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歌鑒賞分類指導
《考試大綱》提出有關古代詩文鑒賞的要求是:“初步鑒賞古代詩歌”,具體要求包括:(1)分析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2)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手法,(3)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為使考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把握,對詩歌鑒賞作分類指導如下:
一、寫景抒情詩
從歷年高考所選的詩歌來看,所選的寫景詩大多是一些精巧的山水田園小詩。初步鑒賞山水詩,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去進行:
1、 要體味詩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人們分析古詩的各種說法,如“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都指出了中國古典詩詞最常用的藝術手法是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fā)感情。這里特別提醒各位考生,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人的特定情感服務。“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有情的好詩。煙花含愁,孤帆載愁,天際碧水帶走了詩人的無盡思念,詩人的惜別之情,從每一個畫面中滲透出來了。
2、 要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xiàn)的情感
一般說來,山水田園詩大多表現(xiàn)的是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多體現(xiàn)厭惡官場、遠離濁世、向往樸素的田園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抒發(fā)質樸、清新、恬淡、閑適、物我兩忘的感情。除此以外,我們還應結合作者寫作此詩的有關背景作深入的研究。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豐富的色彩,活潑的詩情,飛動的意象,我們可以準確地把握到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如果我們了解這首詩寫于安史之亂平定之后,就更容易體會到作者這首即景之作,還包含著一種萬象更新的企盼和買
舟東下的喜悅。這里須提醒各位考生注意的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時候,切忌隨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內涵,而應該從作品的本身出發(fā)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要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
寫景的方法很多,簡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觀察景物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和分析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色、繪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要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動靜結合(“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等等。此外,詩歌中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也要值得注意。
至于語言運用方面,我們既要學會欣賞像盛唐詩人所描寫的雄渾壯麗的景象(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要善于體會詩人們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描摹(如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通過不斷的讀解、體味、剖析,從而領會詩人的不同風格和技巧。
二、詠物言志詩
古人很喜歡詠物,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對象。他們在細致描摹事物的同時,寄托自己的感情。他們在創(chuàng)作中,總結出豐富的經驗,那么一首好的詠物詩,要具有什么特點呢?
首先,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寫出所詠之物的形態(tài)、色澤、特征,追求貼切逼真,但如果僅僅是客觀的描摹,滿足于形似,那還不是一首好的詠物詩。一個出色的詠物詩人,就應該像高明的攝影師那樣,他的鏡頭要深入到對象的靈魂,攝出事物的神韻、品格,也就是,不但要形似,而且還要神似。所以古人對于詠物詩有一個說法,要做到“不即不離”,也就是說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于物),但又要切合所詠之物,寫出物的特點(曲盡其妙)。古人欣賞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是因為作者通過月下水邊梅枝橫斜的側影,寫出它凜然冰清的神態(tài)品格。所以,讀一首詠物詩,先要欣賞作者對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