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學
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會出現自己的成績被人忽視,甚至被人故意貶低的情況。這種情況是令人苦惱的,但也不可因此而傷心,嫉妒,甚至做出越軌的行為。自己只要學習確實得到了充實和提高,那么,因此而產生的光芒是任何人也壓制不住的。
師:魯迅說“惟堅實者長在”虛名,小利都是不能長久的。如果因貪虛名,占小利而忘大義,就可能身敗名裂。
生:是啊,《憲問》(三十五)孔子就舉了自己“不為人知”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道理。
師:孔子為在天下實施仁道而周游列國,終于不為時用而回魯國從事教育,整理古籍。生活中的人情物理、嚴霜烈日、坎坷坦途,孔子都經歷過。他從西狩獲麟,感慨“吾道窮矣”到這次與子貢的掏心剖白,感嘆仁道難以實現。
生:“知我者其天乎”儒家認為人和自然萬物息息相通。如何實現“相通”?其根據在于人有一顆感通宇宙生命的“心”。正是這顆心,為把自然界化育萬物的“生生之德”轉化成人的內在價值提供了一個內在的根據,這個內在根據使得人具有了“仁”的德性。仁者必須感通宇宙生命,體認天地萬物與自己一體,與自己息息相通,如果不能感通,不能體認,則是“不仁”。正如手足雖為人體一部分,但由于手足麻木,那就感受不到,體認不到?鬃訛榱诉_到“仁”的境界,一生是“學而時習之”,從天文、地理和人文當中充實和提高自己,從生活閱歷和社會實踐中磨礪自己,終于升華而走上形而上的境界。他身處逆境而自強不息,受了挫折卻“不怨天,不尤人”的精神,對后世知識分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生:孔子在《季氏》中把人的智力用等級劃分,這符合今天的教育制度嗎?
師:人的天賦是不同的。按智力水平和學習態度,孔子把“材”分為四等。由于有這些差異,就應授之以不同的內容,深度也不應一樣。而要研究的是:孔子所說的“生而知之者”,其涵義是什么。是生下來不經學習、不經實踐就深知事理的人嗎?這好像與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理論不符;通觀《論語》也未見孔子指出一個具體的人是“生而知之者”。孔子說舜是個大智者,但舜也得“好問而好察”而知情明理。可見,孔子未必承認有從娘胎一出來就“生而知之”的人。作為智力水平最高層次,“生而知之者”應是指那些智力超常者,這些人的特點是悟性好,理解力和記憶力強,接受知識快,在某些方面的才能比一般人突出。這樣的人是有的。
生:孔子把人的智力分為上等、中等、下等、等外四個層次,前三個等差劃分是符合實際的;“困而不學”是指學習態度屬于“不學”之列,在智力上亦屬于第三等級“困”者。“困而不學”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有。何況古代教育不發達,沒有今天的義務教育政策和制度。如此看來它與今天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7.師:明白了上述各章的道理,那下面《子張》一章也就不難理解了。
生:大千世界奧妙無窮,社會人生千變萬化,對它的認識是無終極的,因而學習內容是無止境的。本章強調學習態度必須持之以恒。“日知其所亡”,是有上進心的表現!霸聼o忘其所能”,需要意志力。既是渴求知識,要求進步,當然就珍視自己所得,設法不使自己忘掉。這樣,日積月累,積土成山,積善成德,在進德修業上必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