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歌鑒賞分類指導
其次,我們在欣賞一首詠物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然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堅守正義的氣節。由于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觀察的角度、深淺的不同,即使寫同一事物,他們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舉例來說:唐代有三位詩人都過詠蟬的詩,被人誣陷入獄的駱賓王,發出的是“霧里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仕途蹇滯的李商隱,慨嘆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遭際;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學寵臣虞世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的“清華人”的志得意滿。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卻都揉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稱詠物的上乘之作。
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有深有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這是每一位考生都要明確的。
再次,要注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一般地說,詠物詩從整體構思上看,或用擬人,或用比喻。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詠之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淺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顯的客觀詠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不融入描寫對象中。此外,從具體描寫方法看,對于所詠之物,除了正面描寫之外,還常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如陸龜蒙的《白蓮》:“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內清欲墮時。”就是用“月曉風清”作背景,定出白蓮獨特的氣質、神韻來的。
三、邊塞征戰詩
賞析邊塞詩,可以從多個角度切入,體味每首詩的整體風格,領會作者熔鑄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時代風貌。
邊塞詩是最能體現國運興衰的作品,因此,我們在鑒賞這類詩歌時,如要能對作者所年的時代有所了解,對體會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肯定是有幫助的。如盛唐之時的邊塞詩則普遍帶有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烈無比,如王維的“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如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如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而中晚唐,國勢開始衰微,雖然詩人們也仍保持著昂攝制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了多少悲壯,多少惋傷:“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宋代,國家在民族斗爭中一直處于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征戰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為報國無門的憤懣,如陸游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更多地體現為歸家無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所以,對于邊塞詩的鑒賞,首先鑒賞這類詩作還得注意,在邊塞征戰的大題村下,每首詩還有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特點。邊塞詩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句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也有的寫出征戰士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的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的反映對帝王黷武戍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恨,有的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有的驚異于塞外絕域那種迥異于中原的風光……鑒賞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同時,我們還要體會,躍動于邊塞征戰詩中的各種矛盾:慷慨從軍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都回旋著愛國主義的主旋律,把握住這個主旋律,對于提高我們對這類詩的鑒賞水平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