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有無互為生滅?《紅樓夢》開頭的一僧一道的開場白,夢游太虛幻境,以及“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筆下反罵賈寶玉:“無端弄筆是何人?剿襲南華莊子文。不悔自家無見識,卻將丑語低他人”等等老莊與禪道思想,幾乎俯拾皆是。在這同樣深及幽深的兩者之間作不斷深入的往返周行,就是一切行為動作的微妙法門。
二章【翻譯】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惡。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與無相并而生,難與易互相成就,長與短互相對比,高與低互相映襯,音節與旋律互相配和,前與后互相追隨。[這是永恒普遍之理。]所以:圣者作無形跡之事,傳言無聲的教誨。讓萬物自行發生而并不創始。任其生長而不培育,任其自為而絕不把持,任其成熟而并不割劌,正是由于從不占有,所以才永遠不丟失。
評析:道是絕對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和事物都是相對的、變動的。美與丑、善與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前與后等等稱謂、概念與價值判斷,都是在相對的關系中產生的,同時這種相對關系也不斷地變動。“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說明一切事物在相對的關系中,顯現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賴,相互補充。老子強調每個人都要發揮創造的動力,但是不能讓自己的私欲無限發展。“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為”、“功成”,正是強調人要去工作,去創建,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但是對于人類的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卻不必擅自據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強調個人要消除占有的沖動,因為人類社會的爭端,就在于人人都想擴張自己的私欲,因而老子極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十九章【翻譯】放棄聰明和智慧——百姓福利會增加百倍。放棄講仁和義——讓百姓回到天倫之愛。放棄追逐巧利——盜賊就會消失。僅僅寫成文字,還不夠。讓我再囑告人們:要堅守于樸素,減少私心與欲望,放棄游學從而減少困擾。
評析:這章具體陳述老子的治國主張,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這章老子首先講應該去除哪些東西,再從正面講怎樣做。老子主張摒棄知識、智慧、摒棄仁義等道德規范。特別強調的是,“素”、“樸”都是指的是沒有攙雜“人為”因素的自然本性。要防止智巧謀慮,恢復自然本真的狀態,見素抱樸。
七十八章【翻譯】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它沖激堅強卻無往不勝,因為它的力量是無形的。弱者能勝于強者,柔者能勝于剛者。這道理天下無人不知,但卻沒有人能實行。因此圣者說:“要能承受國家遭受的恥辱,才配作國家的君主;要能承擔國家的禍難,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話倒好像反話一樣。
評析:此章從生活經驗出發,引申出弱能勝強、柔能克剛的道理,其本質上也是強調“圣人”應該遵循的治國之道:即“受國之垢”,“受國不祥”。可用《老子》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來概括這種治國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訴我們“圣人”
能做到謙卑,言辭謙遜,才能使國家安寧。這章中,“正言若反”是理解的難點。所謂“正言若反”,就是從反面來表述正面,從反面來表述肯定。《老子》中還有“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辯若訥”等等,就是從否定的方面來表述肯定。“正言若反”是老子獨特的立言準則,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這些論述體現出老子不爭、無私及以退為進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