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 教學設計
另外,站在這場浩劫之外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我”,作者自己。當他看到道士對洞窟進行“修葺”時,他在心底里痛苦地呼喊著“住手”;當他看到西方文化列強一箱箱地運走代表中國最燦爛文化的敦煌文物時,他想乘著戰馬,手持寶劍要與之“決勝負于城下”;當看到中國官員隨手糟踐這些文物的時候,他想狠狠心說一句,寧肯把這些文物存放在倫敦博物館里,但卻很無奈,故只有大哭一場,從心里發出一句感情強烈的怨憤之語“我好恨”!
通過以上分析,明確:恨的主要內容是王道士、西方文化列強、以中國官員為代表的滿清政府及他自己。因為王道士麻木愚昧,列強貪婪無恥,政府腐敗無能,自己無可奈何。
面對這場巨大的民族悲劇的王圓箓、晚清政府、文化列強、自己。
5作者持怎樣的恨?
明確:通過對王道士、西方文化列強、滿清政府及自己人物形象的分析,得出:對麻木愚昧的王道士所持為憤恨,對貪婪無恥的文化列強所持為憎恨,對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所持為痛恨,對無可奈何的自己所持為憾恨。
6導致作者“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確:這場文化浩劫,盡管這些文物的流失絕大部分與王道士有直接關系,但從本質上探討,之所以會出現這一場“巨大的民族悲劇”,是因為當時代表政府的官員沒有認識到敦煌文化的價值,他在生活上的各種腐敗行為與政治上的無能(沒有專門的文化保護官邸,沒有看守和門衛等)。故導致恨的根本原因是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
7這篇文章,作者在記敘的過程中融入了自己強烈的感情,難道作者就只有恨嗎?為什么?
明確:面對這么一場“巨大的民族悲劇”,任何一個有識之士,任何一個對本國文化持有熱腸的人,都不免會對之扼腕嘆息的。扼腕嘆息的是中國最燦爛的文化,不僅是其物質形態在自己國家,而且作為一門研究學科,也應在自己的國家。西方文化列強盜取的不單是文物,更是作為一個文明古國的尊嚴。故任何一個愛國人士對待這種一現象都會有一種情感,那叫做愛,對本國文化與文明的深深熱愛,也是一種愛國的表現。
作者的所有無奈舉動都像所有的敦煌研究學者一樣,都是為了“中國的榮耀與恥辱”,在榮耀與恥辱面前展現的是無比激越的情感,故“越是屈辱越是加緊鉆研”。而歷史終于印證“敦煌在中國”的時候,作者也像中國的專家一樣,“沒有太大的激動,他們默默地離開會場,走過王道士的圓寂塔前”。從而引起讀者及后來之士不得不對中國文化命運進行重新關注與審視。
沉默中交織濃烈的愛與恨的情感。
8這場巨大的民族悲劇距今百年左右,那么當下的我們怎樣認識昨天的悲劇?
開放題,這需要對中國文化作全面的考察與認識,從愛護中國文化遺產的意識和保護文化遺產的調度責任感上來認識,并且還要具有全局觀念,運用魯迅先生《拿來主義》的“取其數理化,去其糟粕”的觀點和方法加以審視。
四、課堂總結
文章通過道士塔以虛構的方式向我們展現了一段史實,通過描述與這段史實有直接與間接關系的人物形象,讓我們體會到由于“歷史錯步上前的小丑”的愚昧,其實本質上是由封建統治者的腐朽無能,及其外國侵略者欺騙和擄掠,從而導致敦煌藝術經歷文化浩劫。而這場浩劫也成為中華民族的“恥辱”,最后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在屈辱中加緊鉆研,所以使得日本學者不得不承認不僅“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的結論。進而使得“榮耀”的回歸。在作者的虛構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無比“真實”的史實,從中也流露出作者無比強烈的感情,同時也讓讀者與作者一起感受這種情感。更重要的是看了這篇文章之后,會不自覺地對中國文化的命運及價值重新審視。這就是本文的藝術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