷子。奶奶見我這樣總是先慈祥地笑一下,然后吩咐我慢點吃。我哪里聽得進去,張開嘴就往里送,立刻我舌尖都麻了。那面條剛碰到舌尖,一點微微的辣和酸便在口腔是跳起了雙人舞,它們陶醉了味蕾,伴著麻油的香味,蔓延到我的全身,我抱著碗“呼呼”地往下灌。當時的我狼吞虎咽,哪里顧得去仔細品嘗。
也許是看到我對面條是如此地癡迷,后來媽媽也學會了制作饅頭與寬面。每天早上我才起床,廚房里早已是熱氣騰騰。等我洗刷出來,一籠還冒著熱氣的饅頭便早已經端放在桌面上。尤其是那一碗碗的寬面,雖然從來都是不變的美味,但上面的佳肴卻天天不同,有時上面盛一個雞蛋,有時上面放幾片青菜,一看到,便會頓時便激起我的食欲。
一碗面條,早已不只是填飽肚子的美食,而是傳遞情感的一種方式,透過那舌尖上的美味,總會有一種溫情悄悄地進入我的心房。
【升格指導】
當《舌尖上的中國》正在熱播之時,作者選擇美食作為寫作對象,取材頗具時代性。縱觀全文,無論是制作饅頭與寬面的情景,還是表達自己對面條的情感,均細膩逼真。這樣的文章,若出自初中生之手,算得上優秀之作。對于高中生而言,卻又顯得有些單薄。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作者只懂得正面描寫,不懂得側畫或反面襯托。想一想,能不能模仿《舌尖上的中國》的作法,探究一下這美食的來源呢?比如加一段對麥田的描寫,那樣文章不僅有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更讓美食有了一種情感底蘊。又想,在當今這個時代,還有幾人會天天制作饅頭與寬面呢?能不能換一種角度,從反面來講述這種美食的遠逝呢?那樣或許更能展示這份尋常美食曾經帶給自己的幸福與美好。
升格佳作
舌尖上的記憶
徐媛
每一段時光都有它獨特的味道。青春,是酸澀的青蘋果,承載著我們無憂無慮的記憶。即使有些事,已經好久不曾重演,我卻依舊記得那舌尖上的味道。那種記憶,揮之不去。
又一次站在了鄉間的小路上,金燦燦的麥海隨風搖曳著,蕩起一圈一圈的波紋。天氣已經漸漸地冷了,這些麥子卻還在這兒貪婪地享受著午后的陽光,再過一段時間,那些轟隆隆的大家伙就會來把它們封進那些白色的大口袋里。坐在田埂上,我突然想起了爺爺奶奶肩并肩揮舞著鐮刀的情景。那暖暖的陽光灑落在他們的牙齒上,他們咧著嘴,笑得那么快樂。我就坐在田頭,抱著那碗奶奶做的寬面,一切都是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