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斷句
文言文斷句
一、教學目標:
學習文言文斷句的常用方法
二、教學課時:4課時
第1課時
(一)找虛詞,定句讀
例如: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分析:本語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虛詞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則、則、而、而、故。這一語段,共有18處標點,可依據虛詞來斷句的就有10處之多,如果不考慮中間兩處并列詞語“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與“奇偉∕瑰怪∕非常之觀”,這道斷句題基本上可以根據找虛詞的方法一次性解決了。
總結:文言文中,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出現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出現在句尾;而“以、于、為、而、則”等連詞經常出現在句中。根據這些特點,有助于斷句。
(二)找名詞(代詞),定句讀
例如:福建卷 :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用斜線(/)給下面句子斷句。
由 今 之 道 無 變 今 之 俗 雖 與 之 天 下 不 能 一 朝 居 也
分析:句中的名詞有“道、俗、天下”等,找出了這幾個名詞,句子就斷開了。
總結:和現代漢語一樣,名詞或代詞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可以確定停頓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三)察對話,定句讀
例如《鴻門宴》中有這么一句: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分析:這里總共三句話,能直接用“曰”斷開的就有三處,其余的可根據名詞標志斷開。
總結: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
(四)依總分,定句讀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論語•卷八》)
分析:熟讀這句話,我們可發現句中提到了“益者三樂”“損者三樂”這兩個總說的句子,繼而分別闡述各是哪三樂,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總分關系,這樣問題就好辦了。
總結: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我們自然可以據此進行斷句。
第2課時
(五)據修辭,定句讀
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