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 教案
●學習導航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
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的思想領域曾經歷過一個輝煌的時代,產生過馳騁其想像、自由其意識、生發其學說、論辯其觀念的諸子百家。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現實精神的堅強和滔滔的雄辯口才,雄居“亞圣”之位,使儒學得以發展,“孔孟之道”不僅成為儒學的代名詞,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中國文化精神的旗幟。他的散文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全面研究一下這位先賢的思想以及其光耀千古的論辯藝術。(板書:齊桓晉文之事)
戰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國諸侯國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蒞中國而撫四夷”的霸主地位。對外連年征戰,對內盤剝人民,于是就出現“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慘烈局面,致使廣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過著苦難的生活。而齊國在東方諸侯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子承父業,野心勃勃,在稷下擴置學宮,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齊宣王身邊供職。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闡發他的“發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了,這就是本文所述故事的背景。
二、整體初讀
(一)角色模擬,通過朗讀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和層次。
1.找一位文言功底不錯的同學朗讀齊宣王的“問話”,教師則朗讀孟子的“回話”。朗讀過程中,要隨時糾正誤讀、破讀。同時要求其他學生跟著默讀,逐漸進入角色。
2.分男女兩組分別朗讀“問話”與“回話”,要求不出現誤讀、破讀,并思考孟子和齊宣王這次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結構層次作怎樣的安排。
(二)明確課文的內容和層次:
開頭至“王請度之”為第一部分,主要寫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從“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為第二部分,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
從“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到篇末為第三部分,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三、疏通并理解課文
(一)字斟句酌,通過串譯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1.學習課文第一層(從開頭到“則王乎”)。閱讀之后要求能翻譯原文,懂得“是以”屬固定詞語,“臣未之聞也”屬賓語前置句;(已注釋的詞句屬特殊用法的要突出強調,下同)明確本層內容并板書:“切入點:‘霸道’,話題轉換:‘王道’。”
2.學習課文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分角色朗讀,明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體會“以羊易牛”的闡發藝術,強調賓語前置句(“莫之能御”)、“之”字的區分(“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見之”)、兼詞“諸”字等知識點。明確本層內容并板書:保民而王。
3.學習課文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以練習代講解,“逼”著學生自學。
練習設計如下:
①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
a.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這樣)
b.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區別)
c.是誠不能也(的確)
d.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行王道)
e.王請度之(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