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諸子登峴山(精選2篇)
與諸子登峴山 篇1
教學目標:
1.感悟盛唐詩歌“聲律風骨兼備”的特點及其闊大雄渾、豪邁恢宏的藝術境界。
2.初步熟悉王維、孟浩然和高逋、岑參的生平事跡及其詩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邊塞詩派和山水田園詩派的風格差異。
教學重點:
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山》是一首吊古傷今詩。鑒賞時應重點分析作者是如何表達這種情感的。
教學過程:
一、生平簡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世稱孟襄陽。其詩與王維齊名,時稱“王孟”。浩然一生有壯志,然終不被用,雖名重當時,卻以隱居終老。在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內心充滿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詩歌中,我們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園風光里感受到他內心的不堪。開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歲。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更多地抒寫了個人的抱負,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現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讀、背誦
三、詩句解釋:
1.人間的事情都有更替變化,來來往往的時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許多名勝古跡,我們又來登臨。(由于山上有歷史印跡,才來登山)
3.水落下去魚梁顯露出來,天氣寒冷,夢澤顯得格外深遠。(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這是登山所見所想—虛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峴山蕭條、悲涼、邈遠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還在,讀完上面的文字不覺淚水沾濕衣襟。 (為何作者會流淚?)
四、問題探討:
1.首聯看似閑筆,但到了頷聯我們就明白它不是閑筆了,你能說說在尾聯中這閑筆更大的妙處嗎?
明確:詩人因觀覽舊跡而登臨此山,因舊跡而傷懷,因歷史觸動內心,又由歷史聯想到自己,懷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滅無聞”,想到自己不就是這眾多賢者中的一個嗎?
2.這首詩的結尾似乎與我們常見的詩歌結尾不同,最后詩人似乎仍在敘事,詩人僅僅在敘事嗎?
明確:自己像羊公那樣有才華,但自己卻不被重用,抒發內心的憂傷和感慨。
3.這首詩如果用四個字來概括它的內容,會是哪四個字?
明確:懷古傷今(吊古傷今)
4.今讀其詩,你會有何感想?(提示:感想應從詩人的感想中來。)
五、古人評價:
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 ——清•沈德潛
六、欣賞《唐之韻》第六集《山水詩人》(19分鐘)
與諸子登峴山 篇2
《與諸子登峴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山水詩,是一首觸景傷情的感懷之作。下面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與諸子登峴山》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與諸子登峴山》閱讀原文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與諸子登峴山》閱讀題目1、分析頷聯所用的手法及作用。
2、體會尾聯“尚”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色彩。
3、從這首詩的四聯中任選一聯,聯系全詩,就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談一下你的看法。
《與諸子登峴山》閱讀答案1、頷聯借景抒情。寫登山所見,“淺”指水,由于“水落”,魚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深”指夢澤,遼闊地云夢澤,一望無際,令人感到深遠。登山遠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蕭條景象。作者抓住了當時當地所特有地景物,既表現出時序為嚴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傷感。
2、尾聯中的“尚”字包含了復雜的內容,羊祜鎮守襄陽在晉初,孟浩然寫詩在盛唐,中間相隔四百余年,朝代更替,人事變遷巨大,然而羊公碑還屹立在峴山上,令人敬仰;羊祜為國效力,為民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名垂千古,與山俱傳,而自己仍為“布衣”,無所作為,死后難免湮沒無聞,和“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詩人無限傷感,潸然淚下。
3、首聯勾勒出闊大的時代背景,包含著時光流逝,無可阻擋的感喟,譜出全詩的基調。頷聯詩句平實,內涵豐富,既有對歷史英雄羊公的回顧,也有詩人吊古傷今的感懷。頸聯寫眺望所見:“水落”“天寒”簡捷形象地把羊公碑所處的背景環境描繪出來。尾聯是悠然的收束,詩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淚,憑吊懷古融入了因個人遭際生發的蒼涼感慨。
《與諸子登峴山》閱讀譯文人事總是不停地變化著,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時光也在不停地流逝著。前人留下的名勝古跡,我們這些人又來登山遠望。只見那魚梁州更多地呈露出水面,而云夢澤更加遼闊無際,令人感到深遠。面對還屹立在峴首山上的羊公碑,想到自己至今仍為“布衣”而無所作為,禁不住眼淚沾濕了衣襟。
《與諸子登峴山》閱讀賞析該詩是一首吊古傷今的詩。所謂吊古,是憑吊峴首山的羊公碑。據《晉書·羊祜傳》,羊祜鎮荊襄時,常到此山置酒言詠。有一次,他對同游者喟然嘆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羊祜生前有政績,死后,襄陽百姓于峴山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峴首山,見到羊公碑,自然會想到羊祜。由吊古而傷今,不由感嘆起自己的身世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興衰,以及人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是在不停止地變化著,沒有誰沒有感覺到。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時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著,這也沒有誰沒有感覺到。首聯兩句憑空落筆,似不著題,卻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飽含著深深的滄桑之感。
頷聯兩句緊承首聯。“江山留勝跡”是承“古”字,“我輩復登臨”是承“今”字。作者的傷感情緒,便是來自今日的登臨。此處所說的“勝跡”,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魚梁洲等。
頸聯兩句寫登山所見。“淺”指水,由于“水落”,魚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稱“淺”;“深”指夢澤,遼闊的云夢澤,一望無際,令人感到深遠。登山遠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蕭條景象。作者抓住了當時當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煉出來,既能表現出時序為嚴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傷感。
尾聯兩句將“峴山”扣實。“羊公碑尚在”,一個“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復雜的內容。羊祜鎮守襄陽,是在晉初,而孟浩然寫這首詩卻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變遷,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卻還屹立在峴首山上,令人敬仰。與此同時,又包含了作者傷感的情緒。四百多年前的羊祜,為國(指晉)效力,也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與山俱傳;想到自己仍為“布衣”,無所作為,死后難免湮沒無聞,這和“尚在”的羊公碑,兩相對比,令人傷感,因之,就不免“讀罷淚沾襟”了。
該詩前兩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兩聯既描繪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飽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為詩人之詩而不是哲人之詩。同時,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以平淡深遠見長。清沈德潛評孟浩然詩詞:“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這首詩的確有如此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