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的復習教案
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譯為: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譯為: ②保留原詞:凡是文言文中的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在翻譯的時候,都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例如: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譯為: 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譯為: ③增補詞語:現代漢語中以復音詞為多數。這些復詞又大都是由文言詞匯中的單音詞發展演變而來。翻譯時,應該把文言之中的單音詞增補為相應的現代漢語的雙音詞。例如: 秦孝公據(占據)崤(崤山)函(函谷關)之固(堅固),君(君王)臣(臣下)固守以窺周(周朝)室(王室)。 廉頗為趙(趙國)將(大將),伐(討伐)齊(齊國)。《廉頗藺相如列傳》 翼日進(進獻)宰(縣宰),宰(縣宰)見(見到)其小(弱小),怒(憤怒)呵(呵斥)成(成名)。《促織》 另一種情況是,因為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是簡潔,常常出現省略主語、謂語、賓語、介詞、數量詞等現象。為了使譯文通順暢達,語意明白,翻譯時就要把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內容補充出來。例如: 子曰:“隱者也!”子使(子路)反見之。(子路至則(隱者)行矣。《論語二章》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候(于)獄門外。《左忠毅公逸事》 權以(之)示群下。《赤壁之戰》 今以鐘磬置(于)水中。《石鐘山記》 ④替換詞語: 有些詞語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有些詞語古今是同一個詞,但表示的意義有差別。在翻譯中遇到這些詞語時,都要把它們換成現在通俗的詞語。例如: 為(是)趙宦者令(頭目)繆賢舍人(門客) 初,魯肅聞(聽說)劉表卒(死去)。 故天子一跬步(一小步,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皆關天命,不可忽也。 ⑤調整詞序 古今漢語的句法結構大體相同,但由于古今漢語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式和現代漢語的句式相比發生了變化,在翻譯時要根據古今漢語語法變化的某些規律,對原文的詞序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它們合乎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例如: 句讀之不知 惟命是從 會于澠池 古之人不余欺也。 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 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 六、鞏固練習 段落翻譯: 1、王烈字彥方,太原人也。①少師事陳實,以義行稱。鄉里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或問其故,烈曰:“③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遺劍于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怪而聞其姓名,以事告烈。④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諸有爭訟曲直,將質之于烈,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 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少師事陳實,以義行稱。譯文:小時侯拜陳實為師,因道德高尚為鄉里稱道。 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譯文:甘愿接受任何處罰,但請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