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性教育體會
目前,我們的黨員隊伍構成與70年代以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僅就地區國稅系統而言,據不完全統計,1949年至1976年入黨的黨員僅有27.9%,改革開放以來入黨的黨員則占了70%以上,更多的黨員則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入黨的年輕黨員,所以大多數黨員黨內生活短,接受較為系統的黨的理論與基本知識培訓少,接受黨的優良傳統與作風教育少,對如何做一名黨員,怎樣過好組織生活;如何加強黨性修養,不斷提高黨員“角色意識”;如何更好地在本職工作崗位上發揮黨員作用;如何開展思想教育所必需的。
對策之二:加強民主監督,強化黨員“角色意識”。
強化黨員“角色意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全面提高黨員素質,更好地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強化黨員“角色意識”的工作不僅包括教育與培訓,不僅包括教育與幫助黨員適應時代需求不斷提高和充實自己以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并在其中充分體現黨員存在的價值,同時也應該通過民主監督機制來進一步強化黨員“角色意識”。這里所說的民主監督機制實際上是建立民主議事制度,即讓黨員參與討論本支部和本單位重大決策。
一是通過民主議事制度,可達到黨員思想和組織上的統一,有利于黨員積極做好群眾工作。黨員先行一步了解有關重大決策,在討論中能夠取得思想上的正確認識,這對宣傳和教育群眾,對組織和鼓舞群眾是十分有益的。
二是通過民主議事制度,加強對領導干部的民主監督,特別是對黨員領導干部的監督和教育。這些年來,我們有些基層干部將權力看作是個人財富,重大決策常常是個人說了算,他們多是只對頂頭上級負責,很少是對群眾負責,所以,通過建立民主議事制度,是對黨員領導干部進行黨員“角色意識”強化的一種重要途徑,也是發揮基層支部監督保證作用的一種方法。
三是有利于提高黨員議事參政的能力。我們要從各方面培養我們的黨員,不僅注重教育,是我們強化黨員“角色意識”的一種組織措施和手段。
首先,要把牢“入口”關,確保新黨員的質量。認真貫徹“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方針,建立發展黨員工作的質量管理四項制度,即建立發展黨員工作三年程序把關制,實行政治審查和教育培訓否決制,建立預備黨員公示制,建立發展黨員質量考核和違規追究制。特別要對入黨積極分子在關鍵時刻和完成重要任務中的表現進行認真嚴格考驗。其次,要暢通“出口”,堅決清除不合格黨員。要明確不合格黨員的評定和處置標準,要深化處置不合格黨員的評議方法,可采取定性評議和定量測評、黨內評議和群眾評議、支部初審和黨委終審相結合的辦法。通過嚴把“入口”和“出口”這兩道關口,為保持黨員先進性提供組織保證。第三,要切實抓好民主評議黨員工作。堅持民主評議黨員制度,每年定期組織進行一次民主評議黨員工作,本著民主、監督、高標準、批評和自我批評與實事求是的原則,采取黨內外群眾評判結合,組織與自我鑒定結合等方法,對機關黨員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識、遵守紀律、業務工作等方面進行評議,促使黨員發揚成績、改正錯誤,不斷提高素質。第四,要加強機關黨員的思想文化建設,優化思想文化建設就是促進黨組織建設的有益的嘗試。國稅文化是一個包括國稅精神、國稅價值準則、國稅文化素質以及國稅文化物化形態的綜合體。成熟了的國稅文化具有導向、凝聚、激勵、約束規范、輻射等多種功能,基層黨組織通過建設文化的途徑,增強組織對廣大職工的吸引力,造就奮發向上、團結和睦的小氣候,把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轉化為全體職工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動。同時,從縣、市級黨組到地區級黨組,黨員領導干部堅持以普通黨員的身份參加黨的組織生活,自覺接受黨的教育和管理。各黨委、黨總支、黨支部則把各項制度內容落實到具體黨日活動中,要把黨內生活與爭先創優活動、與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與社區建設、軍民共建、扶貧濟困送溫暖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起到凝聚人心、教育和帶動群眾,為黨增光添彩的明顯效果。
三是積極創建基層黨的學習型組織。創建學習型黨組織,其關鍵就是要大力提高黨員、黨員領導干部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使廣大黨員、黨員領導干部能緊跟時代的最新科技前沿、最新文化的發展步伐,始終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學習狀態,并善于將學習成果轉化為促進單位事業發展的效益成果。其次要營造黨內終身學習的組織環境,形成普遍化和制度化的學習機制。黨員教育是永恒教育,如理想信念教育、黨紀黨風教育、黨的宗旨教育等,都要隨著形勢變化,不斷充實新的內容。所以,共產黨員從入黨那天起,直到生命結束,都要不間斷地接受黨的教育和培訓。再次要建立有效運行機制。實踐證明,中心組理論學習具有很強的表率和輻射作用。各基層黨組在組織學習中,要做到認真落實中心組理論學習各項制度,進一步完善領導干部理論學習的督學考學機制,保證中心組理論學習的時間和質量。要加強對中心組學習的督促檢查和交流工作,對做得好的要進行推廣,做得不夠好或與要求不相適應的,要研究改進的方法和措施,使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黨員相互學習的課堂,交流思想的精神家園,進一步增強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