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命題十類型詳解
例11、怎樣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話“留下來,你就會是……千年烏鎮的一個情節和段落”?(5分)
答:烏鎮是一幅畫,里面的人都是這幅畫的組成因素。作者在這里想說,如果你留在烏鎮,你將成為這幅畫的組成部分,也就成了描寫烏鎮的文章的組成段落,表現了作者對烏鎮的喜愛之情。
如果這句(段)話在中間,一般思考:中間段如果比較短,那么,它在結構上的作用一般是過渡,在表達上的作用一般是襯托。在較短的中間段中,如果描寫的物象(即散文寫作的對象)并非選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與選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達作用就是正面襯托(或烘托、鋪墊)。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達作用就是反襯。中間段如果比較長,而且描寫的是選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內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擴展思路,豐富內涵,具體展示,深化主題或照應前文。
例12.在第⑥、⑦段中,作者為什么要著意描寫想象中的古墻和疏竹?(4分)
(《書房的窗子》)
【答案】①通過古墻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繪出來,強化了作者對北窗的偏愛,因為此處更宜于讀書和寫作。
②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增強了畫面感,營造了詩的意境。
③寫想象中的古墻和疏竹,使行文搖曳多姿,富有變化。
【解析】其首要的作用是這些描寫的本身作用——表現對北窗的愛,還要考慮對于文章表達效果和結構的作用。
答題技巧:
文章結構安排常常與全文的總體思路及各個部分有關系,與文章內容及其所用表現手法也有一定的聯系。因此既要分析表現手法上有什么特點(如對比、抑揚、鋪墊、烘托等),又要注意文章的主體內容和線索。就其作用而言,用在開頭導入正題或引起下文,有鋪墊、烘托、反襯、抑揚、形成對比等作用;放在中間主要起承上啟下、自然過渡的作用;放在結尾呼應開頭或文題,使結構嚴謹;畫龍點睛,總結深化或進一步強調突出。 至于開頭或結尾是否有必要,決定因素是表達主題是否需要。如果具有上面所說的作用,則是必要的;如果與主題關系不大,不要也未嘗不可,它可以使行文更簡潔,主題更集中;有時還可以給讀者留下再創造的空間。注意對于“好不好”“要不要”之類的問題,一般應正面回答,如果從反面回答,一定要找到充足的理由。
命題類型六:鑒賞文章的表達技巧。(文章用第幾人稱,有什么作用或為什么要用第幾人稱?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技巧、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例7、開頭一節的三個問句,對文章內容的表達有什么作用?(5分)
(《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