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依法制校示范小學申報報告
在構建社會教育網絡中,我們利用社區與學校、學校與年級組長、年級組長與班主任、班主任與家長簽訂社會治安責任書等辦法,在校內外建立起“互敬、相競”的師生關系、同向同步的家庭關系、齊抓共管的社區關系,在環境氛圍上給師生積極的影響。
(二)強化普法教育力度,挖掘依法治校深度,提升師生法制素質
1.加強德育基地和普法隊伍的建設。我們先后同縣交警支隊、敬老院、派出所、社區居委會等單位建立起共建關系。并在有關單位建立起固定的德育基地,定期組織師生去基地實踐。
2.減少法律知識的系統講授,增強法律情感的體驗。我們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他們的學習、生活實際,有目的地從法律文本中節取若干內容,對照社會現實進行法律教育。如產品質量法教育側重假冒偽劣商品的調查與甄別;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教育側重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與處理;水污染防治法教育側重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的達標排放;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側重輟學女童的社會救助等等。這種做法,既突出了各個法律知識的重點,又減少了普法的難度,使所學法律知識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學得會,記得住,用得著。
3.努力組織師生將所學法律知識運用于社會。我們在實踐中,有目的地引導師生學習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交往,使他們明了交往的準則是法律,從而強化法律意識,規范法律行為。如組織小學生走上社會參與全民創建衛生城鎮的活動,組織學生多次開展的愛心募捐活動,組織暑假學生夏令營等等。
4.開展課題研究,“點”、“線”、“面”相結合,實施早期干預。在XX年,我校進行了為期三年的<<小學生道德失范案例研究〉〉省級課題研究。制定制度覆蓋“面”。我們建立起各類人員的崗位責任制度。如為保證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落到實處的《班級等級達標方案》;為堵塞管理環節漏洞,強化管理職能的《自行車存取規定和管理員職責》、《放學靜校制度》、《關于愛護和使用公物的規定》;為合理利用財物、加強廉政建設的《經費預決算制度》、《報銷審批制度》等。這些專項治理的制度、職責、規定等,堵塞了漏洞,規整了行為,提高了遵紀守法的整體水平。其次,發揮警校共建的作用,強制管理“點”。針對課間、午間、晚間社會閑雜人員對學校的干擾或騷擾,及時同轄區派出所、城管中隊等聯絡,清除現場、平息事態、化解矛盾。再者,對重點學生建立“線”性跟蹤教育方案,發動教師、班主任、學生干部、家長等,全程分段,包干負責,全面預防青少年的違法犯罪。
四、“以德立校,以情育人”有機結合,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潛在動力。
江提出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方略對教育界進一步推進依法治校和以德立校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學校管理是一門綜合藝術,推進素質教育、大力發展基礎教育的今天,學校管理中尤為突出的是“法、德、情”這三個字,強調“管理不是約束,而是激勵,不是管住人群,而是凝聚人心”。法是學校管理的重要保證,德是一所學校得以發展的靈魂,情是學校管理的潤滑劑,因此,只有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注重情感教育,才能進一步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師生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反之,隨著學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法制觀念的增強,從而又能進一步提高師生良好的道德素質修養和健全人格、高尚情操的培養。學校只有堅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情育人”有機結合,把握這三者在學校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才可使一所學校得以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