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斷句和翻譯
(2)翻譯下列句子。
①父初好釋氏,端為《夜行燭》一書進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葬,廬墓六年。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2)題中①“釋氏”,指釋迦牟尼,句中義是以佛教創始人代替佛教。《夜行燭》是曹端寫給年邁父親的一封信,文言中“書”大多當“書信”講。②“既”,副詞,可解釋為“已經”或“……以后”,“廬墓六年”中的“六年”作“廬墓”的補語出現,可見“廬墓”應活用作動詞,在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一文中對“廬墓”一詞有解釋,因此應理解為“修廬冢守墓”。
【答案】 (1)霍州李德與端同時/亦講學于其鄉/及見端/退語諸生曰/學不厭/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達事變/末學鮮或及之/古云/得經師易/得人師難/諸生得人師矣。
(2)①父親當初極信佛教,曹端寫了題為《夜行燭》的一封信送給父親。
②安葬(父母)以后,修廬冢守墓六年。
【參考譯文】
曹端,字正夫,澠池人。永樂六年舉人。五歲見《河圖》《洛書》,就摹畫在地上問他父親。等到長大,專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學習大道理時,努力從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學的道理靜心存留于心作為最主要的。(他)讀宋代儒學著作《太極圖》《通書》《西銘》,感慨道:“大道理就在這里面了。”于是專心致志地研究,座位下踏腳的地方,兩塊磚都磨穿了。(他)對待父母極孝順,父親當初極信佛教,曹端寫了題為《夜行燭》的一封信送給父親,信中說道:“佛教把‘空’作為要義,這不是人類社會規律的要義。道教把‘虛’作為理論,這不是依從本性的理論。”他父親愉快地依從了他所說的道理。后來經歷了父母雙亡的痛苦,(他)各種有滋味的東西都吃不進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廬冢守墓六年。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時的人,也在霍州講學,等到他見過曹端,回來對他的眾弟子說:“學而不厭,教而不倦,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曉社會變化,沒涉及的學問很少。古語說:‘得到一位講經的老師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誨做人的老師難。’你們得到一位教誨做人的老師了。”于是(李德)不再講學要離開霍州。 曹端也稱贊李德的品行與情誼,讓眾弟子請他回來,一起講課教學。
8.將下列文言語段中的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陳(蕃)仲舉言為士則,行為士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1)言為士則,行為士范。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關鍵詞語:“士”,讀書人;“則”“范”,同義詞,榜樣;“式商容之閭”,“式”通“軾”,名詞,指車上的扶手板,“商容”,殷代的賢人,“閭”,里巷的大門,在此指商容住的地方;“席不暇暖”比喻特別忙碌;“禮”,名詞活用為動詞,“禮遇,禮敬”。
【答案】 (1)言語是讀書人的榜樣,行為是讀書人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