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專題復習:記敘寫法指要
那以后,小芳每天放學回家后又多了一件事:接受母親關于青春期的系統教育。最后,做母親的總要說:“女孩子,要自尊自愛呀!十六七歲,是最危險的年齡哪。”小芳課間仍愛盯著對面的山坡出神。為了對小芳負責,老師再度家訪。小芳回家時,碰個正著。“過來,小芳。你為什么課間老愛盯著對面的山坡出神?你究竟在想什么?”“我在看竹林。你們不是說看看遠處的綠色有利于視力的恢復嗎?”文中的小芳課間老愛盯著對面的山坡出神,這行為引起老師和家長的誤會。這誤會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一直到文末,才讓小芳說出課間老愛盯著對面的山坡出神的原因,讀者也就被吸引著讀完全文。在誤會中一系列記敘,就有了情理、意味,這樣也就生動地突出了文章主旨。(4)抑揚法,如《瑣憶》就是先抑后揚。作者回憶魯迅開始使用了抑筆,說魯迅“多疑”、“世故”、“脾氣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憶,則逐一解除了先前的這種誤解,推翻了聽來的別人的議論。【例文借鑒】理想我從師專畢業了,雖然父親是縣里管教育工作的,但我還是被分到了這個窮山溝里當一名小學教師。打量著這間簡陋的教室,窗戶在風中搖曳,十幾張課桌爬滿綠苔蘚,我有些絕望,迅速打定了主意,另找工作。不管怎樣,我都想盡快離開這個地方。我見到了校長,那是個手拿旱煙袋、身背草帽、臉蠟黃蠟黃的、典型莊稼漢式的人物,我懷疑他是不是只會教種植。我也見到了我的學生,一個個眼睛大大的,腦袋大大的宛似發育不良的小蘿卜頭。我不喜歡這里,學生、校長、教室……一切的一切我都不喜歡。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里的生活太過苦澀,單調。就這樣,我一天又一天得過且過地生活,一天又一天地強化著想離開的念頭。父親曾來看過我一次,他拒絕了我聲淚俱下的請求——把我調到縣里。臨走,語重心長地說:“你該學會適應這里,愛這里,苦盡甜來的時候,你會發現這里的美好……去聽聽校長的課吧。”“那個莊稼漢?!”我不屑地哼了一聲。但是我終于還是在某個上午,日上三竿的時候,匆匆地趕到了教室。校長正在講課,他神采飛揚,像換了個人,我驚異于他的滔滔不絕,他的博聞強識,更驚異于他發自內心的滿足的微笑。下課了,我攔住了他,開始了我們的第一次談話。“我是大學生。”我驕傲地宣布。“那你為什么要來這里?”他用平靜的目光看著我,“你不怕苦嗎?”“那你怕不怕苦呢?”我反問他。“你覺得我苦嗎?每天面對著那些可愛的孩子,是一種幸福。肉體上的苦又算得了什么?”“那你就不想離開這個地方,在這呆一輩子?”“教書是我的理想,每個人都有甜美的理想,卻總要經歷苦澀,但是苦澀過后就是甜美……”他蠟黃的臉上泛起了笑容,滿是皺紋。那次談話之后,我覺得自己開始有些改變,我越來越容易走進校長的課堂,也越來越容易回憶起我們的第一次談話。又是一個希望的春天,我和父親站在了山坡上,面對著校長的墳冢——他早有肺癌,在去年冬天里倒下的。“真的決定了嗎?”父親問我,我堅定地點了點頭。“本想放你到這里磨練磨練的……”父親的眼里含著不舍。但是我知道,我已經愛上了這個地方。生活總有不完滿的地方,總是苦甜交織,就像月有陰晴圓缺,但這也許正是生活的魅力所在吧,我愿意用一生去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