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創文明單位申報材料
這樣圍繞“課前研究,課中研究,課后研究”這一主線,通過“共享式的集體備課”、“探究式的課堂實踐”和“專題式的學習討論”等扎實有效的研究活動,促進了教師之間的互動和研發、打磨工作的良性循環,通過集思廣益,努力使每堂研討課都集中體現出素質教育精神和集體的智慧。
3、優化教學管理,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1、本學期我校認真貫徹執行《關于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切實落實“五嚴”規定,強化教學法規意識,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采用“定時檢查與隨機抽查相結合”的辦法,加強課程計劃的執行和管理,做到了“開齊、上足、教好”,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本學期教導處加強了巡課,加大了對課堂教學的監控力度,大大增強教師執行課程計劃的法規意識及自覺行為。進一步加強了教學常規工作的管理與考核,以教研組為單位,仍堅持“月查制度”,將檢查情況與年度考核掛鉤。
2、加強對教師“備課、聽課、批改作業”等工作的管理,落實檢查措施。本學期,學校仍堅持月考核制度,每月學校將組織教學管理人員及時了解教學的實際情況,總結推廣好的經驗與做法,對教師的備課、上課、作業批改等情況進行專項檢查,檢查結果在全體教師會上反饋,使得全學期課堂教學秩序正常,常規工作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4、注重多元化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知識與技能,更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即:要著眼于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我們繼續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在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同時,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行為方式的發展,使用“學生成長記錄袋”的評價方式,發揮學生的作品、作業、經歷和活動記錄等的評價與促進功能,為此我們確立了多元化的評價內容,從學業內容和非學業內容兩方面進行評價。同時改變單一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況,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把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其他社會成員評價結合起來。總之,多元化的評價能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在評價中得到教育、改進和提高,增強自信,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最好的發展!
三、以教科研為抓手,提高師資隊伍建設。
我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先導,以減負增效為突破口,注重向教研要效益,向教師要質量。
1、加強學習,夯實底蘊。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一種厚重的文化,往往能給人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并物化為人的行為、習慣。構建“學習型”教師隊伍。結一生與書的情緣,做一株會思考的蘆葦。本學期為教師購買了教育書籍,制定了學習型教師創建計劃,通過建立讀書制度。開展“為人與為師”大家談、師徒結對活動、參加各種培訓等途徑形成與教育新形勢相適應的教育觀、教學觀、課程觀、學習觀、人才觀、考試觀、質量觀與評價觀,讓全體教師用新的教育理念來指導教學。堅持請進來,派出去,舍得花錢,舍得給時間,只要有機會就安排教師參加觀摩學習,全面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和理論水平。
2、課題引路,結出碩果。
教育科研是實現現代教育的導航器。今年將縣級課題“課堂三維目標整合的策略研究” 研究工作推向深入,學校從各個學科中抽調了年輕的骨干教師參加課題研究。各班申報微型課題,給教師壓任務,定目標,讓老師在各自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進行三維目標有效整合的實踐探索,通過課題研究,學校全體教師形成了一種濃厚的科研氛圍,教科研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教師們由原來的不知道什么是教科研,變得認識并喜歡上了教科研,掌握了教育行動研究的一些方法。老師們從自身的教育教學入手,尋找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進行了分析歸因,制訂并實施了解決問題的行動與措施,最后還進行評估與反思。這樣反復循環,教師們一步步地深化了課題的研究,為實現由教師匠轉變為專家型教師,找到了一條捷徑。學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在縣級及以上論文、案例、課堂教學評比中,學校教師無論在獲獎數量,還是獲獎質量上,都創學校多年的歷史新高。一年來,我校教師在各級各類刊物發表文章21篇,獲獎7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