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語文提分策略:實詞
(6)詞性和語法功能不同。如“阻礙”和“障礙”,前者是動詞,后者是名詞,詞性不同,用法自然就不同了;“逃跑”和“逃脫”,前者不可帶賓語,而后者卻可以。 2.回歸具體語境
即回到具體的題目,回到上下文的語境中,找出詞語和語境之間的照應點。另外,要特別注意多義詞的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 3.確定選項
也就是說根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特點,結合語境,確定哪一個空缺應選用哪一個詞語,或者一定不用哪一個詞語,從而對四個選項進行篩選,用排除法先去掉錯誤的選項,依次縮小選擇的范圍,然后作出合理的推斷,得出正確的答案。 1.梳理虛詞難點
(1)關聯詞語
①所選關聯詞語要符合語句表達的內容以及語句結構所表達的意義關系。
②在運用和填充關聯詞語時,要把握關聯詞語成對成套的特點,如果隨意改變其前后呼應的詞,就會引起意義和關系上的混亂。
突破虛詞辨析難點 ③如果要求填充的是由幾個復句組成的較長的文字,那么就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綜觀全題,分清這段文字有幾個復句、幾個分句;二是在綜觀全題的基礎上再推敲同一復句中各分句的意義關系,復句與復句的層次關系,然后根據不同的關系,選用不同的關聯詞語。 (2)助詞
助詞分為結構助詞、時態助詞和語氣助詞三類,特別是結構助詞,多一個或少一個,有時候似乎沒有什么表達上的區別,而有時候卻會產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比如“的”字,“超過去年的20%”和“超過去年20%”所表達的意思就完全不同,前一種說法表示的是比去年的20%多,而后一種說法則是達到了去年的120%。 時態助詞的使用,一定要注意動作的時態。如:我讀過這本書。這里“過”表示動作完成。而“我讀著這本書”,這里“著”則表示動作正在進行。一字之差,兩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則完全不同。 (3)介詞
介詞不能獨立運用,必須結合代詞、名詞,以介賓詞組的形式出現在文中,作定語、狀語,或補語。因此要注意其與句中各成分的搭配問題。 例如:臺北地區初中的模擬試題,是由各初中依地域或其他因素分成的若干組群中的相關學校老師輪流出題后,再從不同出版社印刷。這里的“從”應改為“由”,“由不同出版社印刷”,這樣搭配才合乎習慣。 (4)副詞
副詞使用的合理性原則往往和邏輯思維有關。比如范圍副詞的使用,是用“有一些”還是“全部”,“許多”還是“絕大多數”,該不該使用限制范圍的副詞,都需要用邏輯思維來指導自己。程度副詞的運用也如此。 2.歸納辨析角度
(1)從詞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誠然”,前者只能作轉折連詞,后者除有同樣的性質、功能外,還可以作副詞,如“他誠然是一名優秀的小品演員”“誠然,你的意見是對的”。 (2)從詞語的適用對象、場合、范圍等角度辨析。如介詞“對”和“對于”,前者使用范圍比后者廣,一般而言,用“對于”的地方都能換用“對”,但用“對”的句子,有些不能換用“對于”。①表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能用“對”。 如“小王對我笑了笑”“我們對你完全信任”。②強調動作行為的方向、目標或含有“對待”意味的,只能用“對”。如“他對工作很負責”“老師對我們好極了”。 ③“對”可用在助動詞前、副詞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語前(有停頓),意思相同。如“我們會對這件事作出安排的”“對這件事我們會作出安排的”。“對于”不能用在助動詞、副詞之后。 (3)從詞語搭配的角度辨析。許多關聯詞語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并列關系的“也……也……”“既……又……”等;表遞進關系的“不但……而且……”“不僅……還……”“連……也……”等;表選擇關系的“不是……就是……”“寧可……也不……”“與其……不如……”等; 表轉折關系的“雖然……但是……”“盡管……卻……”等;表假設關系的“如果……就……”“即使……也……”“倘若……便……”等;表條件關系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無論……都……”等;表因果關系的“因為……所以……”“既然……那么……”等。 (4)從表達關系的角度辨析。如“進而”與“從而”,前者一般表示遞進關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關系。“只要”與“只有”,前者所強調的是充分條件,后者所強調的是必要條件。 (5)從語氣的角度辨析。主要指語氣副詞和助詞。如“難道”與“莫非”,前者多用來加強反問語氣,后者多用于揣測語氣,有時也用來加強反問語氣,但不及前者強烈。 3.辨析方法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