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斷句和翻譯
第二編 第二部分 第十二章 第四節
1.用“/”給下面一段文言文斷句。
人 主 不 妄 賞 非 愛 其 財 也 賞 妄 行 則 善 不 勸 矣 不 妄 罰 非 矜 其 人 也 罰 妄 行 則 惡 不 懲 矣 賞 不 勸 謂 之 止 善 罰 不 懲 謂 之 縱 惡 在 上 者 能 不 止 下 為 善 不 縱 下 為 惡 則 國 法 立 矣 是 謂 統 法(節選自《資治通鑒》)
【答案】 人主不妄賞/非愛其財也/賞妄行/則善不勸矣/不妄罰/非矜其人也/罰妄行/則惡不懲矣/賞不勸/謂之止善/罰不懲/謂之縱惡/在上者能不止下為善/不縱下為惡/則國法立矣/是謂統法
2.用“/”給下面一段文言文斷句。
董 宣 字 少 平 陳 留 圉 人 也 初 為 司 徒 霸 所 辟 舉 第 累 遷 北 海 相 后 特 征 為 洛 陽 令
【答案】 董宣/字少平/陳留圉人也/初為司徒霸所辟/舉第/累遷北海相/后特征為洛陽令
3.把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臣光(司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于戰攻之世,天下趨于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1)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于戰攻之世,天下趨于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判斷句“……者,……也”,被動句“國保于民,民保于信”為采分點。
(2)“粹白”,理解為“美好”。“粹”,純、無雜。“治平”,同義復詞,“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答案】 (1)誠信,是國君最大的寶貝。國家被百姓保護,百姓被誠信保護。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騙天下,霸主不欺騙鄰國,善于治理國家的人不欺騙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騙親人。
(2)這四位國君,他們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衛(商)鞅更算得上刻薄,當時又處在戰爭攻伐的時代,天下人都趕著用欺詐作為手段,他們尚且不敢忘記以誠信來蓄養民眾,何況作為太平盛世時候的執政者呢!
4.把下面兩段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貧而不可得也。貴而能貴人者,欲賤而不可得也。達而能達人者,欲窮而不可得也!
(《說苑•雜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 (《荀子•法行》)
(1)達而能達人者,欲窮而不可得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而不施,窮無與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達人者”的“達”為使動用法。(2)“與”,動詞,“幫助、援助”之意。
【答案】 (1)自己通達又能讓別人通達的人,想窘困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