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負荊》教案2
小說在客觀上展示了我國封建社會中的一場驚心動魄的農民起義。盡管領導這支義軍的主要領袖并不出身于農民,且在思想上打著“忠義”的烙印,但也不能否認其中有些領袖出身于“莊稼田戶”和其他下層勞動人民,他們有一種“兀自要和大宋皇帝作個對頭”的氣概和“殺上東京,奪了鳥位”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梁山義軍的基本隊伍是一大批莊客佃戶、農民漁夫。他們在官逼民反,組織武裝隊伍,提出政治口號,開展軍事斗爭,以與封建的國家機器相對抗。這就清楚地規定了梁山義軍的基本性質是農民起義。
小說作者站在造反英雄的立場上,沿著“亂自上作”“造反有理”的思路,揭示了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并從中總結了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這在整部中國文學史上是十分罕見、難能可貴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水滸》是一部悲壯的農民起義的史詩。
3、“市民的意識與追求”說
長期以來,廣大群眾之所以喜愛這部小說,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由于它歌頌了英雄,歌頌了智慧,歌頌了真誠。《水滸》中的不少英雄都是“力”和“勇”的象征。他們空手打虎,倒拔楊柳,殺貪官污吏,拒千軍萬馬,一往無前,“敢于大弄”。他們智取生辰綱,三打祝家莊,神機妙算,出奇制勝。特別是當這種勇力和智謀表現在為百姓抱不平、申正義時,更能引起廣大群眾的共鳴。魯智深的“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武松說“從來只要打天下硬漢不明道德的人”,都由于建筑在保護弱者的基礎上而更加激動人心。小說中的李逵、阮小七、魯智深等一些人物,不拘禮法、不計名利、不做作、不掩飾,“任天而行,率性而動”,保存了一顆“絕假純真”的“童心”,與那些被封建理學扭曲了人性的“假道學”“大頭巾”的虛偽做作、心胸狹窄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說明了《水滸》所反映的這種精神帶有一定的市民意識,與后來涌動的個性思潮息息相通。至于小說反對錢財的積聚與貪求,強調“疏財”以成“義士”;追求“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盤分金銀”,“圖個一世快活”;向往兄弟間“交情渾似股肱,義氣真同骨肉”,都或多或少地帶有一些市民的思想和感情,使小說蒙上了一層特殊的江湖豪俠的氣息。
六、布置作業
1、完成《金榜》練習。
2、中國古典小說中有“四大粗人”形象:《水滸傳》中的李逵;《三國演義》中的張飛;《隋唐演義》中的程咬金;《岳飛傳》中的牛皋。他們都是“粗”人,但每個人的“粗”又是各不相同。請大家試著做些簡單的探討。
3、預習新課。 板書設計
一、李逵之形象
1、性格之“純義”
(1)重義氣 (2)伸張正義、嫉惡如仇 (3)維護梁山聚義事業
2、性格之“至蠻”
(1)粗魯野蠻 (2)有勇無謀 (3)
二、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1、傳奇性與真實性的完美結合。
2、人物性格的矛盾與發展變化。
3、多使用白話文,使人物語言個性突出。
三、《水滸傳》的小說主題。
1、“忠義”說
2、“農民起義”說
3、“市民的意識與追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