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學習型組織心得體會
在上次整改動員會上,我提出了用系統的、發展的、辨證的觀點看待組織部的建設與形象問題,希望能引起同志們的認真思考與反省。
如何進行系統思考?
一要防止分割思考,注意整體思考。二要防止靜止思考,注意動態思考。三要防止片面思考,注意本質思考。學習型組織理論認為,不少人對問題常做表面的思考而忽視了本質的思考。
(五)五項修煉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關系
改善心智模式和團隊學習這兩項修煉是基礎;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這兩項修煉形成向上張力;第五項修煉即系統思考是核心。亦即改善心智模式、團隊學習、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這四項修煉都離不開系統思考;改善心智模式和團隊學習若不進行系統思考就不能打好基礎;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這兩項修煉若不放在一個系統中來進行系統思考就不可能產生向上的張力。
總論,三句話。
第一句話,它是能讓全體成員活出生命意義的組織。
一個組織,只有讓全體員工活出生命意義,把所有潛力都發揮出來,這樣的組織才有活力。所以學習型組織特別強調“活出生命意義”。一個人活出生命意義,是最高追求。學習型組織理論強調,必須充分讓組織成員活出生命價值。在考慮組織發展的同時,也要考慮成員的發展。同樣,作為個人,如果只注意自身的發展,不注重集體的發展,那么也難以成功。這里,我想特別強調一點:個人價值的實現必然有賴于為實現組織目標而進行的奮斗。
另外,從管理角度解釋,學習型組織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快樂工作文化。要能享受工作和生活。工作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把工作看成負擔,就會覺得很累,很乏力。要把結果當作目標來追求,把過程當作樂趣來享受,在工作中體會成就,體會戰勝困難的愉悅。
學習型組織理論提醒我們,要做到快樂工作,第一是必須學會感恩管理。華威集團總裁要求每一個新進單位的大學生都要把第一個月的工資寄給父母親。有人不理解,華威總裁說,這是現代管理中的感恩管理。一個連父母都不知道報答的人,怎么能知道報答他的企業,效忠于他的國家。所謂學習型組織應該是這樣一個組織:作為黨員要懂得感恩——感謝組織對我的培養;作為組織的領導要感恩——感謝同志們為單位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即使作為家庭成員,作為丈夫,也要感恩——我的事業的后面有這么一位賢惠的妻子撐著;作為朋友,應該感謝那些在困難的時候幫助過你的人。一個過河拆橋的人是品德不好的人;一個優秀的人一定是個懂得感恩的人。
第二是要學會運用善念管理。面對一件事情,我們一般能看到兩個方面。一種是以積極的心態去思考問題,另一種是以一種消極的心態去看待問題。賣鞋的故事大家可能都聽過,兩個同去非洲土著推銷皮鞋的推銷員,第一個去了一看,大為沮喪,因為那里的土著人根本不穿鞋子,他想這樣的話,肯定沒有市場,就跑回來了。第二個推銷員去了一看,十分高興,沒人穿鞋,那全都是我可以開發的市場。所以有哲學家說,所謂世界,就是“視界”。關鍵看我們如何看待。
學習型組織強調,我們對人要學會感恩;對物要學會珍惜;對事要學會盡心;對自己要學會克制,這樣的人才是成功的人。一個團隊如果互相都能看到對方的優點,相互都為對方的成功鼓掌,這個團隊就是天堂,你生活在這里是非常高興的。什么是地獄?一個團隊看到對方都是看到缺點,別人有點成就就心里不舒服,即使待遇再好,生活在這樣的團隊也是很痛苦的,這就是地獄。第三要學會包容管理。我想說兩句話,第一句是“一個一輩子不犯錯誤的員工不是好員工。”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只要干事情就會犯錯誤,要想不犯錯,除非什么事也不干。所以我們必須能容忍別人的錯誤,學會包容別人的失誤。要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沒有這種組織氛圍,出一點錯誤大家都指責他,別人就不敢試驗了,不敢試驗,何來創新?不能創新,最后就僵化,一定輸掉。當然,一些大是大非的原則性錯誤決不能犯。第二句話是“一個第二次犯同樣錯誤的員工也不是好員工。”這就要求我們善于總結、反思。何為經驗?所謂經驗,一定是碰壁之后的教訓。學習型組織不僅要求組織成員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而且要求把經驗、教訓與大家共享,使其他的同志不犯同樣的錯誤。
第二句話,它是全體成員能全身心投入并創造持續增長的學習力的組織。
所謂學習力,由三大要素組成,第一是學習的動力,第二是學習的毅力,第三是學習的能力。對于今天的競爭,大家會說是人才的競爭、資源的競爭等等,但是學習型組織理論告訴我們,當今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學習力的競爭。不是說人才不重要,但是問題沒有說到底。一個人學習力比較強,那么幾年以后,不是人才會變成人才,是人才會變成高級人才。如果學習力不強,今天的人才就會變成明天的包袱。人才是動態的概念,必須要看到學習力的競爭。在1999年世界管理大會上,有位學者作了“樹根理論”的報告。我們如果把一個單位或系統比作一棵大樹,這棵樹果實累累,我們的領導和干部都陶醉在這累累碩果中,但是學習型組織理論告訴我們,要注意到樹的根。根是什么,是這個單位或者系統的學習力,因為它是生命力之根,是競爭力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