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十五教案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
“推斷”是閱讀過程中一種創造性的邏輯思維活動,XX年起把它列入《考試說明》,體現出命題人由過去注重知識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轉變的指導思想,它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能進行以此推彼、以因推果、以已知推未知、以現在推知未來、以局部推知整體等以分析綜合為主要特征的思維能力。所謂“想像”,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無論創造想像還是再造想象,對閱讀都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考生經常出現以下錯誤:
1.閱讀時,未能從文中找到真正的推斷前提,主要是未能真正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前提不真實,推斷過程哪怕再合理,結論也是錯誤的。
2.被命題人布置的推理過程錯誤的迷惑項誤導,推斷中偏離正確方向,也導致推斷錯誤。
3.想像不合情理,無限夸大或隨意縮小想像的范圍,出現想像的局限性和失真性,導致答題錯誤。
在復習時,教師應不斷強化考生的“觀態度抽象性”的觀念,培養“透過語言表層探究深層含意”的思維習慣,并注意以下幾點:1.分清真偽,明確前提;2.找準因果,強調邏輯;3.辨清范圍,弄準已未;4.大膽想像,小心求證;5.緊扣原文,持之以據。
第六講 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
【名師導學】
所謂“推斷”和“想像”,在科技類和社科類現代文閱讀中,前者較為具體,后者比較抽象。這里主要談談“推斷”。
“推斷”即運用邏輯學中的推理思維不獲得結論。根據原文已知內容,經過大腦的推理過程,達到推出新的結論的目的。原文的內容,包括觀點和材料,都可以作為推斷的前提,而得出的結論,一般都是原文以外的內容。近年來,推斷題的題型都是選擇題。
推斷不是憑空進行的,只有在充分理解并把握文章內容的前提下,才能對事物的發展和變化趨勢作出理性的推斷,它要求考生具有較高的思維品質,并能進行創造性的閱讀。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推斷,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
1.對應原文內容
命題人在編制題目時,有時用文章中的原句作為前提,閱讀時,要逐字核對原文,防止命題人有意改變原文,造成推斷失誤。但更多的是,命題人對原文的內容加以概括,這更要注意概括是否正確,否則,錯誤的前提肯定推出錯誤的結論。
2.弄清因果關系
有時命題人從原文中截取兩句看似有因果關系的信息句,“巧妙地”合在一起,選擇項由已知結果所推斷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結論是錯誤的,有悖邏輯。
3.依據全篇主旨
有時命題人在設置選項時,故意脫離全篇內容,斷章取義,架空分析,以此來檢測考生的整體閱讀能力。
4.分辨“已”“未”情況
有時命題者“無視”原文信息中“可能、大概、也許、差不多、將會”等修飾限制語,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確定或還未實現的事情說成既成事實,或者“已然”“未然”混淆,或者“或然”“必然”不分,造成以假當真,超前肯定,言過其實。
5.明確推斷范圍
有時命題者故意改動文中表示范圍限制的詞語,或者縮小范圍,設置陷阱;或者擴大范圍,以偏概全。因此,閱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相關信息中“凡、凡是、所有、都、全、幾乎、到……為止、除……之外”等表范圍的詞語。
6. 防止曲解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