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歌鑒賞分類指導
邊塞詩的藝術風格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曠達,如“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有的雄壯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有的委婉清麗,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四、懷古詠史詩
對以歷史故事、古人事跡為題材的懷古詩的鑒賞,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詩人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詩人為什么要寫這個古人、這段往事,他在詩中表現出什么態度,這種態度又是運用什么方法來表達的。懷古詠史詩是詩人“借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內容特點是抨擊現實,借古諷今,借題發揮。
首先要弄清史實。對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大家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積累得越多越好。我們在中學歷史課本、語文課和課外閱讀中所學到的知識,應該成為我們頭腦中的歷史知識的寶藏。在閱讀一首詩詞時,一定要讀好注解,這也是讀懂材料的一把鑰匙。
其次,要體會意圖。后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者是觸發感慨的媒介。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茍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就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朝廷的茍且偷安,自己的報國無門,也就是詩人引發詩情的現實原因。
還有,要領悟感情。詩家懷古詠史,大致上有這么幾種情況: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的思考,詩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感到項羽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另一種情況是把史實與現實結合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搏擊社會現實。如《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是如此。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只抓住歷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這么一首以古諷今的杰出之作。
最后,要分析手法。在構思上,懷古詠史詩可以是百花齊放的。有以景抒情,如《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的;在章法上,或作正面對面比,或是側面烘托;還要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詠史懷古詩在吟詠的主要人和事之外,還會引用一些其他的典故,對于一些熟悉的典故要善于提取知識儲備;而一些不太熟悉的典故則一定要看清注解,真正明白詩人如何用典,用典目的,景史情如何結合這些問題。
五、即事感懷詩
即因一點事由而生發,抒寫心中的感慨或感悟,包括:懷親、送友、思鄉、贈人、人生感悟、閑情逸致等。
(1)了解引發詩人感慨或感悟的事。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2)把握詩人抒發了怎樣的情懷和哲理。
這類閨中怨婦、游子思鄉、羈旅客愁、好友分別的詩,在許多詩人的詩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隱、柳永、秦觀、李清照為最。這類詩詞的特點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傷心,見花落淚,聽雨思親,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詩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類詩中常將傷感、迷離、凄苦、寂寞、孤寂、惆悵、憂郁的情懷及種種離愁別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很婉約、含蓄。
首先要了解詩中所寫的是什么事。如蘇軾的《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是寫咱上遇雨,自己沒帶雨具,雨后遂晴,由這么一個小事詩人生發出既不為憂患而動搖,也不為喜樂而忘形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