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命題十類型詳解
命題類型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指出文中某個句子,然后問為什么這樣說或這樣說的原因(根據、依據、理由等)是什么?)
例5、.作者為什么說“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比之“晴雪梅花”更為空靈、更為生動?請聯系第④、⑤段作簡要分析。(5分)
(《書房的窗子》)
【賞析】
楊振聲(1890─1956)字金甫,又作今甫,山東蓬萊人。他的少年時代是在家鄉度過的,北方漁民的生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五四運動期間,他正在北京大學讀書,是“新潮”社的主要骨干之一,曾因為火燒趙家樓、怒打章宗祥而被捕入獄。出獄后,他與馮友蘭、何思源等人一同負笈美國,入哥侖比亞大學攻讀心理學專業;學成回國后,先后在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任教。羅家倫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時,他與朱自清一起籌辦了中文系,并擔任系主任。20年代末,作為各方面都可以接受的人選,他離開清華,出任青島大學校長,與聞一多、梁實秋等人一道,給這所大學帶去勃勃生機。
楊振聲是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曾發表在《新潮》《現代評論》《新月》《大公報》《國聞周報》等刊物上。其中有《玉君》《漁家》《一個兵的家》《貞女》《阿蘭的母親》《她的第一次的愛》《拋錨》《報復》和《荒島上的故事》等。楊振聲雖然比胡適還大一歲,但是在《胡適來往書信選》中可以看到,作為學生,他對自己的老師是非常敬重的;他的小說《玉君》之所以獲得較大成功,與胡適對他的鼓勵和指導有關。
汪曾祺的老師是沈從文,沈從文的老師是楊振聲,楊振聲的老師是蔡元培。
《書房的窗子》是一篇學者散文,處出透漏露出學者的情懷。
本文題為“書房的窗子”,文章開篇卻說“既無書房,又何從說到書房的窗子”,豈不怪哉!原來,這書房,這書房的窗子,都只存在于作者的想像之中,這想像中的窗子又是怎樣的呢?南窗、東窗、西窗各有情致,作者卻獨偏好北窗,只因北窗光線清淡而隱約,能引人沉思,給人想像的空間,“我們想像的放大,不也就是我們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時,整個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能讓人產生獨立的個性,而窗外的一行疏竹更平添了幾許靈性。而所有這些,都源于窗子能“打通你與天然的界限”。
我喜歡冬日里的南窗:“窗外有一帶古老的粉墻”,“在墻邊種上一行疏竹”,那清幽的光輝映照著人的心靈,清爽、溫適,滿足感油然而生。
你喜歡哪扇窗呢?
【答案】①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顯空濛靈動。
②因為幽光能激發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就被放大,更富有情思。
③因為光度影響了態度,月光與日光所帶來的美感是不同的。
【解析】題目提示了從第④、⑤段做答,首先解釋句子本身的含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出自林逋的《山園小梅》,指月下的梅花;“晴雪梅花”指白天的梅花。作者說這句話是為了證明自己前面說的“光度”與“想象”“人格”的問題。第⑤段又說與“態度”有關。搜尋文中關鍵詞句,即可整理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