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學
課堂互動1.生: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敏而好學”“學而不厭”和“不恥下問”?
師:古之謚號是在人死后對其生平作出的評價和定論。善德善謚,惡德惡謚。而“文”之為謚,較為崇高,所以引起子貢的疑問。孔子則給以評定。因為一個人天資聰明,往往驕傲自大,自以為是,不愿再多學習多進益。尤其居上者為了保持自己的面子,更不肯向在下者去虛心求教。孔子認為孔圉不論是否存在什么缺點,只要他具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品德素質,就夠得上謚以“文”字了。蓋棺定論時看一生主流,這是中國的好的傳統。
“不恥下問”的關鍵在于“恥”字。放不下架子,拉不下面子,該問不問,怕人笑話,強不知以為知,實則人不恥之,自以為恥。等到不問不知,瞎作主張,弄出了問題,那才真是自取其辱。
生:孔子言行一致,在這個問題上,孔子多問的本身,就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榜樣。
師:是啊,孔子不認為自己是圣人、仁人,只是強調自己為學有自己的特點:(一)“學而不厭”。(二)勤敏,他不承認有生而知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者之也”。(三)不憑空編造,而是多聞,擇善而從,多見而識。(四)從實地實事中求知,如“入太廟(周公廟),每事問”。孔子認為,或許這幾點是我同別人為學不一樣的地方吧。本章的主旨是勉勵人好學。
生:孔子是一個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認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為在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學,表明他承認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學來的,并不是“生而知之”。這就從一個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2.師:孔子在《述而》兩章中,提出君子應不斷進德修業,這和今天的與時俱進的精神是一致的。
生:孔子這里說的只是擔憂,并不是自己身上有這些缺點。既然能時常擔心,不斷反省自己,那就可以避免上述缺點,使品德走向完美。如果我們能像孔子一樣有這種憂慮意識,那進德修業就不是難事了。
生:這也是針對時弊而發的。勉勵當時執政者修德,因為執政者個人的道德修養如何,直接關系到治國平天下。由此可見,孔子憂國憂民之心和追求仁德的精神狀態。
師: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慨嘆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并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在聯系。因為進行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生:孔子認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學而不厭、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罷了。學而不厭、為之不厭,是智者的表現;誨人不倦是仁者的風范。公西華說得好:“這正是我輩弟子無法達到的人生境界。”從公西華的贊嘆來看,他對老師是十分了解和敬佩的。
師:本章說“為之不厭,誨人不倦”意思是說起圣與仁,他自己還不敢當,但朝這個方向努力,他會不厭其煩地去做,而同時,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誨別人。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與不仁,其基礎在于好學不好學,而學又不能停留在口頭上,重在能行。所以學而不厭、為之不厭是相互關聯、基本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