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教育示范區創建工作自評報告
3.以文化建設為關鍵,注重環境陶冶。結合我區“雙高普九”工作的進程,在區教育局指導下,各校進行了卓有成效的以傳統美德教育為中心的校園文化建設,讓校園的每一處環境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讓校園的每一面墻都跟學生對話,給學生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
尹家小學打造“花香教育,綠色文化”。教學樓的每一層都有主題。一樓主題花之美,旨在學生行為規范的養成。二樓主題花之香,旨在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三樓主題花之品,旨在道德品質的養成。每個樓層的主題廳廊分別由一塊《前言》和十塊內容展板組成,每塊展板上的內容都是精挑細選,符合孩子年齡特點和培養規律,展板內容現已編成校本教材。低年段《花之美——美在姿》——立規成習訓練;中年段《花之香——香于蕊》——良好習慣培養;高年段《花之品——品自神》——傳統美德教育。主題展板和校本教材融會貫通,相得益彰。
在二井小學校園,成立了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室,優美的校園環境,讓學生不知不覺中受到古代圣賢的精神引領,激發學生熱愛古典文化、樂于學習古典文化的熱情。學校還創編了誦古詩韻律操,學生在《春眠》的悠揚樂曲伴奏下,邊朗誦古詩,邊做操。
119中學創編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校本教材;75中學、黃家錫伯族學校、新城子街第三小學,開展了綠色教育禮儀工程系列活動;新興中學的感恩教育,新城子街第一小學、78中學誠信教育,新城子街第二小學和諧教育都各具特色。
4.以國學教育為基礎,注重經典引領。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一年來,我區持續開展國學教育進校園活動,引導學生誦讀中華經典,吸收傳統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華,提升道德修養。二井小學的國學教育,通過構建儒雅的校園文化平臺,共享的社會資源平臺,新奇的課程文化平臺,收到了校園環境優雅,教師隊伍博雅,學生活潑文雅的效果。馬剛小學、尹家小學、清水小學、黃家學校等都編寫了相關國學校本教材,在學生中傳授。
馬剛中心小學開發德育校本教材,將《論語》引入課堂,并配置了專門的老師上課。通過對《論語》的講授,使學生能進一步了解《論語》的內涵,并能在思想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上得到很好的提高。清水小學編寫了校本教材《小課堂大世界——中華經典文化誦讀》。
5.以資源開發為重點,突出地域特點。針對多民族聚居的特點,興隆臺九年一貫制學校和黃家錫伯族學校,以錫伯族民族文化教育為辦學特色,通過民族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興隆臺學校已經成為錫伯族文化教育基地,現已建成了以錫伯族發源、演化、發展為主線的錫伯族文化展室、舞蹈室、樂器練習演奏室。錫伯文化史料宣傳板50米,錫伯族藏書120余冊。主樓梯以錫伯族西遷史四副巨畫《駐守西陲壯國魂》《西遷路線圖》《戍邊屯墾的遠征鐵騎》《橫穿歲月的錫伯人》為閃光點,獨具匠心,別具一格。學校成立了“慕客登少兒藝術團,包括舞蹈隊、器樂隊、合唱隊,排演的文藝節目曾獲全國、省、市、區各級榮譽,參加了各級調演,還曾遠赴新疆伊犁,向那里的錫伯族同胞演出。
蒲河九年一貫制學校,被沈北新區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氏皮影傳承基地,學校荷尖皮影戲社的小演員們參加了省、市、區的演出并獲獎,還參加了在韓國舉辦的東亞兒童藝術節。
萬米小學利用當地豐富的地域資源,打造自己的學生泥塑品牌,形成了獨特的鄉土文化特色學校。
2010年,我區蒲河學校的皮影、萬米小學的泥塑、興隆臺學校的錫伯族歌舞,整合為《享受傳統文化,展示時代風采》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新方案,獲市級一等獎。上述三所學校事跡曾被新華網、東北新聞網、北國網、沈陽網和沈陽晚報報道,產生了一定反響。
馬剛小學是用烈士馬剛的名字命名的。學校依托烈士陵園,將傳承馬剛烈士精神,弘揚革命傳統,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學校的德育特色,并以此為引領開展了一系列德育活動。多年來一直開展了解英雄事跡、學習英雄精神、爭做馬剛式的好少年系列活動,將愛國主義、思想道德教育、理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6.以骨干學校為依托,帶動全局創建。15所創建骨干學校,帶動了其他18所學校的工作。雖然受各種條件的制約,但各學校也積極行動,投入到創建工作中來。
沈師沈北附屬學校(道義中學),在謝娟校長的積極倡導下,學校確定了“一個理念,三個文化”的發展思路,即陽光教育理念,陽光文化,道義文化(道德和正義),大學文化。
沈陽市輝山學校校園環境優美、清麗怡人,育人氛圍濃厚。學校的綠色文化曾得到市委曾維書記的贊許。
新城子鄉小學,開展了國學教育進校園活動,編寫了《弟子規》校本教材。從行為入手,從習慣抓起,以傳授《弟子規》為平臺,以學生為主體,實踐為主線,心靈塑造為宗旨,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和養成教育。
石佛小學,根據地域特點,依托石佛寺村——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圍繞七星山眾多古跡和錫伯族西遷紀念館,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和民族精神教育。
7.以隊伍建設為保證,提高師德修養。學校傳統美德教育狀況如何,與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密切相關,也與教師的思想品德修養有直接的關系。教書育人,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示范。因此,學校經常組織教師學習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把傳統美德教育與師德建設聯系起來,如開展師德演講、師德論壇、師德格言征集、師德美德大家談、開展教師技能大賽、評選師德標兵等活動,不斷提高教師的道德素質,以教師良好的言談儀表,高尚的人格,敬業精神去感染和陶冶學生。將傳統美德內化為教師的智慧和師表。使之在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中更好地發揮表率示范作用,從而提高教師的德育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