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語文一輪復習精品教案:演講辭
【解析】本題答案遍布全文,首先根據提干要求,結合文意,找到相關的句子,再加以提煉。相關的句子有“滿足物質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滿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發展成為可能……人不應當為了獲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從事個人活動的程度”“ 但如果要使科學思想、哲學和一般的創造性思想得到盡可能快的進步,那就必須始終不懈地去爭取這種自由”“ 只有不斷地、自覺地爭取外在的自由和內心的自由,精神上的發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類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進”。
2. (09高考海南、寧夏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尋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體內,似乎涌動著一種永不滿足、永遠求索、永遠前進的生命力。當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形成轟轟烈烈的熱潮的時候,他卻突然冷靜下來,陷入深沉的思索。農民張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現在他記憶的熒光屏上……
那是前年秋天游覽棲霞山的事。在曲折的山徑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歲的農民。陶行知一向注重社會調查,這時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動上前打招呼。原來這位農民姓張,家里有六個孩子。陶行知三句話不離本行,就問他家里有幾個識字的,張大哥皺著眉連連搖頭說:“唉,飯都吃不上,哪有錢來讀書識字啊!”陶行知告訴他,可以免費送他《平民千字課本》,只要學幾個月就能寫信、記賬、讀報。張大哥便請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過這個接觸窮苦群眾的大好機會呢?便欣然去了。那六個高高低低、衣不蔽體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認識:占總人口85%的農民如此貧困、如此沒有文化,要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培養新的國民,必須從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入手。于是,一個改造鄉村教育的設想,開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壯實的種子。
經過陶行知嘔心瀝血的澆灌,這顆種子終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陶行知連續發表幾篇文章。他主張:“鄉村學校做改進鄉村生活的中心,鄉村教師做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鄉村師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的教師。”他希望每一個從事鄉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顆“農民甘苦化”的心,“把我們的心獻給三萬萬四千萬農民”,“叫一個個鄉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來造成中國的偉大的新生命”。這是他設計的從改造鄉村教育入手來改造中國的一幅理想藍圖。
陶行知不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義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干家。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草擬了詳細具體的《試驗鄉村師范學校第一院簡章草案》。在他的建議下,成立了鄉村教育研究部,聘請了東南大學教授趙叔愚、金陵大學教授邵仲香為研究員,共同為籌備創辦試驗鄉村師范學校而努力。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不久,許多報刊上出現了南京試驗鄉村師范學校的招生廣告。清華大學教育系二年級學生操震球,看到廣告后寫信給陶行知說:“自信以我目前的狀況,欲效勞于社會,事之最急最要者,一為提高農民知識,二為增進農民生產。兩者須同時并進。此種責任,舍鄉村師范學校莫能當。此晚生所以決意從事鄉村教育,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者也。”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