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學
3.生:如何理解《泰伯》中的“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師:孔子說的是一個好學者應有的心理。“學如不及”,才能不斷下苦功去追求!蔼q恐失之”,是說“學而時習”,鞏固所得?鬃釉诿銊畲蠹也豢勺詽M,也不可懈怠。學習是無止境的,其中充滿辛酸苦辣的滋味,只有全力以赴才行。
生:本章是講學習態度的問題。孔子自己對學習知識的要求十分強烈,他也同時這樣要求他的學生。這“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其實就是“學而不厭”一句最好的注腳。
4.生:那《子罕》中的“毋意……毋我”對我們及社會有何指導意義?
師:這是孔子立身行事的自律條。人要使自己的言行正確,首先要認清事情的真相,并且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而要作出正確的判斷,不臆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是非常重要的。年輕人求知欲強,爭勝心也強。由于閱歷不豐富,主觀、臆測的缺點比較容易出現;武斷、固執的缺點也時有發生。有時堅持錯誤,還自以為是堅持真理,誰的話也聽不進去。這樣下去,往往會釀成嚴重的后果。為了克服這種缺點,首先要認清事情真相,并要多學多看。知識多了,會使人有所比較,因而能幫助人正確思考。接著就要學會分析。一種說法在各個方面都說得通,才可算正確。如果矛盾重重,和許多已知東西相抵觸,那就要懷疑它的正確性了。
生:自從近代科學產生以來,錯誤的東西往往以創新的名義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尤其不能憑臆猜、武斷就輕易相信;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虛心聽取不同意見,然后作出判斷,才是提高辨別是非能力的重要手段。
師:“絕四”是孔子的一大特點,這涉及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人只有首先做到這幾點才可以完善道德,修養高尚的人格。這對人類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是有積極意義的。
師:在《子罕》(二十)里孔子對顏回奮發向上的學風進行了贊譽。顏回聽老師講課,總是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從不懈怠,這是他“好學”的具體表現,穎悟而又好學正是孔子經常稱贊顏回的內容。
5.生:老師,如何理解《先進》中的“過猶不及”和《憲問》中的“今之學者為人”?
師:《先進》是孔子對子張、子夏的評論。這兩人都是孔門的高材生,是七十二賢人之中的。孔子認為這兩個學生都有美中不足:子張總要說過頭話,做過頭事;子夏則失之保守,說話、做事都有些保留?鬃诱J為“過猶不及”,即過頭與跟不上同樣不好,這個論斷充分體現了孔子所主張的中庸之道。
生:“過猶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體說明!吨杏埂氛f,“過猶不及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薄皥唐鋬啥耍闷渲杏诿,其斯以為舜乎”這是說,舜于兩端取其中,既非過,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為大圣。這就是對本章孔子“過猶不及”的具體解釋。既然子張做得過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兩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對此二人的評價就是:“過猶不及!
師:《憲問》是本章記敘孔子要求弟子明確學習目的,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學習的目的,本來就是為著充實提高自己,以便將來適應一定的社會工作。但有人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忘記了這個目的,或者向別人炫耀,或者和別人斗氣,這都是既損害別人,也損害自己的行為。做人與學道是同一事物的兩面。學道是為了做人,做人的態度又是學道的目的、根基。方向明、根基正,才能把道學到手,存于心,見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